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沽湖,俗稱左所海,古名勒得海、魯枯湖,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裡,意即山溝裡的湖,湖位於四川省鹽源縣與雲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原左所區),湖西為寧蒗縣永寧鄉。 [1] 湖泊略呈北西一東南走向,南北長9.5公裡,東西寬5.2公裡,湖岸線長約44公裡,湖泊面積50.1平方公裡,集水面積247.6平方公裡,最大水深105.3米,平均水深為40.3米,湖水庫容量為22.52億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達12米,湖面海拔2685米。
瀘沽湖屬高原斷層溶蝕陷落湖泊,由一個西北東南向的斷層和兩個東西向的斷層共同構成。屬長江上遊幹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理塘河水系。瀘沽湖入湖河流共18條(雲南部分11條,四川部分7條),湖水經東側的大草海注入鹽源縣境內前所河,再注入蓋祖河(下遊稱永寧河),再注入臥龍河(又名臥落河、鹽源河),入流理塘河,最後排入長江上遊幹流段金沙江的支流雅礱江。
瀘沽湖是中國第三深的淡水湖,湖泊略呈北西一東南走向,南北長9.5公裡,東西寬5.2公裡,湖岸線長約44公裡,四川部分20公裡。湖泊面積50.1平方公裡,其中四川部分31.2平方公裡。湖泊集水面積247.6平方公裡,四川部分140.6平方公裡。瀘沽湖最大水深105.3米,水深超過50米的湖區約佔全湖面積的一半,平均水深為40.3米,湖水庫容量為22.52億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達12米,湖面海拔2685米。
瀘沽湖在行政區劃上,隸屬四川省鹽源縣和雲南省寧蒗縣共同管轄,其中四川省鹽源縣管轄東部的29.6平方公裡(含沼澤溼地5.8平方公裡),雲南省寧蒗縣管轄西部的27.0平方公裡。 [8] 瀘沽湖中有5個全島,4個半島,一個長島,14個湖灣,湖中散布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湖周群山環抱,格姆女神山高踞湖畔,後龍山楔入湖心,構成形如馬蹄的瀘沽湖。
瀘沽湖畔居住著眾多民族,以蒙古族為主(註:不是「摩梭族」,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摩梭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民委等部門在第一次民族識別中,將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識別為納西族,而四川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則為蒙古族) [34] ,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語摩梭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鹽源縣的其他地區的蒙古族語言相通,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為達巴文化,信奉藏傳佛教。摩梭人是中國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會,實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雙方分別叫「阿注」、「阿夏」,故稱「阿夏婚」。
瀘沽湖沿岸居住有蒙古族和彝、漢、納西、藏、普米、白、壯等7種民族,約1.3萬人,其中蒙古族約6000人(四川瀘沽湖沿岸摩梭人5000餘人,雲南四川差不多各3000)。風景區以其典型的高原湖泊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母系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突出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瀘沽湖民房大多為方木垛成的井幹式木楞子房,以木板當瓦,每塊長約1米,寬0.17至0.26米不等。內部結構為適應其母系原則而組成家庭特點,有火塘所在的正室,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層樓房為「客房」,上為青壯年婦女與他們的「阿注」的居室,保留著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一些特點
瀘沽湖摩梭人仍保留著母權制家庭形式,被稱之為「神秘的女兒國」,母系家庭中母親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38] 摩梭人幾乎全民信教,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達巴教」外,還信仰喇嘛教。
在這得天獨到美麗的自然環境中肯定少不了當地民間原生態特產,今天先介紹下鹽源蘋果:
鹽源蘋果,四川省鹽源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鹽源蘋果皮薄、肉嫩,口感香甜脆,果大、色鮮、味美、無汙染。鹽源是世界公認的7項生態指標都符合蘋果的優生區域。
鹽源蘋果主產區均在海拔2300米―2600米之間的盆地內,具有多日照、半乾旱的冷涼高地氣候特徵,具有四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長、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以及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的立體氣候特徵。2010年9月,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決定對「鹽源蘋果」進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鹽源蘋果」栽培區氣候受西南季風氣候影響,具多日照半乾旱冷高地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全年無霜期長,冬春乾旱,夏秋雨量集中,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立體氣候典型。區內年均溫12.5℃,一月均溫5.1℃,7-8月均溫17.5-18.2℃,年日照2571小時,無霜期209天,年降雨822.9mm。空氣相對溼度60%以上,年蒸發量2352毫米,蘋果著色期日照率在65%以上。在蘋果成熟晝夜溫差大,8-10月份晝夜溫差達15-20℃,有利於蘋果糖分的積累,符合國家農業部優勢蘋果區域布局規劃和生態指標要求。是中外專家公認的世界蘋果優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