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玄音傳千古,長簫妙樂越長空

2021-02-27 江西省古琴學會

       由共青團南昌航空大學委員會主辦,南昌航空大學大學生藝術團、音樂學院團委學生會承辦,江西省古琴學會協辦的「秋光弦影、琴滿臥龍」古琴名家名曲音樂會及音樂講座於11月4日在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廳隆重舉辦。

       當天下午,古琴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常務副會長,江西省古琴學會名譽會長徐永先生和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先生分別作了題為《淺談本土哲學在古琴藝術中的應用》及《士無故不撤琴瑟——古代文人生活》的精彩講座。兩位專家分別圍繞如何欣賞古典樂曲、琴曲的釋義和分析、怎樣在琴曲的表現中融入人文情感、抒發情懷,琴與古代文人生活,琴與養生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現琴樂的魅力,並利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通過對琴曲的分析和展現剖析琴曲的意境,從而傳遞給大家「靜以修身、淡以養性」、「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的思想,指出琴人必須要有修為,撫琴時要體態端莊、心清氣正,琴曲表現要剛而不躁,疾而不促,緩而不滯,通過琴與古人生活的生動解析,揭秘「古人的音樂觀」,講述古琴作為中國古代文人修身養性、抒情寫意的工具,和古代的歷史背景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同時鼓勵大家多學習,特別是要學習古人的人生觀和音樂觀,學會更好地演奏和欣賞中國古樂。講座歷時3個多小時沒有間斷,內容引發了聽眾的共鳴,現場座無虛席,掌聲不斷。

        當晚,一場音樂饕餮盛宴更是帶給大家整晚美的享受。古琴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國際古琴養生學會常務副會長徐永、古琴廣陵派第十三代傳人、江西古琴學會會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海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李鳳雲,笛簫演奏家、音樂理論家、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梅庵派古琴傳人、南通市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洪晨等古琴名家受邀演出,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剛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並撫琴參演。出席晚會的嘉賓還有原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王林森、華東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汪立夏、原省商務廳廳長楊洪基、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畫家蔡超、江西靖安縣縣委書記田輝、省簫文化學會會長、省竹笛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麻峰、省古琴學會名譽會長楊酉民等領導、專家。江西省古琴學會會員、社會各界古琴愛好者、南昌航空大學師生等共計400餘人觀看了音樂會,南昌航空大學校黨委書記郭傑忠及院校其他領導專程陪同並觀看演出。

       梅庵派傳承人洪晨先生首先以一曲《秋江夜泊》拉開音樂會序幕,江西省古琴學會會長海月女士以一曲琴簫合奏的《關山月》把音樂會推向高潮,古琴廣陵派第十二代傳人徐永先生一曲《秋夜讀易》將觀眾引入冥想,曲調沁人心扉,伉儷王建欣先生、李鳳雲女士的琴簫合奏《頤真》、《暗香》絕美搭配,盪氣迴腸的合奏令人陶醉和動容,原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剛先生也特邀上臺演奏明代古曲《良宵引》,頗有風範。

     晚會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廣陵散》、《流水》、《平沙落雁》、《山居吟》等經典曲目的完美呈現,意境幽遠、美輪美奐。藝術家用敬業、專業、精湛、無可挑剔的藝術水準詮釋出古琴藝術的高雅魅力,展現傳統文化的完美「共鳴」,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音樂會意猶未盡,觀眾的熱情幾度讓藝術家返場增加演出,掌聲多次在會場上空迴響。古琴文化走進高校,讓傳統文化精髓在真正意義上走進當代青年的生活,這是一場有意義且圓滿的文化進校園活動。

       活動結束時,嘉賓與工作人員合影留念,喜悅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個人的臉上。整個活動的組織讓古琴文化與高校架構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活動的成功舉辦要感謝本次活動的主辦方及承辦方共青團南昌航空大學委員會、南昌航空大學大學生藝術團、音樂學院團委的全體師生的支持,感謝南昌航空大學為江西的古琴文化「走出去、請進來」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感謝江西省古琴學會為本次活動出力的所有會員;感謝古琴愛好者、志願者在本次活動中不計報酬地提供幫助和服務;同時,特別感謝南昌航空大學音樂學院院辦副主任、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朱思思老師,親自策劃、導演並組織,為本次活動的開展做了大量籌備工作,感謝為晚會部分曲目伴奏的江西省古琴學會副會長周水濤老師,感謝.正因為有了大家的群力、合力,活動方得以如此圓滿。

       感恩的話語很多,江西省古琴學會將承載著厚愛與囑託,在古琴文化的傳承和推廣中不遺餘力、繼續前行、再創佳績!

