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2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江蘇Women+
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
關注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由古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寓含思念故鄉、親人之情和祈盼家人團圓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民俗,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故事更為中秋節增添了一份浪漫,文人也紛紛以月亮和中秋為主題創作了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
時值中秋節來臨之際,我們特別邀請心理詩人劉長青為大家分享如何利用與孩子共度佳節的契機做好情感教育。
小編劃重點
1. 給孩子講述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讓孩子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意義。
2. 通過看圖片或視頻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中秋節的習俗。
3. 通過與孩子一起賞月、吃月餅等,讓孩子感受過節的氛圍,體驗美好的情感。
4. 與孩子一起學習有關中秋節的詩詞作品,感受古詩詞中表達的思念之情,通過給孩子創造情感體驗,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
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為例,表達了蘇東坡在中秋佳節的兩種思念情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表達了對團圓的美好期待和祝願,是積極情感;而《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表達了孤獨落寞、悲苦悽涼的消極情感。通過這兩闕詞,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一是情感具有主觀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可以有不同的情感;二是情感具有共通性,我們既可以自己體驗,也可以通過別人的表達來體驗;三是情感具有可轉換性,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情感轉換,更多地去體驗積極情感。
●作者簡介●
劉長青
心理詩人,教育部《教師積極心理品質提升暨教師專業成長行動研究》課題組學術委員,中央黨校特邀講師,河海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愛好詩詞創作,代表作有《詠荷》《二十四節氣系列詩詞》《母愛詠》《父愛詠》等。
您是怎樣與孩子一起從古詩詞中體驗美好情感的?
歡迎與我們分享!
▼節日節氣系列家教微課往期回顧▼
【3月】
【4月】
【5月】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一講:
【6月】
第十四講:
【7月】
第十六講:
【8月】
【9月】
9·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培養不屈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十四講:公民道德宣傳日——讓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成為一種習慣
來源:省婦聯家兒部
原標題:《中秋節——與孩子一起體驗古詩詞中的家庭情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