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2020-12-12 天眼新聞

伴隨2020年春節的臨近,在外地打工的人們都將陸陸續續往家趕,不管掙沒掙到錢,與家人吃團圓飯、過團圓年都是不變的主題。

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依稀記得做吊漿粑的工序是這樣的:首先把買好的糯米和飯米按照大約八比二的比例混合用水淘乾淨,冷水泡上幾個小時,再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後用幾層紗布做成袋子,把米漿倒入袋子高高掛在屋子裡,等到米漿裡的水過濾幹後再把袋子打開,袋子裡面就成了米漿凝固而成的吊漿粑,要吃的時候就直接在灶臺上燒好甜酒水,把吊漿粑一塊一塊掰開成餛燉大小直接下鍋煮熟就可以吃了,如果感覺不夠甜,有條件的人家還會切下點粗紅糖放在碗裡,潔白的甜酒水剎那間就變成了醬紅色,一碗這樣的吊漿粑甜酒下肚,真的很美,讓人陶醉。因為這些東西做起來很麻煩,只有過年這段時間才能吃到。

做築粑相對來說要簡單一些,就是把石臼裡打好的餈粑倒入一個正方體的模型,然後用一個帶把的長方體木槌頂端依次把倒入的餈粑壓緊,然後去掉正方形的模具就做成了,為了便於存放,一般都要用菜刀把它切成豆腐般大小的樣子,做好的築粑可以切成絲用油爆炒,也可以切成像薯條一樣用甜酒水煮來吃,味道很有嚼頭。如今雖然已經過去了將近40年,也依然記憶清晰,永生難忘。

記得有一年過春節,家裡還殺了一頭自己家養的大肥豬,有300多斤重,那時候物品短缺,能夠吃一頓肉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能夠殺豬過年,真的讓街坊四鄰羨慕不已,爸爸媽媽做人厚道,殺豬都會邀請他們一起吃殺豬飯。為了養大一頭肥豬,我們兄妹4人放學後都必須到山上打豬草,每人不夠一提籃不準回家吃飯。一年的辛苦沒有白費,當奶奶把油光閃閃的肥片肉夾在我碗裡,當香噴噴的肥肉在嘴裡嚼得油花四濺的時候,我感覺到了勞動的幸福和快樂。

盼過年真的很有意思。記得有一年距離過年還有一個多月,最小的弟弟才幾歲,他已經知道過年有新衣服穿,有粑粑吃,還有壓歲錢花,就一天纏著我們問哪天過年,我們就把日曆翻給他看,到了第二天,他自作主張把日曆直接撕到了除夕,然後指著日曆對媽媽說已經到過年了,我們都被他的幼稚逗得哄堂大笑,從那天開始,弟弟懂得了日曆每天只能翻一篇,日子必須一天一天的過。

小時候過年最開心的應該是除夕夜守壓歲錢。

我記憶中爸爸媽媽給過的壓歲錢最少的就是一毛錢,但這一毛錢媽媽都把它換成了一分一分的紙幣,我記得還是黃色的,拿在手裡感覺很多。聽過壓歲錢的故事,感覺自己手裡的壓歲錢變得有些沉重,買東西的時候,嶄新的票子,數一張出去都有些捨不得。一毛錢,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可以吃兩碗涼粉,一分錢可以買一顆水果糖,也可以買一個小氣球,那時的集市上還有人賣幾分錢一個的泥哨,造型像小青蛙,吹的時候用兩個手指捏住小青蛙腰身兩側的氣孔,然後用嘴在小青蛙的屁股後面使勁吹,發出的嗚嗚聲會隨著手指的鬆動發出有節奏的變化,五顏六色的外觀很好玩。這種小玩具也許農村的一些集市還能見到,但我曾經去過很多鄉鎮,終究無緣相見。

編者按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確,在一年中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臘月,總是瀰漫著濃濃的年味,雖然沒有人能明確定義年味是什麼,但在臘月裡,人們總是細細地數著每一天,忙著了結未了之事,忙著為新的一年作準備,仿佛不在這個月裡了結和準備,這個年就過不去似的。簡單地說就是辭舊迎新。辭舊,應該是對過往的交代;迎新,應該是對未來的期許。這一辭一迎,包含了太多的人生百態、人間百味,也因此有了人們難以抹滅的「春節記憶」。在這豬年將去、鼠年快來的日子,《27°黔地標》文化周刊在天眼新聞APP文化頻道為您提供一個平臺,讓您們打開記憶,述說年味。(執筆:邱奕)