相關焦點

  • 妙心弘法 行善至樂:心繫慈善的妙樂法師
    1989年,伴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盎然春意,廬山之上的兩間破敗瓦房在妙樂法師的護持下,化為了修葺一新的鐵佛寺。1995年妙樂法師應邀回到家鄉黃梅,興建了有「南國第一女眾大叢林」之美譽的妙樂寺。除此之外,浠水先佛寺、貴州雲仙寺、河南天台寺、福建普聞寺、江西九江龍泉寺、浙江餘杭大雄寺等寺院也在妙樂法師的關懷之下煥然新生。
  • 《唯琴有象 流水高山》2020雙序琴院新春古琴音樂會開始搶票啦
    古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千古文化,盡在琴中。若能得孔子為師,伯牙為友;焦尾在左,綠綺在右,唯琴萬象,流水高山,則三千世界不過爾爾。古琴的傳承與創新,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 中國古琴韻無窮,找回了丟失千年的聲音,讓古琴在商丘流行起來是雙序琴院全體師生責任。
  • 《九歌》:千古迴響的民族旋律
    著名古琴演奏家陳雷激飾演的屈原,端坐撫琴,沉鬱而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古琴清冷而深沉的旋律,舞臺幽冥而古意十足的布景,多媒體民樂劇《九歌》序曲篇《離騷》,將人們帶入了遠古的戰國時代。 《九歌》的舞臺呈現方式:古樂瀰漫,巫騷意蘊,拙樸而靈動,悲愴而唯美。
  • 妙樂長老:堅持愛國愛教 荷擔如來家業 振興正法道場
    妙樂長老致辭 (攝影:姚勇)  大公佛教8日訊 9月8日,「十堰般若寺揭牌暨暨妙樂長老捐贈儀式」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黃梅妙樂寺方丈妙樂長老現場向般若寺捐贈1000萬元,用於支持寺院建設。
  • 彈彈古琴,說說愛
    古琴曲裡愛情故事多不多?不好意思,真的不多。為什麼呢?可能是受琴者禁也的觀點的影響,也可能是受那存天理滅人慾的狗屁觀點的影響,總之古琴曲裡反映純真的愛情的古琴曲目真的不多。大概盤點一下,把相思的、哀怨的都算在內的話,應該也就是十幾首吧。
  • 最驚險的修行之路: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峰東側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元代高道賀志真為遠離塵世靜修成仙,在萬仞絕壁上鑲嵌石釘搭木椽而築。棧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遊人至此,面壁貼腹,屏氣挪步,被喻為「華山第一天險」。
  • 古琴雜談——七弦的風騷
    公元6世紀古希臘俄爾甫斯的古豎琴從神話的迷霧中擺脫而出時,古琴已經是流傳甚廣的獨奏與合奏樂器了;早期基督教的聖歌剛剛從中東的傳統音樂承襲而來之時,有關古琴美學的文獻及規模宏大的獨奏曲目就已存在;當西方人剛剛在線條上描劃音符表示音高時,古琴樂譜已發展至能把修飾細節表達明了的記譜法。也沒有任何一種樂器或音樂形式能有如此浩瀚的文獻記載,並留存下如此豐富多彩的樂曲,不得不承認它是世界音樂中的佼佼者。
  • 初學者買什麼古琴好?
    很多初學者都在問初學古琴入門到底買什麼樣的古琴好?能問出這句話的初學者很顯然已經把市場上大部分能看到的古琴都已經看了個遍,而依然沒有選到適合自己的,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的時候盲目的找,還不如問問一些專業的古琴老師、一些已經有琴的琴友比較好,然後再根據自己的預算範圍內,選擇一張最適合自己的琴就好了,那麼初學者到底應該買什麼樣的古琴好?
  • 古琴什麼牌子好?
    一張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均衡統一。彈奏古琴時聲音要有下沉感,聲音不散而韻味悠長者為良,大家在購買古琴時,這些必要的條件不可忽視。建議初學者在買琴前多聽聽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較好的老琴或名家的親斫系列古琴以增強對古琴工藝與音色的了解。試音色的手法與音色辨別:首先辨別有沒有三病,打板、抗指、沙音。
  • 邛崍文君古琴藝術節開幕啦!走,周末切品一品千年文化
    眾多古琴名家在這裡開啟了一場高水準的古琴視聽盛宴。這場「琴臺夜月」中國古琴大師演奏會,正式拉開了「2018文君文化古琴藝術節」的序幕。邛崍,是蜀派古琴代表人物卓文君的故鄉,也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以古琴為媒,演繹「一曲鳳求凰,琴歌覓知音」千古愛情佳話的發祥地。
  • 古琴入門——挑選篇
    古琴作為一個古老的樂器,其音蒼老、清亮、渾厚、圓潤、古樸。「四善」:(蒼、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則是古人對古琴音色的總結。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而且成為四藝之首,古琴很早就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 冬至邛崍,古琴與銀杏演繹公園城市之美
