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青:習仲勳用一生實踐書寫「群眾路線」四個大字

2020-12-16 黨史頻道

編者按:近日,《習仲勳與群眾路線》(上冊)一書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一本採訪實錄,包括31位曾經在習仲勳同志身邊工作或者近距離接觸過他的幹部、群眾的25篇採訪記錄,共42萬多字、100多幅圖片,其中許多圖片是首次公開發表。本文是中央黨校採訪實錄編輯室對張漢青同志的採訪實錄。

採訪對象:張漢青

採訪組人員:陳憲宇(統籌) 邱然 陳思 趙榮華

採訪日期:2014年4月20日上午

採訪地點:張漢青同志家中

人物簡介:張漢青,1931年11月生,廣東揭陽人。1949年8月入團,1950年3月入黨。1951年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幹事,以後長期在黨委機關和新聞戰線工作。1963年5月開始,任中南局第一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陶鑄同志秘書,後下放中央辦公廳、廣東省委「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到南方日報工作,任黨委副書記、副總編輯。1978年12月,任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1985年6月後,任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黨校校長,廣州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1992年起,任廣東省第七、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習仲勳同志下基層是家常便飯,他到過粵東、粵北、粵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許多縣、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層,是非常貧困的地區。像陽山縣的東山、清遠縣的白灣等自然條件很差的貧困石灰巖山區,他都跑過了。——張漢青

採訪者:張書記,您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就長期在黨委機關和新聞戰線工作,對黨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那麼您對習仲勳同志來廣東以前的情況應該是比較了解的了。

張漢青(以下簡稱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革命和建設發展比較順利,成績顯著,但以後在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和曲折發展中,我們黨也犯了錯誤。由於在指導思想上「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政治運動不斷,有很多老同志遭到錯誤批判甚至迫害。比如習仲勳同志就是這樣的,威望很高的一個西北局書記,建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重要職務。無論建國前,還是建國後,他都為我們黨、我們國家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貢獻。結果康生利用《劉志丹》這本小說,捏造罪名,迫害了他這麼多年。

習仲勳同志是1962年夏天在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隨後舉行的八屆十中全會上,由那個「理論權威」康生挑起的《劉志丹》小說事件和所謂「利用小說反黨」問題,從此蒙冤受屈,開始了他人生一段坎坷漫長的受審查、批鬥、下放、關押和監護的歲月。在「北戴河會議」結束時,康生誣陷習仲勳「勾結」劉志丹的弟弟劉景範和他的愛人李建彤,授意炮製「反黨小說」《劉志丹》,為高崗翻案。在八屆十中全會開幕時,康生寫了個「利用小說進行反黨活動,是一大發明」的條子,遞給了毛主席,毛主席念了這個條子,就變成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廣為流傳。後來康生任「習仲勳專案審查委員會」主任,習仲勳同志遭到長時間的迫害。

首先,那本書是以小說形式講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同志生平的文學作品,完全沒有反黨;況且,由於習仲勳同志對劉志丹同志非常了解,他對那本書提出很多修改意見,並曾經不同意寫這本書,並不是積極推動那本小說出版的人。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習仲勳同志所經歷的這16年的審查都是徹頭徹尾的冤案。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習仲勳同志才於1978年初復出,並奉中央之命南下主政廣東,「把守南大門」,當時他已65歲。

這16年,對於習仲勳同志來說,正是經驗豐富、年富力強的時期,很可惜呀,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不僅對習仲勳同志造成了非常殘酷的迫害,也對我們黨、我們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現在看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千萬不能搞,歷次政治運動直至「文化大革命」,傷害了多少人,對我們國家傷害非常大。

所以,習仲勳同志來廣東以後,平反冤假錯案,非常堅決。他到廣東半年左右,就向中央匯報了有關廣東歷史上反右派、反地方主義等問題,後又明確提出要在1979年國慶節前把冤假錯案基本處理完。同時,他對落實人的政策,採取入情入理的態度。就是對確有錯誤的同志,按他的說法,也要「心硬手軟」,對其所犯錯誤要嚴肅指出,但處理要寬容些,要給人改正錯誤的機會。習仲勳講過這樣一句話:「犯錯誤同志的心情,你們可能不知道,我知道。」1979年2月到肇慶地區,在同基層幹部座談時,發現有些同志挨了整,受了委屈,心裡不大痛快,習仲勳跟大家交心。他說,要說委屈,我也是受委屈的。把我關起來,監護起來,不讓工作,一共16年,要發牢騷是有很多可發的,但我把這個當作是對自己的鍛鍊。我已60多歲了,要把一天當做兩天用,儘量多做些工作,這才稱得上是毛主席親自教導出來的老幹部。希望受了委屈的同志,振作起來,好好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這是很好的學習。這種推心置腹的交談,比空空洞洞講理論有用得多。因為習仲勳同志和他們一樣也是極左路線的受害者,他受到的迫害比他們要嚴重多了,所以他說的這些話更有分量,更讓這些幹部受到教育啟發。