文/晏福強

刊頭製作/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實習生 楊簡

文字編輯/邱奕

視覺實習編輯/可心

編審/李纓

相關焦點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主題徵文活動啟動 傳承傳統文化 築牢...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進一步築牢家國情懷,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學習強國」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安排,「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即日起面向全省範圍徵集優秀主題作品。
  • 王近松:圍爐過節|天眼新聞文化頻道「2020,我的特別春節」正在徵稿
    大家安靜地聽著,覺得這個春節太特殊了。在火爐周圍,遊戲中「開始撤退」的指令在耳邊響起,多希望,新型冠狀病毒能從我們的生活中早點撤退。屋外,往年的熱鬧景象不再出現,人們都貓在家裡,用「不出門」的形式繼續自家的生活。本來人就不多的街道進入寂靜狀態,人們回到家中,圍著火爐「歡度春節」。
  • 關於過年,你都有什麼特殊記憶?快來這裡記錄下來
    關於過年,你都有什麼特殊記憶?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進一步築牢家國情懷,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即日起,「學習強國」上海學習平臺面向全社會開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活動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
    兩大主題徵文啟事各位街坊速看:日前,廣東學習平臺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活動。一、活動主題1.「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聚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通過對過年集體記憶的書寫,抒發共同的鄉愁,重新審視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堅定文化自信,為「十四五」良好開局凝聚精神力量。
  • 瓦秀麗:來一碗興義羊肉粉|我和貴州羊肉粉的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去年,朋友從國外回老家過年,聽說我在興義。說要過來耍幾天再回老家。我聽了很高興,早早地訂好了館子。朋友到了,聽說我已經訂好了館子,連忙說:「不用那麼麻煩,這幾年在國外,吃了很多口味的菜,感覺又貴又吃不飽。我想吃羊肉粉,你請我吃羊肉粉就行了。我常常和我同事說我們這裡的羊肉粉如何好吃,他們不信,要我過完年帶點給他們。
  • ...祥:與羊肉粉相伴的日子|我和貴州羊肉粉的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徵文啟事:我和貴州羊肉粉的故事 | 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文/李登祥文字編輯/舒暢視覺編輯/彭芳蓉編審/李纓
  • 李傑:最愛興義羊肉粉|我和貴州羊肉粉的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看得出,北京記者不是在果腹,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品羊肉粉。他一邊品,一邊讚美,說興義羊肉粉味道純正,羊肉片的厚薄度、生熟度恰到好處,調味適中、口感好。還說他走遍全國各地採訪,就沒見過吃羊肉粉還要排隊取號的場景。走的時候,他拉著羊肉粉館老闆的手,連聲稱道。
  • 張維:桐城方竹香|「冬遊貴州」主題徵文·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竹緣是桐梓美食一絕,多次被央視的美食頻道和國家地理頻道宣傳。這家美食店可以做出幾十道不同的方竹筍菜品,有臘豬腳燉竹筍、大白豆燉竹筍、紅燒竹筍豬蹄、紅燒竹筍土豆、有白油筍、火燒涼拌竹筍、竹筍醡肉、泡椒筍、清水筍片等等,應有盡有,你可以連續幾天來這兒吃到不重複的竹筍宴,體驗竹筍的本形、本色、本味。當地人招待外來嘉賓、客人、朋友、親戚,都首選這兒。
  • 央視少兒頻道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即將播出
    央視少兒頻道精心策劃的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將於1月26日至30日(農曆臘月二十六至除夕)每晚6點播出。節目首次採用五期特別節目和兩部動畫賀歲電影的「5+2」捆綁收視模式,每期一個主題,分別圍繞「好玩、好吃、好聽、好笑、好看」展開。
  • 盧仁強:石頭裡的江南|「冬季旅遊」主題徵文·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靠著巷子的牆體,有無數的小窗戶,既能讓屋外的陽光射入屋內,又形成深邃槍眼。巨石鑄成的石拱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到兵器加工場(本地人呼之為「打鐵坑」)走一走,在那烽火臺殘壘或是古城牆邊靠一靠,600年的風霜雪雨,刀一樣親吻石頭,擦落的一層層石屑,如天上的雲朵,迷失在風裡,不知歸路。然而,曾經的刀光劍影,殺聲、哭聲、笑聲,仍然時隱時現,清晰可聽。