    鋪滿黃葉的地毯上,一群可愛伶俐的小孩,身著漢服,在文君井畔,銀杏樹下,手撫古琴,如詩如畫。日前,邛崍文君井上演一場古色古香的冬至銀杏琴會。古樸優雅的古琴,與漫天飛舞的銀杏,聯袂演繹了邛崍特有的生活美學,展示了古典而時尚的公園城市之美。
  • 趙曉霞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國家大劇院首演成功
    2017年10月26日晚,【中華情懷-中國民樂名家系列:「國風溢彩」名家專場音樂會】由指揮家劉沙執棒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管弦樂團,古琴演奏家趙曉霞攜古琴協奏曲《高山流水》世界首演登陸中國頂級音樂殿堂國家大劇院。
  • ——認識古琴 古琴形制與材料
    古琴在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懷抱裡生長成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浸透於琴器,令其滿溢文明的光彩。現今古琴的形狀尺寸在一千八百年至近兩千年前的東漢年間就已基本定型。而琴的歷史則更加久遠。《周易》有言:「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以觀法於地。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始畫八卦,扣桐有音,削之為琴。」
  • 最險峻的長空棧道,築於300米高絕壁僅30釐米寬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極頂南峰東側南天門外的山腰間,通過在光溜溜的絕壁上鑿嵌石釘再搭木椽築成。長空棧道是真正接近於90度,它距離崖頂幾十米,距離山谷至少二三百米,看上去深不見底,而棧道的寬度僅僅為30多釐米(古籍《說鈴》載:長空棧在半壁,廣八寸,長十丈餘,背空虛行),靠近崖壁的一側釘有鐵索供人抓手,而靠近山谷的一側則空懸無欄杆
  • 「古琴」為什麼不能叫「古琴」?
    對於「古琴」這個叫法,看著不爽,聽著還是不爽,而且已經不爽很久了。為什麼說「古琴」不能被叫作「古琴」呢?有人說「古琴」的「古」代表的是起源的遠古,那更為久遠的壎為什麼不叫「古壎」呢?再說,也沒有把簫叫做「古簫「的吧?
  • 古琴悠悠奏雅韻,此韻只應天上有
    如果有人問我,在所有的樂器中,那樣是最古老的,我大概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古琴。可不是嗎,古琴,多好聽的名字啊,這名字裡頭,就有一個「古」字呢。雖然我不知道,古琴是否真的在所有樂器中,是最古老的,但是,至少在詩經的年代,就已經有古琴了吧,要不然的話,又怎麼會有《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那樣的句子呢。
  • 我的眼中,古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樂器
    只有這古琴,自從第一次聽了它的聲音,就喜歡上了。一直走到現在,也有十幾年的光陰了。我也不止一次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古琴呢?開始是沒來由的喜歡,後來對於古琴了解得越多,就越發的喜歡。這喜好,如同釀了一壇好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 這位出身於唐山的古琴大師,稱霸臺灣古琴界數十載
    紮根寶島後,他不僅成為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徒弟,更在晚年被譽為臺灣省古琴界的教父級人物,這個人就是孫毓芹,一位來自豐潤的古琴大師。據孫毓芹的學生介紹,初到臺灣島的那幾年,雖然孫公有軍銜,可保衣食無憂,但四下舉目無親,古琴幾乎是他唯一的精神寄託。50年代初的臺灣島,才剛剛脫離日本統治不久,文化長期同大陸絕緣,故不少大陸常見的事物在這裡難覓蹤跡,古琴便是這其中之一。然物質的匱乏並未阻斷他對古琴藝術的追求,於是他便開始著手自製樂器。
  • 打磨歷史的遺音——漢源斫琴師謝家良的古琴匠心
    憑借著一顆對古琴完美追求的「匠心」,他數年如一日堅韌地斫制出一張張古琴,在古琴圈中留下諸多好評。 這位斫琴師,正是雅安市漢源縣的謝家良。 古琴,又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餘年,俞伯牙、鐘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千古流傳,《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精心設計「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他們所彈奏的都是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