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在人口密度很高的中國,可能也很少會有人能想像一塊面積僅僅只有2.8公頃的地方,居然居住著三萬多人。
這地方內地人可能不清楚,但是香港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香港的九龍城寨。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九龍城寨,幾乎就是香港罪惡的代名詞。在很多外人的眼裡,九龍城寨就是一座魔窟,充斥了暴力、犯罪,但是對於生活在九龍城寨的人們而言,他們只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的活著。
魔窟的歷史
九龍城寨位於香港九龍城的東北部地區。據歷史記錄記載,早在宋代就已經有雛形,當時是一個駐軍哨所,用來看管官家的鹽廠。
鹽在古時候不像現在那樣隨處可見又那麼便宜,工業化製鹽發明以前製鹽成本很高,鹽可以賣得很貴,在商人和朝廷眼裡,都是一塊肥肉。
鹽的買賣都被官府牢牢的掌控,倒賣私鹽是重罪。但是鹽的利潤實在過於誘惑,所以仍有不少人鋌而走險,因此鹽廠需要派士兵駐守,以免有人偷盜官鹽。
而數百年以前,也沒有人能夠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哨所,日後居然會發展出赫赫有名的「九龍城寨」。
184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籤訂,根據條約的內容,香港島和九龍島將被割讓給英國政府管轄,但是九龍城寨的管轄權仍然歸清廷,可以看作是清廷的一塊飛地。於是,原本的一座普通哨所,一下變成了中國的邊防前線。
既然有了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清政府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對其進行了多輪的擴建,並在外側加築了城牆。
這樣慢慢的,原來的小哨所的變成了一座保家衛國的「邊疆」城寨,駐守在裡面的都是可愛的邊疆戰士。九龍城寨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中,井然有序。
混亂起始於清廷覆滅之後,中國由此進入了長期的動蕩時期。北伐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接踵而至,在整個中國大地的內部在翻雲倒海的時候,沒有人會去關注一個小小的邊疆城寨。
九龍城寨裡早已沒有駐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一直處於無人管轄的政府真空狀態,於是慢慢也就變成了罪犯的避難所,有些人犯了事,就選擇逃往九龍城寨避難。
日本佔領時期,日軍接管了九龍城寨,為了修建一些工程把城寨的全部城牆都拆毀了。1945年日本投降退出香港後,九龍城寨再度變成了真空。
於是原本的很多露宿者又開始入住九龍城寨。曾經在1948年,當時的英國政府看見九龍城寨如此混亂,決心整頓,但是沒等開始,就遭到了城寨裡居民的拼死抵抗,最後不得不放棄。
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又有大批不明所以的戰爭難民跑到了城寨。城寨的人口在混亂中急劇成長。
最初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城寨不過駐軍500,到了1947年,人口已經超過了兩萬,而到了1987年,據統計人口超過三萬。
北京論人口密度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城市,而在九龍城寨面前則是小巫見大巫,它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現在的80倍。
它的管轄歸屬問題一直處於模糊狀態,最終變成了三不管。
魔窟的建築
九龍城寨內,人們為了自己的生活的便利,在原本還算整齊的城寨裡,錯亂橫生的蓋了很多新建築。
說是新建築,其實就是隨心所欲的違章建築,完全沒有統一的規劃,也根本不需要什麼設計圖紙,只要有工具材料,怎麼方便怎麼蓋。
數十年如此自由的違建累計起來,導致城寨的結構複雜到好像一個多維空間,宛如一個頹廢的未來科幻世界。
站在九孔城寨裡面看它的結構,可以讓建築師懷疑人生,居然還能有如此複雜的建築。