習仲勳同志受迫害的時候,周總理盡力保護他,後來在他復出之前,葉帥、王震同志的意見,還有鄧小平同志的批示,最終使他擺脫了困境,當時有很多老同志幫助他。直到1978年3月,也就是習仲勳同志來廣東的前一個月,他才恢復黨的組織生活。他復出的時候,很多老同志都很高興,都來看望他。在他來廣東之前,中央對他的期望是很大的,包括葉劍英元帥也是對他期望很大。

1980年5月葉帥回故鄉梅州那一次,當時是習仲勳同志陪同的,我也去了。臨離開梅州那天,在地委院子裡,葉帥同大家見面,講話。他和習仲勳同志還有梅縣地委的同志,大家就那麼站在院子裡,但是葉帥年紀大了,說話聲音有時不大清楚,當時也沒有準備擴音器,習仲勳同志看大家有的聽不清楚,就跟我說:「漢青,你給翻譯一下!」我就大聲給葉帥翻譯,其實也不是給老人家當翻譯,就是當個擴音器(大家笑)。

葉帥一向是很支持習仲勳同志的。習仲勳同志來到廣東以後,大刀闊斧抓工作,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支持,當然也會有不同的聲音。1978年,葉帥就找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的胡耀邦同志,讓耀邦轉達他的意見,葉帥說,「仲勳同志去廣東後,大刀闊斧,打破了死氣沉沉的局面,工作是有成績的。我們完全支持仲勳同志的工作,如果有同志感到有什麼問題,希望直接找仲勳同志談。」對此,習仲勳在省委的會議上說,從來信可知,不光是葉副主席一個人支持,是說「我們支持」;不是支持他個人,是支持整個廣東的黨員和群眾放手幹,只要你幹得對,中央就支持。

採訪者:在習仲勳同志主政廣東期間,您從《南方日報》副總編輯調任中共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一直和習仲勳同志在一起工作,所以您對他在廣東期間的工作情況,特別是群眾工作方面的情況應該是有比較詳細的了解。

張:習仲勳同志在廣東主持工作期間,他的工作方式,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他可貴的群眾觀點、群眾情懷、積極踐行群眾路線的精神,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廣東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習仲勳同志離京來廣東是1978年4月5日,那時候正是春暖花開。第二天,他出席正在舉行的中共廣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他在講話中深情地說,他「由北方水土養育了大半輩子,現在到了廣東,要靠南方水土養育下半輩子」。習仲勳同志先是任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到年底中央下發文件,由他任省委第一書記,後又當選為省長。他主政廣東共兩年八個月。習仲勳同志來廣東這段時間,正面臨醫治「文化大革命」的創傷,百廢待興。我記得,當年習仲勳同志用的是「百廢待舉」,這個詞比「百廢待興」似乎更要貼切。「廢」、「舉」是對應的,並且「舉」字原來繁體字下面是個「手」字,是「對舉」,兩手舉起的意思。醫治「文化大革命」的創傷,不光有物質、經濟、生活方面的意思,還有之前一些錯誤混亂、極左觀念的糾正的意思在裡面。所以,習仲勳同志來廣東,他實際上是臨危受命,以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來廣東挑這個重擔的。

當時,對廣東的大致情況和面臨的繁重任務,習仲勳同志心裡是有數的,但是對廣東具體的風土人情,社會環境,人民生活,他並沒有實際接觸過,只能來了以後迅速地適應。這對一個六十多歲的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廣東氣候潮溼炎熱,對他這個一直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是比較難受的。

當然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從廣東當時的情況來講,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有開,「四人幫」也剛被打倒不久,正處於社會巨變的時期。廣東在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之後,社會蕭條,何去何從也很迷茫。廣東一方面需要治療創傷,一方面需要尋求前進的路子,所處局面是非常紛繁複雜的。所以,習仲勳同志在這個時候來全面主持省委的工作,肩上的擔子可想而知有多麼繁重。他在廣東期間,以一名老戰士的頑強意志和高度的責任感,忠心耿耿,恪盡職守,夜以繼日地工作,既大刀闊斧,又謹慎細緻,給廣東的幹部和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關新聞


