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讀君呼喚更多的壹堆飯與大家分享自己在海外留學、旅居、旅行的有趣故事。
投稿郵箱:moblie@ireadweekly.com
圖片由作者提供
壹讀微信號:yiduiread
文丨林毅
復活節的四天假期,我們終於實現了謀劃以久的霍巴特之旅。
霍巴特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首府,也是最大的城市。這座城市是歐洲人在澳洲殖民後建立的第二個城市,比雪梨晚,比墨爾本早。市中心有很多老建築,都保存得相當好。像旅客諮詢中心附近的這一條街,一路上都是一個風格,一種色調的,感覺好像回到了從前。
是生活也是藝術!
薩拉曼卡集市
我們是周五下午到的霍巴特,就是為了能在周六一大早來這裡的非常有名的薩拉曼卡集市逛一逛。據說這個集市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了霍巴特的一個標誌,據說每年有150萬的遊客慕名而來。早上8點多,在市中心的薩拉曼卡廣場就已經搭起了數不清的帳篷。我們鑽進這帳篷堆裡,首先看到的就是各種各樣新鮮的蔬菜水果,全部都是塔斯馬尼亞本地的農產品,而且很多都是今天才摘下來的,特別新鮮!
後來我發現,這裡幾乎所有的產品都是塔斯馬尼亞製造的,每一位檔主在介紹自家的東西的時候,都是充滿著自豪之情。薩拉曼卡市集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一個市場,而更多是一個本地人在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的展覽。在這裡你很難看到有假貨、瑕疵品,因為每一樣,都是他們的驕傲。
我們來到一個賣果醬的檔口,檔主熱情的讓我們嘗遍了他們家所有的果醬,有藍莓醬、杏子醬、覆盆子醬等等總共7、8種,而且價格非常公道。本來我們沒有打算買的,但最後實在是沒有抵住誘惑,買了一瓶500克的覆盆子醬,才40塊錢不到,正宗的無添加無汙染天然有機果醬。之後我們又買了幾雙羊毛襪,質量沒話說,而且同樣是塔斯馬尼亞製造的。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他們家店面的擺設,這兩條大長腿,太風騷!
食物僅僅是薩拉曼卡市集的一部分,這裡還吸引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展示他們的最新作品,主要以木雕、石雕、繪畫或者自傳等為主。比如說,有人會根據石頭的形狀創作出各種動作的鴿子、貓貓狗狗作為擺飾;又或者利用廢舊的鐵片鐵絲,做成了一隻在巢穴裡歇息的小鳥;還有人手繪各種新奇的漫畫,像撐傘的貓,跟植物長在一起的小人等等。另外,還有幾歲的小朋友在演奏樂器,60多歲的行為藝術家在一邊讀書一邊卻又把書撕掉。
還有一些作家在這裡推銷自己的最新作品。照片裡這位帶著典型倫敦口音的英國人,他叫Jamie Maslin,之前他花了1年的時間,全程18000英裡,從霍巴特一路搭了800趟便車才回倫敦,途徑三個大陸,19個國家,最後回到倫敦。他把這一趟所看到的風土人情,所經歷的人情世故,寫成了一本書,叫做《THE LONG HITCH HOME》(意為一段漫長的搭便車回家之旅)。我很羨慕他能有這樣的一趟旅行,儘管艱辛,但感受頗深,所以就買了一本。
MONA:一個顛覆你三觀的地下洞穴
MONA是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的簡稱,譯為霍巴特古今藝術博物館。這是澳洲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坐落在一個半島上,由一位塔斯馬尼亞土豪David Walsh創立。博物館裡面擺放的都是他的私人藏品,土豪形容他這塊寶地為「具有顛覆性的成人迪斯尼樂園」。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顛覆三觀的地方,裡面各種新奇趣怪,讓我大開眼界。
一般我們看到的博物館,都是一棟棟建在地上的建築,而MONA卻是建在地下,像一個巨大的洞穴,頗有考古探寶的感覺。一路看下來,如果不看介紹,很多藝術品都是各種看不懂卻又覺得很新奇,看了介紹,總有一種恍然大悟,好像領會到一種新境界的感覺。
