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人文化。為共同推動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好地挖掘和弘揚潮人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色,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羊城晚報社攜手傾力打造的《潮人文脈》全媒體周刊,1月28日起和廣大讀者見面。今天,粵遊君就從潮州古城開始,帶領大家聆聽潮人故事,解碼潮人文化的深厚內涵。
千年潮州古城,素有「嶺海名邦」「中原古典文化活態博物館」之美譽。昔日的潮州府城,北臨金山之麓,南至南門古。而牌坊街,便是這貫通府城南北的中軸線,歷經千年滄桑;如今,它又是一串文化密碼,解鎖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不久前,廣東省首推3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潮州牌坊街便當選為粵東線路首站;而後,潮州古城文化旅遊特色區也被認定為第二批廣東省旅遊度假區。值此歲末年初,潮州更出臺《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年)》,穩步推進26個重點文旅項目,將以「繡花」功夫,依託牌坊街等核心資源,打造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新亮點,做大做強古城文化旅遊品牌,加強潮州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目標是到2025年,順利躋身中國古城第一梯隊,成為世界級文化旅遊體驗目的地。
1月28日羊城晚報《潮人文脈》版面圖
牌坊街,是潮州最古老的街道,也是古代潮州府城最繁華的街區。
漫步其中,一座座牌坊鱗次櫛比、臨街而立,繁複的石雕彩繪間承載著無數府城風雲和先賢往事,往深處走,一幅生動的潮州歷史人文畫卷在眼前漸次展開。
這街上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位或數位坊主,有來自潮安的、饒平的,亦有揭陽、潮陽、澄海、普寧、程鄉(今梅縣)等潮屬各縣,字裡行間,細數著潮人對社會經濟發展曾作出的巨大貢獻。因此,牌坊街屬於海內外潮人共有的文化遺產。歲月更迭間,潮人用這些意義非凡的故事教育、激勵下一代,而牌坊中的故事也在這口口相傳中世代流傳。
其中,人氣最高的牌坊,當屬「狀元坊」。狀元坊,坊主正是古代粵東地區唯一一個文狀元林大欽。在潮州有個趣聞,求學孩童如去牌坊柱上抱一抱「狀元腳」,便能沾一沾文運,以此祈求學習進步、金榜題名。經年累月,狀元坊的這兩條「狀元腳」竟被抱得光滑異常。
潮州牌坊街夜景
2006年,潮州決定復建牌坊街。經數年努力,潮州古牌坊風貌得以再現,並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牌坊街。而透過這條古城「中軸線」,也帶動了潮州融歷史人文、風俗人情、非遺文化為一體的古城文化旅遊圈。
昔日的牌坊因時代變遷而消逝,而嶄新的牌坊亦因時代需要而興起。參與牌坊文字收集和修訂工作的潮州文史學家陳賢武,高度評價牌坊街復建的意義:「這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是簡明的潮州文化史,是潮州歷史文化的一條根脈。牌坊街的修復,大大增強潮人的凝聚力,成為潮州旅遊的一個亮點,並不斷體現出應有的旅遊和經濟方面的價值。」
牌坊街夜景航拍
「在我的印象中,潮州牌坊街像個羞答答的女孩,她含蓄、安靜,不張揚而有內涵。」潮州市湘橋區湘橋街道分司社區居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陳少芸到轄區就職已有16年,在她心裡,牌坊街早已華麗蛻變,成為一位「有修養的、充滿活力的、吸引人去結識和探索的女子」。
據陳少芸回憶,在牌坊街復建初期,雖然牌坊街主街煥然一新,但兩邊的巷道仍路面崎嶇、牆體老舊、配套不齊,直到近年才真正「復活」:2018年,隨著幾個大型文藝節目落地潮州,牌坊街迎來對外展示的重大契機。「近年來古城微更新、微改造的腳步從未停下,廣濟橋燈光秀、牌坊街燈光工程等陸續落地,非遺代表性項目活態演示、巡遊和文藝匯演接連開展,牌坊街的文化形態得到極大豐富,遊客摩肩接踵成為常態。」
牌坊街上遊人如織
新業態,成為牌坊街「復活」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牌坊街的老房危房被陸續開發改造,搖身一變成一棟棟古樸典雅、有民國風情的民宿,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旅資源得到極大開發。同時,按照修舊如舊原則,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創意」模式,古城文物資源也逐步盤活。本月初,總建築面積3633平方米的潮人美食城已正式開業,作為潮州首個古城保育活化BOT項目,將打造集美食、餐飲、茶座、表演、購物、特色客棧等為一體的美食商業圈。