中央黨校舉行《習仲勳與群眾路線》出版座談會

《習仲勳與群眾路線》出版座談會發言摘編

點擊進入習仲勳紀念館 獻花留言

相關焦點

  • 用一生的實踐書寫「群眾路線」四個大字
    在《習仲勳與群眾路線(上冊)》(採訪實錄)一書中,方苞同志詳細地回憶了習老當年處理偷渡問題的全過程,尤其是1978年7月他陪同習仲勳同志在寶安的三天調研。三天調研的過程幾乎是流水帳式的回憶,但讀罷這部分回憶,人們為習仲勳同志調查研究之細、為民情懷之深、敢於擔當之硬、實事求是之強所深深敬佩。
  • 銘記諄諄教誨辦好湖南事情 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要謙虛謹慎,不能脫離群眾」  習仲勳同志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一生熱愛人民、心繫群眾,模範倡導和踐行密切聯繫群眾的優良作風。毛澤東同志曾經稱讚習仲勳同志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習仲勳同志在湖南調研考察工作中,帶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深入落實黨的十二大精神,在各族幹部群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習仲勳的治學之道
    少年時期的習仲勳既聰明又勤奮,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在求學期間積極參加進步學生團體,接受先進思想,而後成為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在其隨後的革命生涯中,他不斷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並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成為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
  • 習仲勳:能上能下,永遠與人民群眾為伍
    他一生任職從西北到中央,再到廣東,最後又回到中央,這種路徑恰恰與他能上能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可貴品質相吻合。他平易近人,十分關心群眾疾苦,善於走群眾路線,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本文記述了習仲勳在不同歷史階段到群眾中開展調查研究的三個典型事例,幫助讀者更加直觀、深刻地體會習仲勳永遠與人民為伍的真切情懷。
  • 堅強的戰鬥員與辛勞的建設者——文獻紀錄片《習仲勳》觀後感_評論...
    ,習仲勳同志就是群星中十分耀眼的一顆。習仲勳同志1913年生於陝西富平縣,是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為紀念習仲勳同志誕辰100周年,六集文獻紀錄片《習仲勳》在央視熱播。
  •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評論集粹
    著力實現「四個自我」——三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6月18日重要講話精神   全黨同志如何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才能實現「四個自我」?洗洗澡、治治病」,一場自上而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即將在全黨拉開帷幕。
  • 休戚與共 情義永駐——習仲勳與黃氏兄弟
    習仲勳被送到的地方叫庵子村。這時,黃子文和陝甘邊革命委員會主席周冬至、土地委員兼鄉長王滿堂及被民團衝散的遊擊隊員已經在庵子村匯合,五六名傷員已經得到安置。幾天後,黃子文、周冬至組織群眾用擔架把習仲勳送回薛家寨一孔石窯醫治救傷。       1933年11月,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黨委成立,王泰吉任師長,高崗任政委,劉子丹任參謀長,黃子文任政治部主任。
  • 讀《習仲勳文選》的幾點體會
    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家國情懷習仲勳是在人民中成長起來的革命家、政治家。毛主席稱讚習仲勳是群眾領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他從切身經歷中深刻懂得人民的偉大,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心懷深厚的人民情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辦人民之所需,貫穿了他一生的實踐。
  • 《習仲勳在長葛》幕後:不要「偉光正」 要客觀
    2009年寫成初稿習仲勳去長葛,正是1959—1961年的三年災害時期。「習仲勳去長葛,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在習仲勳調研期間,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很多長葛人,在40年多後,依舊對當時的情景念念不忘,「習總理很會澆地,他看俺身體不好,幫俺用轆轤澆地,澆完都不知道他是幹啥的。」武中憲說,當年和尚橋公社的幹部、農民,對於習仲勳的工作作風非常懷念,他們總會在茶餘飯後把這些當談資回憶,有些人會把這段回憶整理成冊。身為長葛人的武中憲,從年輕時都被這些故事吸引。
  • 習仲勳回憶:毛澤東晚來四天 我就會被活埋
    核心提示:習仲勳嚴正指出:毛澤東和黨中央長徵尚未到達陝北前,陝北根據地「外受國民黨重兵『圍剿』;內遭『左』傾路線的危害,許多優秀的黨員、幹部、知識分子和下級軍事指揮員被槍殺、被活埋。毛主席不到陝北,陝北根據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四天,就沒有劉志丹和我們了;要不是毛主席『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
  • 第95期: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親人眼中的習仲勳--觀點--人民網