城寨裡不同的樓道會打通,有的樓層出門就是街巷,有的樓層往上走,卻走到了別家的地下室,還有的樓層,想去地下室,一不小心到了別人家的天台。
不同的樓層莫名其妙的連通著,不同的房間也莫名其妙的連通著,一切都沒有規律可言。
因為狹窄,城寨裡見不到太多陽光,混亂的巷道幽暗陰森,不熟悉的人走在城寨裡的巷道上,只會覺得仿佛置身於恐怖片中一樣,隨時隨地會有什麼嚇人的怪物突然出現在眼前。
建築混亂不堪,那麼生活條件如何呢?可以想像只能是同樣的混亂不堪。城寨裡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一口乾淨的水井,人們必須徒步去外面把水接回來把水缸蓄滿,才能正常生活。
電力雖然供應不足,倒是通了,但是肆意拉扯的電線和老化的各種設備都在那明晃晃地告訴人們,到處都是火災隱患。
很多房間連窗戶都沒有,終日不見陽光,有電的時候還好,燈光雖然昏暗,但是還能活動,沒電的時候那是一步也不敢抬,隨便一走動就不一定會碰倒些什麼。
還有很多危房,任誰也不敢住,卻誰也不敢動,怕萬一動了就牽一髮而動全身,不知道禍及多少間屋子。
四處揚著的灰塵以及遍地的垃圾,似乎已經成為九龍城寨的名片。整個九龍城寨除非去天台,否則是呼吸不到一口新鮮空氣的。
魔窟的生活
因為九龍城寨處於三不管狀態,這裡成了罪惡的溫床和犯罪分子的天堂。有不少幫會組織在這裡有據點,並逐漸控制了城寨的管理。
九龍城寨裡住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做什麼的都有,還有各種躲藏在這裡的罪犯。
同時,因為有各種幫派勢力也駐紮在這裡,即使是大白天,香港警察也不敢輕易踏入這裡,進來了一不小心就出不去了。
但即便如此,城寨內的生活秩序卻並不像它的建築所呈現的那般糟糕,寨內居民自治。
雖然沒有政府管理,但是那些入住的幫派人士、熱心的社工居民以及一些傳教人士,在某些方面替代了政府的作用,他們在城寨裡共同承擔著「政府」一樣的管理角色。
通過這些人為大眾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人們的生活雖然混亂,但基本的秩序還是可以維持。在城寨裡,有專為孩子修建的幼兒園和小學,為老人建立的活動中心和養老院。
對於一些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更有社工會主動上門幫助。另外其他各種生活設施也應有盡有,從歌廳到飯店到牙醫,這裡幾乎囊括了人的一生所需要的一切便利。
在城寨裡,甚至有專為孩子修建的幼兒園和小學,為老人建立的活動中心和養老院。而對於一些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更有社工會主動上門幫助。
對很多城寨內的居民來說,儘管生活環境非常惡劣,但是生活狀態卻十分安定。但無論如何,九龍城寨仍然是香港最混亂的地帶,被人們冠以"人間魔窟"之名並不冤枉。
轉眼來到1988年,中英政府達成香港回歸協議,其中雙方一致同意拆除九龍城寨。對於城寨內數萬的居民,則一部分遷居到公屋、一部分遷居到臨時住所。
但這件事情竟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同意,有些老人一屁股坐在門口,堅決反對拆除九龍城寨。
然而再多抗議也沒有影響政府的決定,1993年3月,當時的港英政府一聲令下,開始徹底拆除九龍城寨,解決這個拖沓了許久的「魔窟」。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這些人會不想離開九龍城寨這麼髒亂差的地方?去生活條件更好的地方不好嗎?
這是因為九龍城寨其實是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的一個縮影,這些人對九龍城寨的回憶永遠不會是破敗的房子和骯髒的環境,反而是鄰裡街坊之間的友愛互助。
九龍城寨一旦拆除,想在高樓大廈裡再找一個如此溫馨熱鬧的社區,恐怕不太可能了。其實我國現在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也面臨著這個問題。
大量的封閉式小區導致社區內小區間的溝通交流變得困難,同一小區內,不少人可能隔壁房號住沒住人都不知道,鄰裡之間變的日益冷漠。
雖然這是城鎮化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一,但是如何讓這個副作用對我們的社會影響最小是值得我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