陳少芸說:「單是在分司社區0.15平方公裡的轄區內,目前就有360多家商鋪,20家客棧、酒店。相比起2016年前只有一家客棧的情形,現在牌坊街的發展態勢和營商環境已今非昔比。」
潮州牌坊街
潮州文旅局的數據顯示,目前潮州古城對外開放的文化展館有40多家,茶館30多家,古城客棧131家。第四季度潮州旅遊人數546.35萬人,旅遊收入58.56億元,相比第三季度翻倍增長。同時,潮州古城也入選為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文化特色鮮明的優秀旅遊休閒街區」示範單位等。
「總書記的到來,對牌坊街商戶和基層幹部鼓舞非常大,也為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們將成立文明誠信商圈,與黨建引領相融合,打造一系列黨員示範崗、先鋒崗、聯繫店,努力提高牌坊街居住環境和營商環境,讓潮州牌坊街的生活氣息、歷史底蘊更好地展現在世界面前。」陳少芸說。
潮州牌坊街成了熱門打卡點
古韻文物,是牌坊街的改造底蘊;創意活力,是牌坊街的煥新密碼。
牌坊街中,沿街騎樓、老字號商鋪正煥發著全新的生命力,文化類、文創類商戶遍地開花,更有潮州工夫茶、潮州彩瓷、潮州木雕、潮繡等多種非遺文化展館,正陸續打造出從展示、展演到體驗的互動平臺……隨著一批又一批青年創業者被吸引而至,新創意、新想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牌坊街沉睡已久的商業氛圍日漸甦醒。
作為牌坊街重建後第一批商戶之一,仰中美術館已在牌坊街上開設了3家連鎖展館。展館負責人李文潔介紹,許多來店的遊客都被潮州彩瓷的工藝所震撼,其中不乏一些專業藏家,他們表示:「以前只知道景德鎮瓷器,原來潮州彩瓷一點兒不遜色於景德鎮。」
吳俊明畫作《海濱鄒魯嶺海名邦》
最近,仰中美術館也迎來幾位「稀客」,讓李文潔大為驚喜:「今天,竟然有一群初中生來美術館參觀,圍著潮州彩瓷交談、拍照,這擱在以前是絕不可能的,這說明,現在的青少年們也開始慢慢在了解、走進潮州非遺文化,我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正在不斷提高!」
站在潮州文化對外展示的第一線,李文潔每天都與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激發了她心中弘揚和傳承潮州文化的熱血。「我們身在牌坊街,就身負弘揚潮州文化的使命,不僅要『走出去』,還要『引進來』,平日裡,我們通過與遊客、收藏家等交流,不斷汲取新想法和好創意,以實現產品突破,更好地展現潮州彩瓷和潮州文化的魅力。」
潮州牌坊街夜景
潮州市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除推動古城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外,近年來,潮州也致力於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打造一系列非遺文化和工藝美術展館,把一批非遺項目引入多處名勝古蹟進行展演展示,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帶動非遺文化的傳承普及。接下來,潮州古城提升行動的號角已然吹響,建設「美麗潮州」的時代藍圖已經拉開,千年潮州,更將著力推動潮州工藝美術產業、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成為全市新的支柱產業,向世界展現一個古城風貌更加規整、文化韻味更加濃厚的大雅潮州。
牌坊街上舉行的民俗活動
「牌坊街,包含著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是我收穫幸福生活的地方。」提起牌坊街,厚記餅家老闆陳振雄感慨良多,因為在這條千年古街上,不僅孕育了他家四五代人的美好生活,也讓他得以實現埋藏心裡多年的創業夢。
清末民初,在牌坊街頭亭巷尾,陳振雄的曾祖父支稜起一個小食攤,沿街叫賣以補家用。不曾想,這小攤一擺,手藝就傳了四代人。陳振雄回憶起小時場景:「牌坊街裡都是老熟人,沒有太多外來的遊客,安穩的日子數十年如一日。」
陳振雄在他的店裡
轉折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口號全面叫響,也打破了牌坊老街中的平靜。陳振雄介紹道,隨著社會營商氛圍漸好,他萌發了創業的念頭,做回家裡老本行——潮汕小食。1982年,夫妻檔正式創業,店址還是定在牌坊街,經營招牌腐乳餅、慄子酥、潮式月餅等潮汕糕點。陳振雄介紹道,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牌坊街,雖還是崎嶇、破落的舊貌,但是人流卻有了明顯改善,這也給餅店帶來了可觀的營業收入——「開店兩天的收入就等於當時半個月工資」。