    習仲勳同志的一生坎坎坷坷,但轟轟烈烈;他一生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光明磊落,廉潔奉公;他一輩子堂堂正正做人,正正派派做事的革命氣節永遠激勵著後人。在親人眼中,習仲勳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習仲勳的夫人齊心此前接受採訪時回憶稱,建國初期,習仲勳任副總理兼國務院秘書長,公務非常繁忙。但是,他寧願把業餘時間花在照顧孩子上。當時家裡沒有保姆,他親自給四個孩子洗澡、洗衣服。「對此,他視為天倫之樂,尤其是在和孩子摔打著玩時,開心極了。」但是,在教育方面,習仲勳又表現得非常嚴格。兩個兒子從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或者是花紅布鞋。
  • 甘肅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習遠平回顧父親往事
    我們紀念習仲勳同志,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高尚品質,一心為民、甘做公僕的崇高風範,敢於爭先、勇於實踐的創新精神,善於團結、審慎處事的政治智慧,真抓實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從他的革命經歷中汲取精神養分,從他的人格風範中獲得榜樣力量,努力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的「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到2020年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示,
  • 習仲勳的1978
    習仲勳認識到這場討論的重要性,廣東媒體於第二天全文轉載,並在全省開始真理標準大討論。習仲勳是見諸報端的公開表態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第三位省級領導人。農民可以通過7個過境耕作口到對面種田,早上去,晚上回。本來那邊種蔬菜是最賺錢的,比種糧食的收入高十倍以上,改種糧食後,農民沒有積極性。而且邊防規定早上7點半才可以出境,晚上5點多就要入境,但挑水澆菜要在太陽當頭之前和日落之後,這樣就種不好菜。方苞說,其實要讓邊境群眾富起來並不難,主要是現在政策搞得太死。習仲勳馬上說:「這個應該改,馬上辦!」
  • 習仲勳不當「官老爺」的要求啟示啥
    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習仲勳發表了《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講得很明白:一是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是不當「官」和「老爺」。三是走出「衙門」,深入鄉村。
  • 習仲勳的勤務兵:首長為人和藹 常和群眾拉家常
    人民網記者採訪94歲老紅軍毛光榮,毛老曾任習仲勳同志的勤務兵。(陸加傑 攝) 人民網延安10月14日電 (陸加傑 於紅林 譚琳)10月12日至15日,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指導,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主辦的「群眾路線革命聖地行」走進中國革命聖地——陝西延安。14日下午,採風團一行在延安八一敬老院,探望了94歲的老紅軍毛光榮,毛老曾擔任習仲勳同志的勤務兵。毛老介紹,習仲勳為人非常和藹,經常和群眾拉家常。
  • 中國新聞周刊:習仲勳在1978
    寶安調研省委整風會議一結束,7月上旬,習仲勳就在省委書記王全國、南方日報副總編輯張漢青等陪同下,乘坐一輛七座的白色麵包車,前往寶安縣調研。這是習仲勳來廣東後首次外出考察。東三區之行七八月間,生性怕熱的習仲勳冒著南方的溼熱,一連跑了粵東的梅縣、汕頭、惠陽三個地區的21個縣。習近平來廣東參加暑期社會實踐,也隨父親同行。途經惠陽地區的龍川縣、河源縣時,當地的縣委書記、縣長一班人到縣境迎接,再遠送出縣境,大家習以為常,但習仲勳很反感,認為這是勞民傷財,脫離群眾,影響很壞,要求制止。
  • 群眾路線的哲學內涵和實踐意義
    無錫市開發區人民檢察院 黨的群眾路線是指「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通過實踐群眾路線,成功地將辯證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成功地運用到中國實際,解決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
  • 《習仲勳傳》揭其晚年生活:在深圳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紀念碑於一九五二年十月一日落成,碑上鐫刻著紀念碑文和彭德懷的題詞,鐫刻著習仲勳當年題寫的「功在西北、永誌不忘」八個大字。寶天鐵路,是他主持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期間,領導修復建設的一條西北交通動脈。面對紀念碑,他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修築這條鐵路的艱苦歲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和陝西省軍區廣大指戰員的犧牲精神,陝甘兩省數萬民工的無私奉獻精神,頓時縈繞在腦際。
  • 溫家寶贊習仲勳正直磊落
    ,並回憶了其與習仲勳共事的經歷。他對習仲勳給予高度評價,讚揚其「一生坎坷,為人正直,待人寬厚,敢於直言,光明磊落」。除溫家寶之外,在紀錄片中出面接受採訪的原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包括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尉健行以及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司馬義.艾買提、布赫、熱地等人。
  • 習仲勳訪問澳門預告「特區」安排
    據隨同習仲勳赴京出席會議的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張漢青回憶,習仲勳在會議期間數度表示,希望中央考慮發揮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對外交往早的優勢,賦予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先走一步的政策優惠;還具體提出廣東打算仿效外國加工區的形式,在緊鄰港澳的深圳、珠海和重要僑鄉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單獨進行管理,作為港澳同胞、華僑和外商的投資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