戰前私產戰後會歸還嗎?日本人留在臺灣的不動產

2020-12-08 呂航

最近,聽聞哈爾濱的秋林公司在電商時代處境尷尬。作為有近百年歷史的歐式風情老店,哈秋林的建築及歷史也是城市發展的縮影,如何保存保護,我想臺南林百貨的案例可供參考。

內地有一夥小鎮青年喜歡和「灣灣」打鍵盤架,武器就是內地的高層商品住宅樓。他們如果有自由行資格的話,可能會不喜歡臺南,嫌棄這裡太古舊了,太不日新月異了,太沒發展了,還不如他們縣城的居民樓高。

但我卻對臺南喜歡得不得了。

乘坐大巴一進城,那些有年代感的樓房和鱗次櫛比的招牌和霓虹燈,所煥發的濃鬱的市井生活氣息,看著就感到莫名的親切自然。特別是一棟棟樣子古樸的騎樓建築,和中西合璧的日據時期建築,更是讓我心花怒放流連忘返。

眼前的這棟林百貨,與我所住的酒店隔街相望。放下行李出門就被這棟大樓吸引了,質樸卻精緻,這就是林百貨。

連著兩天從酒店進進出出,從各個角度看到林百貨,都忍不住給他拍照。直到第三天晚上,才想起進去看看。

先是以文物角度,打量這棟大樓的。

林百貨主要由鋼筋混凝土構築,整體使用了溝面陶磚、洗石子(洗刷石)、磨石子等建築材料與工藝,每個細節角落體現當時的建築之美。所用的彩色地坪,耐久且耐火。格子窗、吊燈以及包覆鋼梁的石柱,不但注重美感,也強調結構力學。因為有抗震工藝,才得以保留到現在。

1998年6月,臺南市公告其為市定古蹟,邀請投資者把林百貨這個置的遺產,轉化為文創產品推廣平臺。作為臺南市永恆的地標,林百貨也是一扇從歷史看未來的窗。展示和出售的每一件貨品必須經過精挑細選,背後要有歷史掌故和品牌故事。

整修從2010年開始,歷時四年半才竣工。本著「修舊如舊」原則,保持和修復了手燒仿石材面磚、磨石嵌銅地磚、手搖鐵卷門、手工燈具、手工實木門窗。用了很多心血去復原,按原色澤及尺寸燒制壁磚,儘量恢復當年風貌。

二戰時,作為戰略制高點,林百貨建築淪為戰場,建築被徵用,樓頂架上機槍,在向敵方開火的同時,自身也成為炮火的靶子,險些被炸為瓦礫。遺留下來的傷痕及彈孔,在後來的修復中也予以保留,力圖還原真實歷史。

2014年6月,林百貨重張開幕,轉型為「文創百貨兼歷史文化博物館」,成為臺灣僅存最早的西式百貨建築。不僅遊客非常喜歡,在裡邊上上下下地細細觀摩,本地年輕人也喜歡,各種精美精緻的手工藝品,還有好吃好玩好看的創意產品、本地特色的復古老物件、潮流商品、印有祝福和喜字的伴手禮,一應俱全。

接著追究歷史。林百貨是日本商人林方一創始。

林先生一家

創辦如此知名大百貨公司的林先生,並非大財閥大老闆。他出生於明治十六年(1883年),早年很窮苦,孤兒一枚,依傍叔叔一家過活。而叔叔嬸嬸也很早過世,他和幾個姊勉強長大。19歲後獨自外出謀生,六年後自己創業乾貨運。為了求發展機會,1912年,跟人來到海外尋找機遇。

中日甲午戰爭後,戰敗國大清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將臺灣送給了日本,成為其海外殖民地。林先生到臺灣後,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通過勤勞發家致富,一點一滴積聚財富,三十大幾才娶妻生子,不敢有一絲享樂,全家仍勤儉節約,為的是站勞腳跟。

