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裡,食文化可能是最無可辯駁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在人們日常生活裡,吃喝玩樂吃喝玩樂,吃總是排在第一的。這也反映在各類火爆的關於「吃」的影視節目裡。比如這幾年火熱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不僅讓老外咂舌,很多菜連中國人自己也是聞所未聞!
其實在《舌尖上的中國》之前,香港臺灣就有了兩部非常出色的講中國飲食文化的電影。一部是李安的《飲食男女》,一部是周星馳的《食神》。《飲食男女》是用飲食文化講中國的家庭倫理,該片拿下當年臺灣10佳華語片第一名,是李安的神片之一。此前,筆者也看過《美味情緣》、《料理鼠王》等好萊塢的美食片,但比起這兩部來,好萊塢在烹飪方面簡直是沒見過啥世面。
周星馳的《食神》,是一部糅合了中國的很多文化元素的片子,裡面有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的美食,也有少林寺、十八銅人、黯然銷魂飯等武俠元素,還有中國神話元素,最後他還是一個典型周星馳式無釐頭風格的喜劇片。
劇情上,它整體是一個」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故事。在影片的最後,電影用中國功夫加上中國的烹飪之道做出了一碗「黯然銷魂飯」,其實也是回歸了我們常說的,「平凡是福」、「珍惜所擁有」、「懂得感恩」、「善惡有報」等價值觀。
該片的另一個大亮點,無疑就是周星馳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比如,新產品「撒尿牛丸」可以作為桌球來打,火雞莫文蔚雙刀剁牛肉的神奇刀法、和美食做法上的創意,都是別開生面,聞所未聞。
該片是當年周星馳開星輝公司的開山之作,在給別人拍片、被壓榨多年後。《食神》讓周星馳自己的電影公司站住了腳,1996年上映後,該片獲得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甚至名聲遠揚海外。在好萊塢,那些只會吃吃漢堡、啃啃腳腿的老外,一見這片簡直驚為天人。幾經周轉聯繫了周星馳,求購《食神》的版權重拍。當時還是1997年,能受到好萊塢的青睞,是很難得的。周星馳也很高興自己的作品被好萊塢認可,欣然答應。
然而,好萊塢的算盤從來都是打得很精的。他們看中了吃這個題材,一方面是受眾很廣,票房有一定保證。第二,可以拉很多的食品贊助商植入廣告,另外大賺一筆。電影翻拍的時候,他們打算把最後「食神大賽」的比賽作品都換成西方餐,把冠軍「黯然銷魂飯」換成漢堡(至於是麥當勞漢堡還是肯德基就在下一步確定了)。然而周星馳是固執甚至偏執的,在商討改編時,他提了兩個原則:第一,翻拍電影裡最好吃的菜,一定要是中國菜;第二,電影裡做菜的技巧,一定得是中國功夫。於是,好萊塢的翻拍計劃跟周星馳的文化情結相衝突,無奈翻拍還是沒談成。而周星馳,也因此放棄了一筆巨額版權費用。
這裡,周星馳是體現了強烈的名族意識和原則的。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理解,然而這就是周星馳。做人如此,做電影也是如此。做電影要協調的東西太多了,如果沒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高要求,妥協之下是難出好作品的,這樣的反例在中國的影視圈遍地都是。好在,周星馳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即使別人異議很多,還有人黑他,但是他對觀眾是負責的,周星馳《食神》後的那些好電影,也都說明:這個時代,也許恰恰需要的,是他這樣偏執的電影人!
你喜歡食神嗎?你還喜歡哪些美食電影和哪些周星馳的電影呢?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