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陽縣巴陽鎮,江邊一片鬱鬱蔥蔥的柑橘樹。記者 謝智強特約攝影 謝捷 攝
重慶日報訊 夏日清晨,行船於長江雲陽段,碧波浩渺,水鳥翔飛,兩岸青山,翠色慾流,初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壯美景象。
多年來,雲陽人民植綠江岸、久久為功。從荒山禿嶺到滿目青山,長江兩岸每棵樹的年輪,都見證著這裡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作為萬裡長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雲陽縣加強庫區生態屏障建設的生動實踐,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撒播綠色,荒山變青山
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種種原因,長江雲陽段兩岸的森林遭受嚴重破壞,到處都變得光禿禿的。
1958年,毛澤東同志視察長江三峽時,經過雲陽縣,看見長江兩岸全是荒山禿嶺,便對陪同的四川省、重慶市的同志說:「山上怎麼沒看到幾棵樹!」
這讓當時的雲陽頗為尷尬。於是,雲陽開始在長江兩岸撒播綠色,恢復森林植被。當年植樹造林造了30萬畝,現在保存下來16萬畝松樹和柏樹混交林,當地老百姓一直稱之為「領袖林」。
以「領袖林」為圓點,雲陽縣一屆接著一屆幹,加強森林保護和生態修復,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庫周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屏障區造林綠化等一系列重點工程,成片的綠色快速輻射開去。
「在生態屏障區建設中,縣裡委託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全面把關負責項目設計工作,圍繞『一江四河』700公裡庫岸線,堅持把項目建設重點布局在長江幹流及一級支流175米庫岸線第一層山脊內,按照『宜林則林、宜果則果、應綠盡綠』的原則,突出『三帶』建設布局。」雲陽縣林業局副局長彭明說。
「三帶」建設布局即在175米水位線以上的沿江區域建設庫岸100米景觀林帶,主要栽植香樟、欒樹、女貞等生態景觀樹種及蘆葦、竹類等植物;在海拔300-600米立地條件較好的區域建設生態經濟林帶,主要栽植以柑橘為主的經濟樹種;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土地瘠薄區域建設生態防護林帶,主要栽植柏木、榿木、刺槐等適生鄉土小苗,基本實現了長江幹流及四大支流綠化全覆蓋,江岸的自然生態景觀也由此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彭明介紹,為了確保成活率,該縣全面推行「買林不買苗」模式,由鄉鎮、街道通過招標確定施工企業墊資造林、組織專業隊造林和專業協會集中造林,一年栽、兩年補、三年管、終驗合格再付款。
通過生態屏障區造林綠化,近年來,雲陽縣長江兩岸的植被規模持續增長。
截至去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1%,長江幹流森林覆蓋率高達72%,支流達到55%。雲陽長江兩岸形成了一道綠色森林景觀圍牆,實現了阻隔汙染物,攔截入庫氮、磷,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庫區的泥沙淤積等多種生態效應。
山青了、水淨了、天藍了,生態環境變美了——大自然給予了珍愛綠色的人們最寶貴的回饋。
青山變金山,「花果山」掛滿「致富果」
盛夏時節,位於長江北岸的巴陽鎮陽坪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樹鬱鬱蔥蔥,青翠的果實隱藏在青枝綠葉中,如拳頭般大小,顯露出勃勃生機。
再過幾個月,這裡就會呈現出豐收的金黃色調,滿目青山變「金山」。
陽坪村有種紅橘的傳統,但產量低、個頭小、口味差、銷路不暢,許多村民甚至想砍掉樹,改種苞谷。
「靠山吃山,窮山也能變寶山!」陽坪村前村支書熊德富意識到,必須改變種植習慣,才能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
於是,他四處求教,引入經濟價值更高的柳橙樹苗,並在自家果園進行嫁接改良試驗。三年後,他培育的柳橙大豐收,並以高於紅橘4倍的價格銷售一空。認準了這條路的熊德富,開始向村民推薦,並把自家培育的上萬株樹苗,免費發放給各家各戶。
熊德富病逝後,現任村支書劉永明又帶領村民,在熊德富培育的品種基礎上,繼續進行改良。他還請來資深專家,定期在村裡召開果園培訓班,教村民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學習果園的現代管理。通過調研、考察,去年,村裡又引進400畝晚熟柑橘新品種「沃柑」,預計明年投產增收。
除了柑橘林,在陽坪村,最常見的莫過於枇杷樹,有「大五星」「解放鍾」「白枇杷」等多個品種。
劉永明告訴記者,從1995年開始種枇杷,村民們就不斷進行品種改良,目前已經改良過5次,哪個品種品質優、銷路好,就種哪個,「看得到效益,村民種果樹的積極性才高。」
「打窩、放線、夯土、栽植,這滿山的果園發展起來不容易啊!」62歲的陽坪村一社村民王槐傑說,最大的難點在山高坡陡、土地零碎,管護不易,打一次藥要跑幾塊地,採收有時要背一個多小時才到公路邊。
當初吃的苦都化為了今天的甜。村民柳會祥種了10多畝紐荷爾臍橙,畝產量2000公斤,每公斤4元,年收入近10萬元。「種十多畝柑橘,等於養個兒子。現在我的吃、穿、用,都靠我的『柑』兒子!」柳會祥感慨道。
陳利松過去在深圳富士康工作,看著老家滿山的果樹花香,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2014年,回到村裡的陳利松和幾位老鄉成立了果品公司,建起一座800立方米的冷庫,還為村裡開拓了網絡銷售。
近年來,陽坪村8個偏遠地點約300餘戶農民,通過陳利松賣出了1000多噸柑橘和枇杷。
「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走下去,將生態資源轉為產業優勢。」巴陽鎮黨委書記王熳介紹,在海拔300-600米的緩坡區域,引導群眾栽植經濟林木,大力發展枇杷、柑橘兩大主導產業。目前,全鎮有枇杷1.1萬餘畝,年產6000噸,產值4000萬元;柑橘1.2萬畝,年產8000噸,產值3500萬。去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500元,其中柑橘、枇杷產業佔了一半。同時,鎮裡每年舉辦枇杷節,發展農家樂、果園樂,每年接待遊客6萬餘人。
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綠水青山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雲陽縣果樹面積達到37.1萬畝,其中柑橘30萬畝,李子、枇杷等地產小水果6.88萬畝;水果總產量達到24.4萬噸,其中柑橘20萬噸。
柑橘產業已成為雲陽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雲陽也成功躋身我市柑橘產業生產重點區縣之一,獲得重慶市柑橘無公害產地區(縣)整體認證。「雲陽紐荷爾」獲「中華名果」「重慶名牌農產品」「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雲陽紅橙」「故陵椪柑」獲國家農業部地理標誌產品認證,「橘官堂牌」雲陽柑橘獲得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
以滿山的蒼翠做資本,以豐富的林果產品為資源,讓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和諧統一於綠海之中,使生態文明走向更加寬廣的領域。雲陽縣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縣正在打造「一江四河」沿岸優質經果林走廊,把生態農業與觀光旅遊相結合,大力發展山水遊、體驗遊、農家樂,下活「吃、住、行、遊、購、娛」一盤棋,打造農民脫貧致富新業態。
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綠色。守得綠水青山在,自有金山銀山來,今天的雲陽,正走在這樣一條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