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鄭和沒有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

2021-01-17 華夏經緯網

  為什麼英國人孟席斯稱鄭和已完成了環球航行的說法不可信?

  為什麼鄭和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遠航沒有帶來地理大發現?

  為什麼巨大的人口、幅員和經濟規模不能使一個民族具備環球航行的能力?  

  600年前的公元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之命開始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

  但鄭和這支浩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沒有完成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只是「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而87年後,一位名叫哥倫布的歐洲海盜卻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那支規模遠遜於鄭和的小小船隊,遠航到達美洲,揭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

  在國人高規格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時,不斷有鄭和具備完成環球航行能力的文字見諸各大媒體。鄭和真的具備完成環球航海的能力嗎?

  鄭和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

  像是為中國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年雪中送炭做準備,2002年,一位英國業餘歷史學家孟席斯發表觀點,認為世界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是鄭和的船隊,不但首先發現美洲,甚至還到達過澳洲。

  首先完成地理大發現絕對是件足以光耀民族的大事,加上大幅時間跨度造成的錯覺,在國人高規格地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時。孟席斯成了中國媒體的熱門人物。

  中外嚴謹的學術界對此不以為然。因為,雖然鄭和航行的資料在其完成最後一次航行後遭明帝國政府焚毀,但其他一些確鑿證據也將鄭和航行情況記錄的清清楚楚。三保太監最遠也僅僅是到達了東非而已。

  歷史畢竟就是歷史,刻意地扭曲過去以迎合某種心理需要,或者說使之服務於某種目的,不但對我們紀念鄭和這位中國的偉大航海家於事無補,在損害歷史嚴謹性同時,也暗示了我們自身的弱勢心理。

  鄭和為何止步而西方人一直航行

  持久的事業需要持久的動力。鄭和「下西洋」的驅動力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因素。雖然多少附帶官方貿易成分,但整體來看,鄭和航行的主因依然是對外懷柔與宣化。這些官方貿易實際是專為皇室消費進行的一場海外大採購,並無獲利型的國家貿易性質。

  而中國人最引以為傲的鄭和艦隊的規模,它越是龐大就越喪失了「可持續性發展」。因為,鄭和的航行不是靠航海本身獲得經濟支持,全仗明帝國農業經濟提供財力保障,鄭和的航行根本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正如明大臣劉大夏所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

  因此,儘管中國有當時世界第一的人口、幅員和經濟規模,也只能在短時期內支撐鄭和航海的巨大開支,到了成祖後期,由於國庫支撐次等規模航海日漸不支,朱棣只有下令停止了鄭和的航海活動。

  與鄭和航海相反,歐洲有著在海上開出一條東方航道的強烈衝動。中世紀後期,十字軍在地中海東岸的據點全部被穆斯林拔除;奧斯曼土耳其人不但佔有巴爾幹半島,還擴張到中歐,逼抵維也納城下;中北亞的傳統陸路通道,則因蒙古帝國的崩潰而騷亂迭起而中斷。

  紅著眼睛熱切尋找直抵達東方以獲取香料與黃金的歐洲人,只能把目光投向海洋,而航海技術的不斷成熟,大海已不再成其永久的屏障。

  在「平板」上如何能完成球航行

  鄭和不可能完成環球航海的最大因素,是世界地理意識的桎梏。如果鄭和能夠環球航海,那麼漢武帝時代已大規模進入印度洋的中國人也同樣可以。

  一個相信「天圓地方」的人不可能率領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只有相信地圓說的冒險家

  才覺得,對遙遠的目的地,「南轅北轍」的辦法值得一試。

  中國古代雖然發現了許多地球是球形的現象,但從沒想過大地居然不是一塊平板,是因為「天道圓,地道方」理論在中國封建王朝宇宙理論體系中是不可動搖的一環,所以,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試圖用歐洲人已完成環球航海來向中國人推銷地圓說,依然無人相信。

  所以,中國古代的遠洋航行沒有一次考慮到大地是球形的,更沒人根據球形大地觀來設計新航線——在平板上如何能完成環球航行?

