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面子、實裡子、鼓錢袋子,中西溝村的鄉村振興你可以學習!

2020-12-12 地道農旅

美了環境面子,贏了文明裡子,引來遊人無數,鼓了村民「錢袋子」。

中西溝村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出了發展特色旅遊、特色產業的「致富路」。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西溝村,看她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中西溝村的鄉村振興「第一仗」

1 念好「清拆建管」四字訣

中西溝村位於陝西留壩火燒店鎮,距留壩縣城24公裡,全村耕地650畝。

近年來,中西溝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清、拆、建、管」四措並舉,美了環境面子,贏了文明裡子,引來遊人無數,鼓了村民「錢袋子」,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先後獲得省級「鄉村旅遊示範村」「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2 整潔新面貌提「精氣神」

中西溝村把拆除亂搭亂建、治理汙水排放等作為村莊清潔行動的攻堅戰。成立工程隊 縣鎮村反覆商量決定,組織村民成立工程隊,村民在美化自己環境的同時還能掙錢,積極性一下提高了。

建立扶貧社縣裡依託村委會創新建立扶貧社,由村書記擔任理事長,建立了支部、村委會、扶貧社合一的新型村級組織,負責組織群眾發展產業、運營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管理村級事務。

推行代建制為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還大力推行項目代建制,把30萬元以下、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型工程交給村扶貧社,由扶貧社出面組織農民自己幹,農民可打工掙工錢,村集體也能增加積累。

3 分布實施留住「鄉愁味」

中西溝村是全縣確定的16個旅遊中心村之一,按景區標準分三步走打造:

第一步,建好以主幹道、輔道和聯戶步道為主的鄉村道路骨架,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保持村莊整齊有序美觀。

第二步,建好衛生廁所和村莊上水、排水系統,讓自來水有來路、汙水集中排、雨汙分流走。

第三步,因勢利導建設一些小景觀、小節點,植樹種花,對村莊旁、住宅旁、道路旁、溝渠旁進行美化,讓縷縷炊煙、藍天白雲、潺潺溪流的鄉愁成為中西溝最顯著的特點,為鄉村旅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4 科學規劃打好「人才牌」

為了把鄉村建好,不僅引進了國內一流旅遊品牌團隊設計打造,還組織縣鎮村幹部、農村實用人才赴先進地區學習考察美麗鄉村建設,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通過建立紫柏工匠協會,培訓本地人才,解決建設、管理美麗鄉村的人才支撐問題。

二、中西溝村鄉村振興特色

1 規劃先行,促進產業興旺

中西溝村採取黨建引領、扶貧社運營、村戶參與的模式,圍繞「四養一林一旅遊」,制定了《中西溝村發展規劃》和《年度產業發展計劃》。

農業產業 中西溝村在推進鄉村振興規劃產業項目實施中,搶抓機遇,依託山林資源,大面積改良板慄品種,提升板慄品質,建成4000畝標準化板慄種植區。特色產業有山藥、豬苓、天麻等。

旅遊產業 動員引導村民發展旅遊服務業。先後建成火燒店稻草人主題公園、板慄採摘園、草莓採摘園等項目,推出一批特色民宿及農家樂,逐漸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品牌。

2 清拆建管,促進生態宜居

清拆建管中西溝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開篇「重頭戲」,「清拆建管」四措並舉。

專項整治發揮黨員的示範引領作用,設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聯繫崗,組織熱心村民建立環境維護督促隊,發動村民開展「清五堆、改六小、美化四旁」為主題的農村環境專項整治活動。

使得深山小鎮舊貌換新顏,如今的中西溝村粉牆黛瓦、綠蔭繁花、遊人如織。

3 共建共享,促進治理有效

搭建協商平臺村委探索推行了「院壩說事會」制度,搭建協商對話平臺,有效暢通了民意渠道,幫助村民解決了實際困難,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組互助合作社 中西溝村組建了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成立公益類服務隊,負責維護環境衛生、文化活動、紅白喜事等鄉村治理工作。

制定村規民約 同時,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紅九條」村規民約、衛生管理等規章制度,讓村民在鄉村治理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

4 積分制度,促進鄉風文明

推出道德評議推出「德美屋」道德評議,突出群眾主體地位,堅持就事論事,制定了積孝、積善、積誠、積勤、積儉、積美六大共性積分準則。

建立回饋機制 同時,建立關愛回饋機制,將村民道德積分轉入「德美屋」,每戶村民可按照「德美屋」兌換規則,兌換生活日用品及其他物品,讓人的「窮」「富」以品德高低而論,推進鄉風文明。

5 生活富裕,促進人才返鄉

鄉村景美人更美,產業也發展起來了,讓很多外出務工人員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希望。3年來,有100餘名年輕人回鄉創業。如今,村上85%的年輕人留在了家鄉。

三、地道之見

美化面子、 坐實裡子、鼓錢袋子,西溝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對於普通村子也可以複製,故地道農旅地道君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

1 美化面子

很多村子,一沒產業、二沒資源,只能守著生態基礎,但是村內的環境又很差,基礎設施也不完善。這時,人居環境改善就是你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