三十年代,他耗盡財力,畢其功於一役,開發建設了這棟林百貨。

百貨甫一開業,就轟動了南臺灣,成為現代西式文明生活的示範基地,將臺南人帶入摩登時代。然而造化弄人,林百貨開業僅僅五天,林先生就於1932年12月10日病逝,享年49歲。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作為戰勝國的中國,與蘇、美、英三國共同籤署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歸還包括東北和臺灣在內的中國領土。1937年7月,日本發動的這場侵華戰爭,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能把亞洲戰勝,納入其大東亞共榮圈,反而把早年辛苦建設好的殖民地輸了回去,包括東北和臺灣,都一併被國民政府收回。

戰事結束,日本僑民隨著軍隊如潮水般撤回日本。作為不動產,林先生的林百貨就這樣永久地留給了臺灣。

2013年,林先生的二兒媳林千惠子與家人來到臺灣,專程到臺南拜望了林百貨。這是時隔八十年後,林方一先生後人唯一的一次來臺回訪。

關於此行的情形,更詳細的記錄無法找到。但是讀到這段記載時,我默想了好久,無法釋然,深感這個家族創業歷程之悲情。

在別的博物館參觀時,發現我喜歡老房子,熱心的志願者就向我推薦過林百貨。

這是臺灣第二家百貨公司,1930設計建設開工,1932年開幕,僅比當年臺北市榮町的菊元百貨晚幾天,成為臺南臺北兩個商業地標。

林百貨開幕的時候,引起轟動。那時正是臺灣進入現代文明的起點,林百貨無疑成了開啟臺灣摩登時代的象徵。南部第一座有觀光電梯、洋點心、洋菸酒、化妝品,還設有茶館、咖啡館的現代新歐式商業建築。

作為二戰前臺灣第一座擁有電梯的百貨大樓,林百貨的古董級指針式電梯必須要體驗,當時叫做「坐流籠」。小小的很迷你袖珍居然非常平穩。直達六樓觀景臺,可以瞭望臺南夜景。林百貨不僅當年是臺南市最高的建築,現在也一樣可以俯瞰一方市容市貌。

一入大門就看到兩張老櫥櫃,此後每層都點綴著古董家具。一樓是好客廳,賣伴手禮,有臺南最精緻的農產品;二樓是好設計,賣工藝品,是最能體現臺南創意的地方;三樓是好時尚,以臺南鳳凰絲綢為概念;四樓是好文化,定期舉行文化講座,還有書店和唱片;五樓是好美味,古早味(傳統風味)的咖啡、鳳梨糕、冰激凌之類的,很受歡迎;六樓的好風景,還保留著日式居酒屋和樓頂神社。

這是個很成功的商業改造項目。為了保護建築,要限制入場人數。人多時,需要排隊領號牌進入。

作者近期文章:

長影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而中國電影發祥地上影卻不是,為啥?