  和中國不同,西方很早就有地圓說,古希臘時代人們在海圖繪製和航海上即接受的是大地球體觀,雖然在麥哲倫之前無人能有力證明過大地是個圓球,但從畢達哥拉斯學派開始,地圓說一直有其重要歷史位置,15世紀末,地圓說更是日益流行。

  公元前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埃拉託色尼即推斷,如無大西洋,從西班牙沿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緯線航行可直達印度。至於南方新大陸,公元2世紀埃及地理學家託勒密就猜想,在赤道以南應當存在一塊南方大陸,澳大利亞之名正得自於此。

  而哥倫布的「南轅北轍」,實在很難說是冒險:1474年,佛羅倫斯的宇宙誌學者保羅·託斯卡內利向哥倫布系統地闡述了可經大西洋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觀點。哥倫布的失算在於太相信託斯卡內利——該先生把地球尺寸估計得太小,所以哥倫布撞上新大陸後至死認定那就是印度,哪知道還隔著一道太平洋呢。

  憑《清明上河圖》如何環球

  大地是塊平板還是個圓球,不同的「世界觀」造就了不同的地圖系統。

  中國古代的地圖學不但歷史久而且還很牛,這點無人敢否認。但建立在大地平板說上的中國地圖學,與西方大地球形說基礎上的地圖學,完全是兩根藤上的瓜。中國傳統製圖理論以大地是塊平板為基礎,甚至連拱形的可能都沒考慮過。它屬大比例尺地圖,描畫著山川、城鎮等地形地物,用來分地徵稅、交通水利、軍事攻防非常理想。

  而歐洲地圖系統,則須考慮地球曲率半徑等因素,古希臘時地圖就有了中國沒有的經緯度、經緯網和地圖投影法等技術。古希臘人繪製了大量世界地圖,而中國則從來沒有。

  兩個不同系統的地圖,體現在航海上的差異最大,歐洲地圖非常便於正確描繪陸地之間、海港之間的正確位置。而《鄭和航海圖》,是典型大比例尺對景地圖。因沒有經緯度,航行中無法確知目的港口的具體位置,只能靠近海航行目力所及的岸邊地形及星辰等來判別船隻相對港口的位置。展開的《鄭和航海圖》,全圖沒有統一方位,只注重沿途山川航道的描繪,按航行的路線由左至右一字排開,像長卷《清明上河圖》。

  遠洋航海需要可供航線分析的較精確的世界地圖。心中無球,手中無圖,手中無圖,何以環球?

  所以,環球航海,船隊大小不是問題,重要的問題是「世界觀」。1613年,接受歐洲人「大地圓球說」的日本人,模仿歐洲人敲打出一條小船,竟同樣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完成了環球旅行。

  無疑,在明朝初期,中國航海技術依然可以躋身世界一流之列。但如果客觀審視明朝的政經環境,以及鄭和時代中國航海技術的水平,我們只能承認,當時的鄭和,根本不可能完成地理大發現。(青年參考  唐巖)

    (來源:千龍文化)

