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全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杭州舉行,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和浙江海洋大學共同申報的「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浙江近海漁業資源養護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通過10年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禁漁期和休漁期為主的資源養護技術模式,針對漁業資源長期衰退和近年來「東海無漁」困境,圍繞實現浙江漁場修復振興目標,以幼魚保護為主線,採用自然資源修復和人工增殖修複方法相結合方式,在產卵場生境保護和幼魚養護、增殖放流、漁業管理等方面開展了系列調查研究和創新,推動設立了浙江沿岸10個產卵場保護區,制定了帶魚、小黃魚等18種經濟種類可捕規格和幼魚捕撈比例限量標準,及6種重點保護種類的可捕過渡性規格並被管部門採納,成為浙江省人大幼魚保護立法的重要依據。
該項目為浙江省乃至東海區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和人工修復提供了新型技術手段,為浙江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該項目還獲得了漁業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的一致認可,認為:該項目形成了漁業資源綜合養護技術體系,並開展了應用與推廣,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總體成果達到同領域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牽頭、浙江海洋大學參與的「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項目成果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由寧波大學牽頭、浙江海洋大學參與的「東海可食性滸苔設施化養殖及資源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示範」項目成果獲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來源:浙報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