「日本國寶」彥根城緣何長達260年沒經歷戰火

書寫山圓教寺,因天皇參拜立足,因建築古老而聞名

金閣寺因美招嫉,清純小沙彌因愛成恨,縱火焚毀舍利殿

退位天皇出家仍幹政,與藩主開撕招致火燒仁和寺

相關焦點

  • 戰前私產戰後會歸還嗎?日本人留在臺灣的不動產
    為了求發展機會,1912年,跟人來到海外尋找機遇。中日甲午戰爭後,戰敗國大清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將臺灣送給了日本,成為其海外殖民地。林先生到臺灣後,勤勤懇懇,踏踏實實,通過勤勞發家致富,一點一滴積聚財富,三十大幾才娶妻生子,不敢有一絲享樂,全家仍勤儉節約,為的是站勞腳跟。
  • 日本戰後為何經濟快速發展,迅速崛起?兩大理由,與中國有關!
    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個島國,是一個自然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戰前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的崩潰導致社會的動蕩和混亂。然而經過10年的恢復和發展,到1955年日本人均國民收入已超過了戰前水平,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創造了經濟奇蹟。
  • 世界上最「牛」房東,富士山是他的私產,日本政府每年天價租賃
    歡迎來到我的百家號,這裡是洞察百姓事,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日本富士山的故事,講的是世界上最「牛」房東,富士山是他的私產,日本政府每年天價租賃。咱們一起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吧!說到富士山,朋友們英愛都知道這是日本的一大景色,日本距離中國非常的近,而且日本跟中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想要出國去看看不同的風景。日本是一個島國,也是經常的發生地震,因為地殼的運動所以有著很多的溫泉,以及絕美的自然風光。國人去日本旅遊的也是非常的多,而日本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著名的旅遊國家。
  • 前駐日代表:有些臺灣人媚日 連日本人都看不起
    前駐日代表林金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國時報》8月17日報導,臺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在《中國時報》上發表《日本人看臺灣人》一文中舉出,兩位蔣家「總統」過世後,臺灣政情變得複雜,不少臺灣人開始肯定日本的殖民統治。
  • 從戰後體制看日本「戰後」意識的變遷
    「日美安保體制」雖然有時也會激起日本反美民族主義意識,但其長期存續和強化必然會產生深刻的對美從屬意識,這也成為日本「戰後」意識的一個重要源頭。 從以上可以看出,日本的「戰後」意識有三個源頭。建立在戰後體制之上的「戰後」意識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包含著諸多結構性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矛盾逐漸暴露出來,從而引起否定「戰後」與保衛「戰後」的對立與衝突,「戰後」意識也隨之發生變化。
  • 前駐日代表:有些臺灣人媚日 連日本人都看不起
    前駐日代表林金莖【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國時報》8月17日報導,臺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在《中國時報》上發表《日本人看臺灣人》一文中舉出,兩位蔣家「總統」過世後,臺灣政情變得複雜,不少臺灣人開始肯定日本的殖民統治。
  • 前駐日代表:有些臺灣人媚日言論 連日本人都看不起
    中國臺灣網8月17日訊 臺灣資深媒體人徐宗懋在今日《中國時報》發表《日本人看臺灣人》一文中舉出,兩位蔣家「總統」過世後,臺灣政情變得複雜,不少臺灣人開始肯定日本的殖民統治。
  • 改元「令和」也無法讓日本走出戰後時代
    在日本投降之前,各種武器如果是按照定型生產的年份命名,一般都採用年號紀年或神武紀年的方式,如三八式步槍就是明治三十八年、九七式坦克是皇曆2597年。而戰後,日本自主設計生產的武器則改為公曆年份命名,如61式坦克。以戰後日本的政治環境,恐怕也沒辦法取名叫「(昭和)39式坦克」。昭和真的「昭和」嗎?
  • 馮琳:1953年奄美群島「歸還」日本事件再探
    [18]而1951年的舊金山和會卻是蘇聯和中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當局)均未參加的片面靖和。為在戰後佔領和管制日本,蘇美英莫斯科外長會議也在1945年決定設立遠東委員會,其決議須經半數表決通過,美蘇中英擁有否決權。
  • 臺灣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的鄙視
    臺灣人的「哈日」有名,據說堪稱世界第一。既然同是東亞黃種人,年輕人因喜歡日本的動漫、服飾、化妝品等文化而哈日,自然情有可原。這種哈日,就像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一樣:「哈,日本」。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
  • 戰後日本經濟周期波動的新特點