相關焦點

  • 麥哲倫環球航行的主角麥哲倫為何沒完成航球航行呢?
    1519年到1521年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可以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通過他的探險團隊的努力向人類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論斷,包括現在的太平洋也是他所命名的。可是如此優秀的一位航海家,竟然沒有完成環球航行這一偉大的壯舉,而是死在了現在菲律賓的一個小島上。
  • 上海發現明朝世界地圖,比麥哲倫早了上百年:中國人第一個環球航行?
    作為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坐標,鄭和一生充滿了傳奇,但也留下了無數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鄭和到底有沒有環球航行? 2001年春,北京一名叫劉鋼的律師,因為愛好收藏,在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閒逛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418年的「明初」古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高度相似,於是「鄭和有沒有環球航行」再掀波瀾!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
  • 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的不是麥哲倫,而是這位中國人!
    石破天驚——鄭和完成全球航行如果要問誰發現了美洲,誰最先完成了全球航行,估計百分之九九的人都會回答:哥倫布和麥哲倫唄。這個謊言被以千古真理的身份傳播了幾百年,從而被人視為牢不可破的「真理」。然而有一個學說是對此持否定態度的,那就是地圖學。
  • 宋坤有望成為第一個完成帆船環球航行的中國姑娘
    ·格洛弗20日說,宋坤有望成為中國第一位完成帆船環球航行的女船員。我相信她有望成為第一位帆船環球航行的中國女船員。」與郭川4月份完成的40英尺級別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不同,克利伯賽大多參賽者是業餘選手,要靠一個船隊協同作戰,且帆船的標準長度都為70英尺(約21米)。已參加過去年克利伯帆船賽的宋坤沒有參加這次在英國的集訓。其餘8名中國參賽船員、以及3名中國預備船員都隨格洛弗在這裡進行了歷時一周的訓練。
  • 獨臂船長徐京坤完成雙體船環球航行
    新華社裡斯本6月5日電(記者溫新年)中國青島獨臂船長徐京坤駕駛雙體帆船4日抵達葡萄牙亞速爾群島聖米格爾島的蓬塔德爾加達港,為期3年的環球之旅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本次環球航行全程3.4萬海裡,途徑四大洋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歷時三年,四跨赤道。徐京坤表示,能順利完成這次環球航行,首先要感謝各界給予他的支持和關注,因為他們給了他堅持不懈、最終完成挑戰的勇氣。其次,他要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正是國家的強大才使中國人具備了實現這種挑戰的可能性。最後,他要特別感謝他的夫人阿九給予他極大支持和理解。
  • 歷史錯了:麥哲倫當年沒能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
    環球團隊的環球航行說到這裡,題目的疑惑已經解開,是麥哲倫首先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環球航行。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的造物弄人,麥哲倫在航行中捲入了一場土著人的內訌而被害。是他的船隊在1522年9月6日完成環球航行,歷時近三年後才回到出發地。也是讓人唏噓!其他航海家的經歷又是怎樣呢?
  • 同樣是航海,為何歐洲大航海船隊九死一生,鄭和卻感覺風平浪靜
    15世紀到17世紀,西方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西方各個國家,因為嚮往遍地真金白銀的東方國度,開始不斷派出船隻來探索世界,正是在這期間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
  • 麥哲倫有很出色航海能力,在這之外他為何要開始環球航行?
    麥哲倫有很出色航海能力,在這之外他為何要開始環球航行?探索未知一直是人類很有興趣做的事情,在科學上面取得進展,或許需要很高的天賦和智力水平。但是探索那些沒有去過的地方,就是一件很有危險的事情,世界上有無數的探險家都因此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 最早環球航行的中國人:比麥哲倫早100年,先哥倫布70年登陸美洲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種可能改寫世界歷史的主張正取得越來越多的支持:最早進行環球航行的並非歐洲人,而是中國人,隸屬於鄭和船隊的周滿、周聞和洪保。這一主張無疑是向風平浪靜的航行史丟下重磅炸磅,許多歷史學家浮想聯翩,他們追尋鄭和船隊,勾勒出大明水師環球航行的足跡。
  • 是什麼樣的船,幫助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夢想?