開展環境綜合整治 在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委可以組織聘用農民自己幹,既節省開支,又帶動農民。

緊抓基礎設施建設先修路,然後組織村民拆違建,接著就是改廁所,設垃圾處理系統,最後是加強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

2 坐實裡子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和軟體基礎,也是突破的難點。

用制度「化」民風編寫並嚴格執行村規民約,可以採用積分制度引導對村民的行為進行加分減分,積分高可換日用品等提高村民的參與度。

借典型「吹」新風 開展道德評議、清潔衛生家庭、好媳婦等評選活動,樹立最美模範等,以榜樣的力量推動鄉風文明。

3 鼓錢袋子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只有通過發展產業才能帶動經濟發展鼓起農民的錢袋子。那如何做大做強產業呢?

抱團發展通過訂單收購、入股分紅、生產託管、土地入股等方式抱團發展,改變過去農戶單打獨鬥的「小農經濟」。

引育龍頭大力培育引進龍頭企業,藉助龍頭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推動產業規範提升。

產銷對接完善產銷對接體系,一頭連著生產和市場,從根本上扭轉「豐產不豐收」的困境。

地道國際·農旅』地道國際農旅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而設立,以深耕農旅、振興鄉村為使命,以創新農業與農村發展模式為抓手,是中國農旅產業創新發展的領導品牌。致力構建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特色小鎮、共享農莊、康養綜合體及鄉村振興產業。為企業家和參與者共建、共享、共贏行業生態平臺。歡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參與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的發展和完善,一起助力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THE END