    張季風在文章中指出,經濟周期波動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也是研究日本宏觀經濟繞不開的問題。二戰前日本曾出現過多次經濟危機,戰後也屢屢出現經濟周期波動。根據日本官方的測定,戰後日本共出現了16個經濟周期,每個周期長短不一,其演進軌跡也各具特色。整體而言,與戰前相比,戰後日本經濟周期波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 臺灣資深媒體人籲蔡當局:別再當山寨版日本人
    接著,蔡當局又要主動同意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以換取日本的「外交」支持,然而日本只會得寸進尺。為何蔡當局如此卑躬屈膝呢?原因在於對日本無可救藥的崇拜和自卑感,結果對日政策只會不斷失敗。文章說,2年前曾在臺灣熱賣的電影《KANO》,很能說明綠色執政的心理弱點。在民進黨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社會氣氛中,不少年輕人竟也以曾經被日本人統治為榮,認為臺灣從此走向現代文明。
  • 沉睡羅浮宮數十年 莫奈名畫將歸還日籍收藏家
    由日本收藏家松方幸次郎擁有、二戰後消失至今的莫內名畫「睡蓮:柳樹倒影」近日返回東京。(圖 國立西洋美術館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Tokyo臉書專頁)據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表示,戰前川崎造船廠首任社長、知名藝術收藏家松方幸次郎(Kojiro Matsukata),其名下所收藏的重要畫作之一,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 沉睡羅浮宮數十年 莫奈名畫將歸還日籍收藏家
    由日本收藏家松方幸次郎擁有、二戰後消失至今的莫內名畫「睡蓮:柳樹倒影」近日返回東京。(圖 國立西洋美術館 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 Tokyo臉書專頁)據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Western Art)表示,戰前川崎造船廠首任社長、知名藝術收藏家松方幸次郎(Kojiro Matsukata),其名下所收藏的重要畫作之一,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戰後日本的自畫像
    但是,日本國內卻沒有嘗試過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新日本」。當時,日本國內的異民族人數已經非常少,現實問題堆積如山。反倒是戰後有部分知識分子認為,原本國內的異民族就是因為帝國擴張而收編進來的,日本成為多民族帝國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錯誤的。對於滯留在日本國內的朝鮮人和(中國)臺灣人,比起讓他們留在日本國內和日本人共同生活,幫助他們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國才是眾望所歸。
  • 評論:臺灣人媚日,換來的是日本人徹底的鄙視!
    既然同是東亞黃種人,年輕人因喜歡日本的動漫、服飾、化妝品等文化而哈日,自然情有可原。這種哈日,就像某位旅日華僑的書名一樣:「哈,日本」。  然而,一些臺灣人「哈日」的實質是媚日。最近從朋友處聽來一段經歷,讓我感覺有些異樣。朋友出差住在某個旅館,遇到一隊臺灣人入住。
  • 戰後經濟奇蹟是因為匠人精神?謊言終於被戳穿,日本人坐不住了
    戰後經濟奇蹟是因為匠人精神?謊言終於被戳穿,日本人坐不住了曾幾何時匠人精神被認為是日本戰後經濟奇蹟的原因,因為日本經濟科技一度相當發達,基於各種原因很多人對日本的工匠精神十分推崇,很多人開始效仿模仿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 戰後70年,日本經濟如何奇蹟崛起又跌落神壇
    有些人認為其原動力是某種特殊的東方價值觀或「勤勞革命」,有些人強調外部環境和戰後特需促成了這一繁榮,但更多的聲音則歸結於日本特殊的經濟體制和管理模式。研究日本戰後史的美國歷史學家就曾說過,日本大企業中只有索尼和本田是完全誕生於戰後,其餘都曾在戰時或戰前受到政府的扶持,官商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國家資本主義體制的一個典型畫面,便是一小群官僚精英基於政治經濟學的原則,對國家經濟實施長遠的規劃。
  • 馮琳:1953年奄美群島「歸還」日本事件再探
    [18]而1951年的舊金山和會卻是蘇聯和中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臺灣當局)均未參加的片面靖和。為在戰後佔領和管制日本,蘇美英莫斯科外長會議也在1945年決定設立遠東委員會,其決議須經半數表決通過,美蘇中英擁有否決權。
  • 臺灣資深媒體人籲蔡當局:別再當山寨版日本人
    接著,蔡當局又要主動同意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以換取日本的「外交」支持,然而日本只會得寸進尺。為何蔡當局如此卑躬屈膝呢?原因在於對日本無可救藥的崇拜和自卑感,結果對日政策只會不斷失敗。文章說,2年前曾在臺灣熱賣的電影《KANO》,很能說明綠色執政的心理弱點。在民進黨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社會氣氛中,不少年輕人竟也以曾經被日本人統治為榮,認為臺灣從此走向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