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管窺宇宙——古董望遠鏡展」在北京天文館天象廳環廊開展。本次展覽由天文館主辦,特別挑選出館藏的十八、十九世紀光學望遠鏡發展早期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科學家、製造商等製作的8件光學望遠鏡真品。望遠鏡類型為手持式望遠鏡1件、落地式望遠鏡1件、桌面式望遠鏡6件,包含4臺折射式、4臺反射式,體現出當時望遠鏡製作的高超工藝水準。
展覽展出「伽利略展示其自製的折射望遠鏡」「沙伊納用克卜勒式折射望遠鏡觀測太陽黑子」「赫維留利用自製的46米長折射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等13幅具有天文意義的繪畫作品,使觀眾對望遠鏡早期200餘年的發展、革新和進步,獲得基本認知。
工具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兩塊小小的玻璃透鏡改變了整個世界。1609年,當伽利略將自製的折射鏡指向浩瀚星空,月面撞擊坑、金星相位、木星的衛星……難以置信的景象第一次生動地出現在人類眼前。從此,天文學突破了肉眼觀天的極限,正式進入瞭望遠鏡時代。
望遠鏡的發明,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打開了我們認識宇宙的窗口,是人類科技史上裡程碑式的事件。望遠鏡問世400多年來,從最早口徑1.5釐米的伽利略望遠鏡、5釐米的牛頓望遠鏡,到如今口徑超過1米的葉凱士折射鏡、8.2米的甚大望遠鏡,以及數十米口徑的拼接式反射望遠鏡,人類藉助望遠鏡這一觀天「慧眼」,將浩瀚深邃的宇宙看得更遠、更清晰。我們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也隨著宇宙新疆域的不斷擴展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望遠鏡是真知的儀器,是連接宇宙的通道。望遠鏡的一端是人類永遠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的眼睛,一端是藏著無限奧秘的星辰大海,人類便是在不斷認識宇宙的同時,而更加清晰地認清了我們自己。
僅比著名的牛頓望遠鏡晚幾十年的四節手持式折射望遠鏡、黑色魚皮包裹的桌面反射望遠鏡、製作工藝失傳的刻有肖特款識的黃銅質反射望遠鏡、有著獨特齒輪齒條調焦系統的木質鏡筒望遠鏡、珍貴的冉斯登望遠鏡、八節伸縮罕見緊湊型折射望遠鏡、別具一格的旋扭式木質三腳架折射望遠鏡、具有獨特外觀和視覺衝擊力的方形截面木質鏡筒反射望遠鏡,在八十米天象廳環廊裡,這八臺雅致精美的古董望遠鏡,參與歷史、見證歷史、重現歷史,讓我們在這些古董望遠鏡黃銅質的鏡筒、紅木般的色澤、富有個性的籤名以及智慧滿溢的靈巧設計中,去解讀光與影演繹的深刻意義,去領略科學之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