  • 央視少兒頻道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與您相約2月9日至15日
    過年啦!狗年新春,央視少兒頻道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將一如既往地和小朋友們相約。今年,少兒頻道的主持人們將化身尋寶特工隊員,在珠海、長春一南一北兩地展開神秘、驚險、有趣的尋寶之旅,為小朋友們贏得新春大禮包。特工隊員們鬥嚴寒戰酷暑、拼體力鬥智慧,上天入水各顯其能,只為陪伴電視機前的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歡樂的春節。
  • 「臺灣記憶」圖片故事徵文頒獎暨圖書首發式舉行
    「臺灣記憶」徵文活動頒獎儀式現場(中國臺灣網 石慧攝) 「臺灣記憶」徵文活動特別獎獲得者著名導演謝雨辰發表獲獎感言(中國臺灣網 石慧攝) 「臺灣記憶」徵文活動一等獎獲得者吳小珊發表獲獎感言(中國臺灣網 石慧攝)
  • 《熊出沒之過年》收視率創央視少兒頻道紀錄
    《熊出沒》收視創紀錄 熊大熊二「老家」就在蕪湖  動畫片《熊出沒之過年》收視率創央視少兒頻道開播最高紀錄  收視率3.85,創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開播以來最高紀錄;因觀眾反應熱烈,在該頻道重播多次;在奇藝、優酷等視頻網站上獲得170億次點擊率……蛇年春節,當《西遊降魔篇》「肆虐」全國院線時
  • 巫昌虎:海雀遊記|「冬遊貴州」主題徵文·天眼新聞文化頻道
    據介紹,以前的海雀全部是泥巴羊腸小道,而現在變成了水泥路,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有了小城鎮的感覺。順著小路,大概走了兩公裡,就來到老支書紀念館。在紀念館,我了解到二三十年以前的海雀,那時的海雀黃沙漫天,荒蕪凋敝。每到春天,大風一吹,百姓的叉叉房就被大風夷為平地。艱苦的生活條件一直延續到上世紀90年代。
  • 寫出你的故事!微光社2020年國慶主題徵文活動正式啟動!
    你是否了解過祖國那些塵封的紅色記憶、是否觀察到現在的祖國是什麼樣的?  為了引導和激發各位(見習)小記者(小主播)內心最真摯的愛國情感和最強烈的寫作熱情,展現大家的綜合素質和文化風採,【微光社】浙江全媒體小記者(小主播)組委會特組織開展「我眼中的祖國」國慶主題徵文活動。  無數的歷史、光輝的精神、奮進的現在…祖國經歷過無數歲月,一步步邁出前進的步伐。
  •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央視科教頻道濃情上映
    紅網新化站2月23日訊(記者 黎明明)在大年初五晚八點多,CCTV-10科教頻道《味道》欄目《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濃情上映。新化:尋找記憶中的年味央視濃情上映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新化篇》共50分鐘,全片以「什麼產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為主線,貫穿著「什麼是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肉、什麼是新化人過年的第一口米
  • 上海故事:弄堂新春
    春節前弄堂裡醬油肉和鹹貨的香味一直瀰漫在張逸如的記憶深處;上海市民陳志林家年夜飯的餐桌上,至今還延續著上海人家必備全家福的習慣……那些鮮活的弄堂春節記憶,仿佛一下子把人們拉回到那個曾經物資匱乏但卻溫馨感人的年代裡。
  • 學習強國「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張鈞傑:地戲 · 跳花 · 對山歌裡的年味
    特別是00,10後長大的孩子們更體會不到民諺中「閨女要花,小子要炮」的過年感覺來。想到這裡,我不覺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們小時候過年時的熱鬧場景和濃濃年味來。鄰裡幾個嘻笑打鬧的小男孩互相追逐著,丟鞭炮炸對方是自不必說的,跟著父母身邊,看著大人打餈粑,並趁著新鮮吃一碗香甜軟糯的糯米飯,或吃上一塊新打好的黏黏餈粑,那個痛快勁就別提有多安逸了。
  • 央視少兒頻道《過年啦》:給孩子點亮回望五千年的一束光
    盼望著,盼望著,春節的腳步近了,每年備受小朋友期待的央視少兒頻道春節特別節目《過年啦》,又將歡樂來襲。還在回味去年大亞灣核電站系列情景劇的小朋友們,又開始憧憬今年《過年啦》的精彩。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在2020年的《過年啦》中,小朋友們喜愛的遊戲主題將再度回歸。
  • 以春節過年回家為題材的國漫,只有這一個,你猜到了嗎?
    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是每一年最重要的節日,過年回家是每一個在外地打拼的遊子在外面辛苦一年最期盼的事情,一張回家的車票寄託著濃濃的鄉愁。有錢沒錢過年都要回家看看。這不僅是中國人的節日傳統,更體現出中國人獨特的孝文化,這一生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