相關焦點

  • 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村:鼓了錢袋子 火了好日子
    美化了村道,商鋪面裝修一遍。築起庭園,家居設施俱全。舞臺已新建,公園與樂園、廣場都改建……」這是由村民陸國恆調寄經典粵曲創作的《下朗新貌》,以平白直敘的歌詞,描繪了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村的蝶變。開村700多年,下朗以「粵劇之鄉」聞名。如今,古老的鄉村已經舊貌換新顏。
  • 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八名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12月18日天氣晴好,方正縣方正鎮八名村的蔬菜產業園裡,一排排鋼架大棚在田野裡依次排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頗有氣勢。「我們村就在縣城邊上,運送蔬菜特別方便,八名村現在是方正縣遠近聞名的『菜籃子』。」李娟說。
  • 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農村電商、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精品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在農村地區廣泛興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不斷拓展,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邁上了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廣安日報記者站 蘭林前 劉華 邱海鷹 記者 曾誠 張啟富 攝廣安日報
  • 村民們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了!
    翁界村位於義烏蘇溪鎮金峰山下綠樹環繞,鳥語花香水清見底的大陳江從村中蜿蜒而過今年7月,義烏蘇溪鎮巧溪共建委聯合翁界村對原巧溪鄉政府駐地舊房拆除,在原址上建一個公園據了解,該項目是由義烏蘇溪鎮政府、翁界村和義烏市熊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依託山水資源、圍繞鄉村振興、農旅融合等重點工作打造的旅遊扶貧項目,於2020年7月下旬開工,8月5日完工,項目經驗收合格後於8月中旬開始營業。
  • 山東蘭陵:金融信貸「給力」 為鄉村振興「貸」來源頭活水
    原標題:山東蘭陵:金融信貸「給力」 為鄉村振興「貸」來源頭活水   為推動鄉村振興
  • 廣東高州建嶺南鄉村振興示範帶 一果興百業
    (嶺南寫真)廣東高州建嶺南鄉村振興示範帶 一果興百業 中新社茂名12月5日電 題:廣東高州建嶺南鄉村振興示範帶 一果興百業 作者 梁盛 梁晶晶 廣東高州有著一千多年的荔枝、龍眼種植史,境內萬頃果林鬱鬱蔥蔥
  • 【鄉村振興】村美人富產業興 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按摩,更可以和相熟的老姊妹們聊天打牌……在老人眼裡,現在的生活滿足愜意。   創成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省級水美鄉鎮1個、省級水美鄉村2個,建成特色產業基地近1000畝,培育名牌產品6個,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050元,較2018年增長7.84%……日新月異的村容村貌,水清岸綠的生活環境,蓬勃發展的產業體系,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鎮江高新區,一幅村美人富產業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 太行山下曬茱萸 不僅美了鄉村,還鼓起了農民錢袋子
    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西井鎮石壁底村,一位老農在翻曬山茱萸。在深秋的陽光下,鮮紅的山茱萸和金黃的玉米靚麗奪目。成為太行山下美麗的風景。山茱萸特色產業,不僅美了鄉村,還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姚林/IC photo
  • ...小康願景丨「淘寶村」要建紙箱廠和磨米廠,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天暖後,我們就開始建紙箱廠和磨米廠,廠址都已經選好了,正在辦理前期手續,今年都能投用,鄉親們能節省不少生產成本,錢袋子也會越來越鼓。」周偉對新一年充滿了期待。周偉是五常市杜家鎮七一村黨支部書記,這個村有134戶村民開網店賣大米,被稱為中國「淘寶村」,全村電商從業人員有500多人,年銷售大米6000噸。雖然電商業務在這個村搞得風聲水起,但「淘寶村」也有自己的短板,鄉親們給大米做包裝用的紙箱要依賴外購,磨米也要去鎮裡,白白流失了一大筆利潤。從去年起,村幹部們就開始籌劃建紙箱廠和磨米廠,建紙箱廠用的機器設備都已買回來了,就等著天暖動工了。
  • 「一紅一綠一品」 鄉村振興在「美麗都裡」盛開「希望之花」
    原標題:「一紅一綠一品」 鄉村振興在「美麗都裡」盛開「希望之花」   初秋時節,行走在安陽市都裡鎮,水淨、村美、民樂,大地一派勃勃生機,希望的田野上釋放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動能
  • 遷安大五裡鄉大石河村:文化振興凝聚鄉村「精氣神」
    鄉村發展得好不好,不能光看農民的錢袋子鼓不鼓,也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怎麼樣。如何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遷安市大五裡鄉大石河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弘揚優秀鄉村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每天早上,在大石河村的門球場上,都會聚集著很多老年人。他們在這裡以球會友,鍛鍊身體,愉悅身心。今年77歲的景連堂,平時喜好運動。自打村裡建起了門球場,他率先報名參加了門球隊。
  • 【我的駐村故事】山峁溝梁上的沙棘果
    每當下午有時間,我總是喜歡站在村部廣場的土坎上,靜靜的眺望著對面灑滿夕陽的山茆溝梁。也許,從古至今,黃土一直是她的底色,但自認識她以來,我一直堅信著,不遠的將來她會是充滿綠草花香和希望的原野。朱家灣村就是這黃土地的孩子。這裡山大溝深,地陡土瘠,上百畝山坡地散落在土梁、蜷縮在溝壑當中,植被稀疏。
  • 黃嶺村:美了「面子」鼓了「袋子」
    全媒體記者 盛鑫睿 攝初冬時節,陽光照進田間村落,水靜河清,屋舍儼然,一條條鄉道串聯起村街屋巷,一個個分類垃圾桶擺放井然,一戶戶庭院窗明几淨,一幅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從撂荒嚴重、破敗不堪的小村莊,蛻變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華容區臨江鄉黃嶺村近年來「華麗變身」,不僅讓鄉村美了「面子」,也讓村民借生態環境之美,鼓了「袋子」,走上了產業發展的小康之路。
  • 【鄉村振興新實踐】辛莊子村:「五化四有」促進物質文明「雙豐收」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要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紮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指明了方向,又指明了路徑。
  • 村美、民富、產業興——三都縣九阡鎮抓實脫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
    一年之計在於春,在萬物復甦的時節,三都縣九阡鎮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開足馬力發展扶貧產業,在鞏固脫貧成果的過程中,緊緊牽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在九阡鎮這片勤勞的土地上,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宏偉藍圖正在變為現實。
  • 種下油桐樹 錢袋鼓起來
    四川新聞網瀘州11月20日訊(周超文 陳學強 文/圖)「現在好了,這些雜草叢生的荒山坡地種上油桐樹後,兩年半到三年就可見效益,五年進入盛產期後,每畝就有兩三千元的收入,村民們的錢袋子也會越來越鼓了。」村民在挖油桐苗「農村經濟要持續發展,要振興鄉村,必須有特色產業作支撐。
  • 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樣板
    桐鄉獲評2019年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優秀單位 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樣板 發布日期:2020-03-10 09:21
  • 沂水鄉村振興看這裡:崮鄉田園美,沂蒙花盛開
    鄉村振興服務隊眼界寬、思路活、站位高,充分開展調研、論證,堅持片區發展理念,打造聯動發展布局,深耕「1+5」聯動發展模式(即以尹家峪田園綜合體為核心,連片打造泉莊村、磨石溝村、南坡村、佃坪村、江家安村五個發展點),以點連線、從線到面,整體推進片區打造。鄉村振興工作從理論到實踐,路徑越來越清晰。
  • 得地利,搶機遇,銀田村的鄉村振興一騎絕塵!
    銀田村是偉人故裡——韶山市最大的行政村,2014年3村合併而成。她佔據如此的區位優勢,瞄準「鄉村振興」發展趨勢,搶抓政策機遇,使鄉村振興之路一騎絕塵。昔日貧困村實現美麗變遷,究竟有哪些秘訣呢?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銀田村,看她的鄉村振興之路給普通村莊有什麼啟示!
  • 北辰區雙街村從窮鄉村蛻變為富裕村先進村 看「運河明珠」是如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眼前這個被稱作「運河明珠」的富裕村、先進村,過去可是連電費都交不起的窮鄉村。近年,雙街村黨委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目標,大力推進黨的領導全面化、治理服務精細化、產業發展高質化、鄉風文明品牌化、村莊環境靚麗化,全方位惠及民生振興鄉村經濟,帶領村民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