    在495年前的今天,即1522年9月6日,對於世界而言是個十分重大的日子:麥哲倫成功完成了環球航行!今天要說的就是這位航海家的環球航行以及他的船。他堅信大地是圓形的,渴望做一件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的壯舉——環繞地球航行。麥哲倫在33歲時向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申請組織船隊去探險,進行一次環球航行。可是,國王沒有答應,因為國王認為東方貿易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沒有必要再去開闢新航道了。
  • 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500周年,唯一完成環球航行維多利亞號再起航
    500年前,麥哲倫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線,證明了地球是圓的。500年後,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的這次壯舉,當年參與航行的「維多利亞」號船複製品再次在西班牙起航。當地時間周五,在西班牙桑盧卡爾一德巴拉梅達港,麥哲倫首次環球航行50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維多利亞」號船複製品再次起航,重現麥哲倫登船場景。據了解,當年麥哲倫乘坐「維多利亞」號的探險隊就是從桑盧卡爾一德巴拉梅達出發的。
  • 同樣是飄洋遠航,為何鄭和船隊平安無事,西方水手卻九死一生?
    在歐洲的航海家中,最著名的4位分別是:1488年發現好望角的迪亞士、1489年到達印度的達伽馬、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1522年完成環球航行的麥哲倫。
  • 麥哲倫是怎麼解決環球航行中的淡水問題的?看完後明白了!
    航海最缺少的就是水,只不過那是個人航海或者在海上遇了難,包了一個小夾板兒的情況才會遇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環球航行當中並不會缺水,恰恰相反水還會非常的富裕。(當然,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富裕,畢竟一個船的空間有限,不可能全整成水)
  • 完成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究竟偉大的英雄,還是窮兇極惡的侵略者?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首次完成環球航行壯舉的麥哲倫絕對是一個可以與「偉大(great)」聯繫在一起的人物,但是,記譯君卻覺得,對於菲律賓的人來說,他們一定不會認同麥哲倫的「偉大」。
  • 大話航海史 當哥倫布遇到鄭和:老兄,你的小船有點大
    自公元1405年鄭和登上寶船揚帆起航,六個多世紀過去,在全世界航海家們的不斷探索下,新航路被開闢,新大陸、新島嶼被發現,藍色海洋逐步串聯起整個世界,開放、溝通與貿易就此讓人類成為無法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每逢航海日,必要追思「老前輩」們:七下西洋的鄭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試想一下,若是這些「前輩」今日海上相逢,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 澳大利亞81歲老人駕船獨自完成環球航行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一名81歲老人哈特菲爾德(Bill Hatfield)在獨自環球航行295天之後,於22日回到該國黃金海岸港口。據報導,哈特菲爾德2019年5月出發開始環球航行,此次旅程,他總共在海上度過了近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裡,他獨自一人完成了不間斷航行。哈特菲爾德表示,「我很高興回來,再次回到陸地很開心」。據悉,他已經進行了3次環球航行,但不間斷航行尚屬首次。
  • 我的環球航行 - 大洋深處系列之一
    此後反覆研究這條線路,過程中忽然想到,為何以後不坐這樣的開口航線呢?如果將這些開口航線提前設計規劃好,然後一段一段乘坐,連接起來不也可以實現環球航行嗎?翻閱各種航海資料後,我發現環球航行既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也沒有具體的線路和方向的規定。所有郵輪公司推出的環球航行線路都是不一樣的。總體規劃,分段航行。這樣的設計不是正好解決三種環球航行的全部全部問題了嗎?
  • 德雷克爵士,英國的傳奇海盜,曾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
    繼麥哲倫完成首次環球航行之後,他駕船完成了第二次環球航行。而且,與麥哲倫中途死於菲律賓不同,德雷克爵士可是從頭到尾指揮著這次環球航行。麥哲倫畫像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德雷克爵士並沒有想著進行環球航行,他的目的還是劫掠西班牙的財富。那一次,他率領著五艘小帆船,最大的排水量也不過100噸,勇敢地駛入了茫茫的大西洋。
  • 中國海軍「鄭和」號結束對越胡志明市訪問
    」艦25日上午圓滿結束對越南胡志明的友好訪問,踏上執行「和諧使命——鄭和艦環球行」任務的新航程。  隨「鄭和」艦實習訓練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部分教員、學員代表參觀了越南海軍中等技術專科學校,與該校師生代表進行了專業交流。  越南海軍學員武鴻商說:「今天能夠跟中國海軍學員交流,感到非常榮幸,也希望以後不斷增加交流,促進共同的友誼。」  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鄭和」艦環球航行出訪指揮員廖世寧一行先後拜會了越南第七軍區及胡志明市領導,並向胡志明雕像敬獻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