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每年都花盡心思裝扮來慶祝萬聖節。圖片來源:文匯報
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近年香港的主題公園將萬聖節活動辦得越來越本土化,例如以香港民間流傳的鬼怪故事,如「高街鬼屋」、「十三號差館」、「冥通中心」等作為活動的主題。究竟萬聖節東來對香港的社會帶來甚麼影響?萬聖節與全球化又有何關係?香港的萬聖節如何展示全球化和本地化的現象?我們又應怎樣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文化意義?
新聞背景:源自西方傳統 漸顯本土特色
萬聖節能在香港「落地生根」,與主題公園的催谷有密切關係。其中某主題公園舉辦的萬聖節活動踏入十周年,繼續將源自西方的萬聖節加添更多東方的習俗元素,增加香港人的親切感。該主題公園在舉辦萬聖節活動的最初幾年,主題和扮演「譁鬼」的演員造型都較西化,如喪屍等。近年則在設計上開始滲入更多具有中國內地及香港本土特色的造型及活動項目,如厲鬼村的屋村冤魂、秦皇陵兵馬俑、中國殭屍等,令活動更本土化。
10月期間,香港很多大型商場都會主辦以萬聖節為主題的親子活動,吸引一家大小到來消費。
特添粵鬼故事 吸內地旅客
近年內地經濟騰飛,粵港交流頻繁,該主題公園為了吸引更多內地遊客,特別在活動中加入聞名廣東的駭人鬼故,增加內地遊客的親切感。另外,園方首次邀請內地傳媒來港率先試玩,並與旅行社合作,製作廣告進行宣傳,吸引更多內地旅客參加旅行團到訪。園方預計今年10月的訪客量會增加5%至10%。
力谷兩大節日 打造旅遊中心
事實上,旅遊業界近年一直有意把「國慶黃金周」和「萬聖節」的主題融合,將10月份的香港打造成亞洲萬聖旅遊中心。萬聖節現已吸引亞洲眾多國家的旅客到訪香港。去年開始,旅發局更首次通過博客及網上遊戲向內地、臺灣地區、菲律賓及韓國等亞洲國家及地區,宣傳本地的萬聖節旅遊景點。
萬聖節晚上,蘭桂坊一帶人聲鼎沸,大批市民穿起奇裝異服「扮鬼扮馬」。
小知識:萬聖節源起
公元前數世紀,居住在蘇格蘭、韋爾斯及愛爾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在10月31日的時候,慶祝一個名為Samhain的節日。傳說在10月底,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死人的靈魂很容易進入活人的世界,這跟中國農曆7月鬼門關大開的傳說很相似。在萬聖節那天,大家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遊行,希望嚇跑外面的孤魂野鬼。
全球普及 各地慶祝不同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完全沒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反而成為一個年輕人「扮鬼扮馬」的娛樂節目。在西方一些國家,小孩子在悉心裝扮後,會到隔離鄰舍討糖吃(即"Trick or Treat")。而公共場合如商場及家居都會有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節日裝飾,已減少了驚嚇元素。整體而言,現今的萬聖節已成為一個普及全球的節日,而且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