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火鍋品牌「官也街」得名於澳門著名食街,這也是出身澳門的餐廳老闆 Frankie 從小長大的一條街。Frankie 將家鄉味道帶到京城,創立「官也街」品牌,也使這個品牌在經營的十五年內逐漸成為客單價約500元的京城火鍋「澳門選擇」。
官也街火鍋的每一份鍋底均採用澳門傳統方式煲制,以文火慢燉十餘小時,將食材營養充分滲透,味鮮、湯濃、口有餘。而空運的鮮活海鮮和極品澳洲牛肉以及有機農場的新鮮蔬菜,保證了食物的本身味道。
2020年的春節檔期原本如常,官也街各家門店每天的預約排滿了排期。各家餐廳都備好了食材,尤其是各類需要空運的海鮮——然而,今年的春節檔並未能如期而至。
「2020年的年夜飯就有三分之一的預訂沒有到店,大年初一更是只有50%的預約來了。」
官也街火鍋的創始人Frankie 回憶說,「因為經歷過非典,所以我就預測情況比較嚴重,為了保障員工和顧客的安全,在大年初三我們就把所有餐廳都閉店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3月份,全國餐飲收入6026億元,同比下降44.3%,餐飲行業受疫情影響損失巨大。
而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的一項調查可以佐證,調查中提到,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在4月16日發布的《新冠疫情下3月中國餐飲業生存現狀報告》顯示,雖然進入3月以來餐飲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但目前客流量平均水平不足去年同期的兩成,客流稀少導致堂食營收有限。
自疫情伊始,外賣就成為餐廳行業尤其是火鍋行業復甦的突破口。據中國飯店協會數據,在火鍋行業營收結構中,外賣佔據5.7%的市場份額。而同時,火鍋外賣業務增速高於其他板塊,有望成為新增長點。
「總的來說,火鍋因為自身高溫,大家可能覺得叫火鍋外賣更安全一點,也新穎一點。但對於我們官也街這種主打海鮮的火鍋來說,我們沒有做過外賣。」 在門店關閉期間,各個門店開始陸續收到熟客的「外賣訂單」,這些通過微信傳達的「打包」需求雖然不是常規的外賣,但是也讓 Frankie 看到了需求。
官也街在兩年前就想過做外賣業務,但是因為堂食和外賣流程有衝突,就一直擱置。
在官也街內部,啟動外賣的準備工作其實早已經做好——數千個包裝盒一直存放在庫房裡,直到被迫啟動外賣生意的這一刻。疫情的來臨,暫停了堂食業務,也給品牌此前準備狀態的新業務來了一次測試的機會。
然而即使是包裝盒準備好了,真正在疫情期間做起外賣,也有諸多困難。比如在食材方面,涮食上搭配的牛肉和菜品還能根據實際供貨情況和市場行情來供給,但在疫情期間,空運的海鮮如象拔蚌等珍惜食材難免有部分缺貨情況。
官也街招牌原創的「澳門豬骨雞腳煲」是餐廳會一直保證供應的單品,而在堂食暫停時,所有的後廚流程都要重新規劃,為了讓外賣湯底呈現和堂食一樣的風味,把固有的煲湯流程進行重新編排,滿足外賣需求。
接下來的內容才是真正的挑戰,如何把湯底、海鮮、牛肉和餐廳裡的環境和服務濃縮在一份外賣餐盒裡?又能完美地呈現到顧客面前?
在平時,官也街餐廳的堂食裡會有一系列的服務流程,比如把握食材的新鮮程度和溫度,還要講究擺盤——比如在餐廳,海鮮拼盤一般會被盛在大盤中,然後放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冰塊,再加上乾冰烘託氣氛。
而在外賣時這些體驗肯定都很難實現——這也是過去 Frankie 準備了幾千個外賣餐盒卻沒有真正啟動外賣的最大原因。
而在被迫啟動外賣的情況下,Frankie能做的就能有「儘量1:1的還原出品」。通過安心卡、溫馨提示卡讓客戶放心,售後用餐也跟進溝通追蹤,對於客戶的一些很個人的要求也會盡力滿足。「考慮到線上銷售體驗感一定差於堂食,貼心的服務也是抓牢客戶的關鍵,我們會儘量彌補客戶在這方面帶來的落差感。」Frankie 說。
相比更為大眾的餐廳,精緻餐飲的外賣受眾主要是已經熟悉品牌的老客戶。如何拓寬銷售渠道、開拓新客成了難題,再加上外送平臺的運力不足,有時候難免會耽誤了顧客的用餐時間。
「高端餐飲的挑戰更大,因為所謂的高端意味著要注意到用餐的每一個細節,外賣也要讓顧客能感受到這些,所以需要我們更用心的做好每一個步驟。」
起初,官也街只開放了新源裡一家門店進行全城配送,訂單量平均每天三四十單。「高端火鍋相比其他高端餐飲,外賣的起步確實算不錯了,但是和堂食也完全沒辦法比。」
但是對於Frankie來說,思考了兩年的「外賣做與不做」,答案在疫情期間自現。
等疫情過去後,Frankie 表示外賣也會繼續,成為官也街業務中的重要部分。「無疑的是,餐飲的線上銷售會慢慢成為常態,衍生來各方面配套的業務。比如我們下一步也在思考,如何改良餐盒,保護好海鮮的新鮮程度,讓食材在經歷了一兩個小時也能呈現完美的狀態 。」
隨著「復工復產」的提倡,餐廳們也陸續恢復營業,然而在餐廳主理人們看來,諸多行業之中餐飲不僅受到的打擊最大,回溫也會最慢。
據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的網上調查顯示,在全國範圍內,與四月相比,「五一」期間,35.06%的餐企營業額增加。餐企日均營業額增長5.06%,客流量平均增長6.82%。
總體來看,「五一」期間餐飲企業復市率達到85.37%,營業額平均恢復至同期56.86%,客流量達到上年同期的60.45%,市場逐步回暖,但與往年同期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Frankie 介紹說,五一假期期間,官也街餐廳的堂食營業額可恢復到同期的70%左右,但假期後又回落到50%以下。
「我覺得餐飲在所有行業中依然是比較『危險』的行業,目前的情況下,大家如果是來堂食,要把口罩解開,要聊天,還是會有點緊張。所以估計餐飲想全面回暖,至少還需要幾個月。」Frankie 說「參照03年非典的情況,餐飲業很多長青企業家都做了很長期的恢復準備。」
難得的暫停也讓 Frankie 思考未來:在食材、環境、服務之外,環保和智能這樣的詞語未來也會和餐飲企業家們產生聯繫。
如果未來外賣越來越多,「環保餐具」應該會是一個大趨勢。在包裝方面,如何讓外賣到家的用餐體驗可以和實體店更加接近,「把實體店搬到消費者的家裡面」,是 Frankie 的下一個目標之一。
而「餐飲智能化」也是高端餐飲們要考慮的未來,澳門火鍋走出了澳門,未來也要走向更廣闊的空間。「長遠的發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我們都需要不停的反思和進步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或者說,是更好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