比如說這匹被吊著餓死的馬,介紹說這匹小馬死之前的姿勢和剛出生的姿勢相仿,這就是生命的輪迴,當初怎麼來,最後就怎麼走。還有這輛肥嘟嘟的看著像瑪莎拉蒂和藍寶基尼的豪車,介紹說人貪婪的欲望就像著肥肉一樣醜惡,附著在以豪車為代表的這種奢侈的物質上。
還有一個是100位真實女性性器官的石膏像展覽,細節都做的非常精緻。介紹說這是一位性器官整形醫生手中的案例,這100位女性因為自己或者伴侶覺得不滿而要進行手術,希望變得更迷人。這個展覽就是為了抨擊這種極端畸形的追求「美」的心態。
還有一些非常淺顯易懂,就是看個新奇。比如說帶孔的大石片,足足有三四個籃球這麼大,注釋說這是太平洋某島國使用的貨幣。這是沒點力氣,你都沒法帶錢出門買東西。還有千人在攝像頭前同唱一首歌,縱情肆意的表演和釋放天性。還有這個用落下的水滴打出一個個單詞,細想一下把每一個水滴想像成為一個個像素,然後設計出文字,這份創意也是特別的厲害。
不過,最好玩最新奇的都不是這些,而是一個模擬人、狗等5種動物的消化排洩過程的實驗。每一個罐子裡都裝著食物和消化道細菌的混合液,通過攪拌機在不停的攪拌。到了下午兩點,機器就會完成整個消化過程,然後拉出「屎」。對,是屎,通過機器模擬拉出動物每天都拉的屎。快到拉翔的時間,我還在吃飯,但也沒管那麼多,先放下食物,趕緊跑下樓去看拉翔。
此刻展覽區已經站滿了人,大家都非常安靜的期待著拉翔的那一刻。那一刻,時間仿佛停滯了,只有攪拌機工作嗡嗡的聲音。突然,機器「哧」了一聲,管子抖動了一下,「啪」,一坨形神俱似的翔就拉在了盤子上。人們紛紛「噢」了一聲,還有人鼓掌,之後大家心滿意足的離開了。我走過去聞了一下,其實沒什麼臭味。在展覽區門口附近,不少人都跟沒來看的朋友激動的描述著這個拉翔的過程,「It did it!」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藝術沒有那麼的高大上。在中國,不少人認為看藝術展,逛博物館是一件多麼文藝的事情,屬於奢侈品的範疇,非得要有藝術鑑賞細胞才能去。但在國外,這就是一個稀疏平常的活動,大家也不需要什麼藝術素養,能看懂就看,看不懂也當看個新奇看個熱鬧。
正是這種心態,藝術才會不知不覺的融入你的生活,而我們也會從中感受到欣賞藝術的快樂。看得多了,見識廣了,我們才會有更多的想法,更好的創意,更多的快樂去生活,而不是像我身邊很多人始終活在「賺錢-買買買-賺錢-買買買」這樣如此現實的循環裡,終日渴求更多物質的焦慮心態中。
威靈頓山: 霍巴特這段黑歷史你真不知道!
威靈頓山是霍巴特的最高點,在山頂能一覽霍巴特市區全貌。只花了半個小時,我們就到了山頂,風景真的很美很開闊,用說的不如上圖。
山頂上有好幾個點都能看到好風景,其中兩個是戶外,剩下的一個是庇護所。推開沉重的鐵門,在這裡可以透過落地玻璃270度的俯瞰霍巴特市區、布尼島 (Bruny Island) 、南臂(South Arm)以及塔斯曼半島 (Tasman Peninsula)。據說1836年,達爾文還乘坐船環遊世界的時候還來過這裡,說在威靈頓山上的景色實在是讓他著迷。
在這海拔1200多米山頂上,還有個洗手間,外層全部是落地玻璃。司機大叔說,你看看,在這裡如廁前後,隨時看到美景,這種體驗實在是太奢侈了!其實,我們整個團的人都很感慨這裡的自然環境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我們都覺得這是霍巴特人的好運氣,整座城市從建立開始就沒有經受嚴重的汙染,因此留給後代如此的好風光。
誰知道司機大叔卻說事實並非如此。他說,1918年,那時候歐洲殖民者剛到霍巴特,因為方便,所以全部都住在河邊,工廠也建在河邊。但是那時候這些殖民者根本就沒有考慮保護環境,工業汙水、生活汙水全部直接排到河裡,所以那時候的河流都非常髒。由於河流汙染過於嚴重,以至於大人們寧願給孩子喝啤酒也不讓孩子喝河水。後來,人們意識到這樣根本無法生存下去,就花大力氣保護自然環境,於是才有了今天空氣好水好的霍巴特。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
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
給作者發個小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