隨著開放步伐的加快,牌坊街上的西點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此,陳振雄也曾心動,但他深知:「牌坊街的業態就是百花齊放,而我擅長的是潮式糕點,就應該把特色做強做大,研製出最好的配方,讓遊客品嘗到最好的潮州餅食。」
2006年,復建牌坊街的重磅好消息傳來。陳振雄回憶:「我們都非常期待,也看好牌坊街的商機和前景,果不其然,沒幾年,牌坊街如大家猜想的一樣旺起來了,而去年總書記視察後,牌坊街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振雄的鎮店招牌潮州腐乳餅
近年來,潮州牌坊街的文旅發展和紛至沓來的遊客,不僅讓陳振雄有了更大的經營信心,也油然而生出講好潮州故事、樹立潮州口碑的使命感。「我們在店前跟很多遊客交談時,他們第一句話往往都是『潮州人真幸福』,這讓我們非常自豪。」陳振雄說,那些來買特產又不趕時間的遊客,常被他請進店喝茶。在他看來,講好潮州故事,便是從一杯潮州工夫茶開始。
夕陽復西下,牌坊街的燈光陸續點亮,與陳振雄一樣,這裡許多新舊商戶都在忙碌地書寫自己的幸福篇章。同時,他們也向來客娓娓訴說一段段刻在牌坊上的府城故事。
夜色中的牌坊街
潮州有一句俗語:「大街看亭字,橋頂食炒麵,趴(潮音讀『伯』,登臨之意)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這說的是:欣賞大街牌坊上的書法藝術,在湘子橋上吃頓炒麵,接著登上東門樓賞景,再到近處的開元寺遊覽,這些都是令人爽心的樂事。
潮州牌坊街,又稱「大街」「太平路」,是潮州府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海內外潮人根之所在。一座座恢弘林立的牌坊,不僅是一部文化史、家族史,還是刻在石頭上的歷史書。
在潮州昔日長僅1.6公裡的繁華太平路,43座牌坊依次毗鄰,平均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若以太平路兩旁街巷所立的牌坊計算在內,則有62座之多,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密,為全國絕無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歷經風雨飄搖,到1950年,太平路的牌坊只存下19座,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又被全部拆除。所幸留下了一些影像資料,為50多年後的復建保存了設計依據。2006年,潮州決定復建牌坊街。如今,隨著潮州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牌坊街作為連接西湖和湘子橋的重要一環,已然是一條商業旺街、文化旺街。
坊之多而知風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與巷俱以多為貴,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貴。牌坊是一個地方經濟文化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潮州科舉和社會經濟發展均達興盛時期,這些歷史同樣在牌坊上一一印證。
另外,在如今可考的太平路牌坊中,其實有三種建制風格,分別是木構、磚石混合結構和石構牌坊,不同建制風格印證了不同時代的經濟發展,也是潮州悠久文化歷史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座座相似的牌坊中,其實各有特色。比如,狀元坊的建制,與眾不同處是坊枋獨有一條石樑直過牌坊,梁長9米多,重達12噸,含有狀元是國家棟梁之意。又如「理學儒宗」坊,俗稱「四獅亭」,兩根中柱前後各坐著一隻石獅,以加強基座的重量,使整座石坊在結構上更加牢固,這在潮州牌坊中亦是絕無僅有的。
牌坊街夜景
熱愛祖國、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團結開拓,聰明智慧、篤誠守信,是廣大潮人一直秉承的可貴精神。正是因為這種一脈相承的感情認同和文化堅守,千千萬萬潮人敢闖敢拼,在潮汕、在廣東、在中國乃至在世界各地努力奮鬥,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潮人文化,成為數千萬海內外潮人對家國的傳承守望、對鄉愁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