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聖心石室教堂外觀。新快報記者 寧彪
從廣州海珠廣場開始,沿著一德路往西走,大約兩三百米的地方,會見到一座與眾不同的建築,兩個塔尖高聳肅穆,黃灰色兼有歐洲特色的牆體與周圍的現代簡約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目前國內乃至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一座雙尖塔哥德式石結構並保存較為完整的教堂——聖心大教堂(或稱石室)。該教堂始建於1863年,落成於1888年,歷時25年,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於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建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慶洲認為,在中國現存的哥德式教堂中,說石室為中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教堂,應是當之無愧的。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石室南面正立圖
■石室平面圖 ■兩張示意圖來自《建築學報》
法國建築師設計
中國建築工匠擔任總管工
石室基址原為清兩廣總督行署,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奠基,法國教會專門請來法國建築師Vonutrin和Humbert,仿照巴黎聖克洛蒂爾德教堂的設計圖,同時聘請了數百位中國工人參與修建。
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建造,而石料則取自新安牛頭角等地(今香港九龍),石工多來自五華,加工分件,以船運到廣州打磨、裝配砌築,灰漿用中國傳統的桐油糯米石灰漿而非水泥,這樣既防水又牢固。
最初的數年間有些波折,後來經費等得到落實,建築工程得以較快推進,並聘請廣東揭西的建築工匠蔡孝擔任總管工。在石室的建設過程中,他率領一班中國工匠成功地建造了這座中國人前所未見的西式建築,建築規模之大、工程難度之高、施工工期之長、工藝技術之精湛,皆令人嘆為觀止。
中國藝術元素被融入到了「石室」
在石室的建造過程中,蔡孝等中國工匠還巧妙地採用了若干中國傳統的工藝技術和材料,例如在陡峭的屋面下採用中國的抬梁式木構架取代歐洲的木桁架(後來將屋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以桐油糯米石灰漿作為膠結材料;以大階磚取代部分石板地面;在穹窿頂部石塊中鑿孔穿鐵枝拉接。
教堂的正立面有著和巴黎聖母院類似的三個層疊式尖拱門,富有層次感和空間感。中間還有一個直徑7米的玫瑰花窗。兩座鐘樓上分別聳立著那對典型的哥德式尖頂,高插雲霄,無限延伸。它們是整個教堂彰顯藝術的頂峰,是舊廣州城的空間視線聚焦點之一。尖塔為八角形尖錐體,空心,用鐵件接構石塊而成。
石室教堂的平面布局也是典型的哥德式十字形,但兩翼突出很少,這是法國教堂常見的平面形制,與英國等國教堂平面的兩翼突出很長有顯著區別。
廣州美院副教授譚亮介紹,「中國藝術元素也被融入到了這座教堂,例如屋頂的獸頭是中國傳統的石獅子,地板材料是廣東當地流行的大階磚,很多雕像融合了廣式木雕的一些手法。廣州石室教堂集中體現了哥德式建築的主要特點,是哥德式藝術在中國華南地區最好的代表作品。」
石室內部空間的哥特風格主要體現在肋拱、尖券、束柱,32根巨大的束柱支撐著高聳的拱頂。石室教堂初建時安裝的是專門從法國運來的760多平方米的彩繪玻璃,現在我們看到的是2004年全面修護該教堂時,專門從菲律賓定製的98扇彩繪玻璃。
這些色彩豐富的裝飾彩繪增添了光線的美感。飛扶壁也在石室教堂中大量應用,在支撐建築結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石室的內部除束柱、拱肋之外,並無繁複的雕飾。但是,向上高聳交叉的拱肋,高大的空間,彩色玻璃上射入的五彩繽紛的光線,加上莊嚴的聖歌,會使人產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吳慶洲認為,石室的另一個改變,是建築的陡坡屋頂,歐洲採用了木桁架,中國匠師沒有照搬歐洲的做法,而採用了自己得心應手的抬梁式木構架,解決了屋頂結構問題。後來維修時,把屋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西方教堂建造時間普遍很長
廣州石室只用了25年
據了解,在法國中晚期的哥德式教堂中,以法國查特裡斯主教堂的西立面和平面與石室有相似之處,而法國魯昂聖旺修道院教堂則與石室有更多相似之處。巴黎聖母院不僅西立面兩邊鐘樓無尖塔,與石室不同,而且平面上兩橫翼突出更短,兩端為半圓形,與石室平面差異較大。
吳慶洲認為,雖然有許多西方的哥德式教堂在平面尺度和立面高度上都超過了石室,但石室卻有其獨特的價值。石室是在19世紀下半葉由法國建築師設計,由中國人為總管工,由中國工匠建造完成的。當時,西方建築傳入中國不久,中國工匠對西方式樣並不熟悉,其施工難度可想而知。西方的教堂建造時間普遍很長,如亞眠大教堂建了68年,查特裡斯主教堂建了5個世紀,魯昂聖旺修道院教堂建了197年,德國科隆大教堂建了7個世紀才完工,而廣州的石室只建了25年就完成,建造時間之短,足令世人刮目相看。
他更在文中認為,在中國現存的哥德式教堂中,說石室為中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教堂,應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