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寧都縣田埠鄉的一個邊遠小村落,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群,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中國江南第一宗祠村」,擁有「中國景觀村落」、全國「美麗鄉村」首批創建試點鄉村等多個國字號名片。近日,東龍被評為「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12月20日,記者探訪了這座邊遠小村。
村莊整潔秀麗
冬日裡,走進田埠鄉東龍村,只見村容乾淨整潔,偶有片片落葉點綴在水泥路和鵝卵石路上,讓古村更顯恬靜與安逸。
「我們東龍是有名的旅遊景點,打掃好環境迎接客人來。」正在打掃路面衛生的環衛工人李春生說,這幾年,來東龍旅遊的客人越來越多,村民們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村莊變得非常乾淨。
「這裡山水相映如畫,驛道曲折通幽,環境恬靜淡雅,漫步其間,讓人忘記都市的繁華與喧鬧,打心底裡感到舒暢!」廈門遊客陳小青忍不住贊道。
東龍是一座人文和諧、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村。至今完好保存了大量明清建築,其中有祠堂48座,書院學館2處,寶塔1座,寨堡4座,隘口4處,石橋4座,石亭5座,民宅120所。
憑高眺望,古村內的明清古建築鱗次櫛比,掩映在群山環抱之中。古祠古宅,依山傍水,古寺古塔,點綴其間,村內阡陌縱橫,千頃良田,大小池塘,清溪環流,形成高山水鄉的奇特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寧都縣圍繞「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建設理念,聘請專業人士對東龍古村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對村中古祠古建進行維護修繕,在修繕的同時堅決做到不拆古民房、不砍路邊樹、不填門前塘,以保持村莊的原生態和自然美,促進鄉村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習俗清新暖心
前不久,東龍村村民李經明家熱鬧非凡,其子結婚設宴,請了幾桌客人,禮金卻一分沒收。對此,李經明沒有覺得丟了面子,反而認為既省事省力,又增進了親情。
「在我們村喝酒從來不送禮,紅白喜事也從來沒有哪家收禮的,誰要是大操大辦,反潮流收禮,紅白理事就會來幹預。」村民李道光說。
「東龍請客不收禮已經好多年了。」寧都縣田埠鄉宣傳委員曹山告訴記者,在東龍,婚喪嫁娶、賀歲祝壽、喬遷新居等,紅白事「只請客不收禮」早已成為一種風尚。如今,連鄰近的一些村子也開始效仿。
禮金沒了,村民的關係反而近了。生小孩送雞蛋,結婚設宴幫忙燒火做飯……沒有禮金就多幫忙操持,村裡誰家辦紅白喜事,村民們都會主動前去幫忙,更能表達鄉裡鄉親間的感情。
對於「請客不收禮」新風尚,寧都縣文明辦也因勢利導,藉助東龍村「請客不收禮」的模式,在全縣各村以「五老」為核心組建紅白理事會,開展樹文明新風宣傳,把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及其標準寫進了村規民約,提倡新事新辦,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上來,用到公益事業上來。
「喪事節儉,喜事新辦,讓有錢的不鋪張浪費,沒錢的也不會感到低人一等。」東龍村理事會成員退休教師李良錦說,不收禮,負擔輕了,人情味卻更濃了,鄰裡之間的關係也更和睦了。
村民團結勤奮
「茶燈美來,茶花香,迎來祖國好春光……」在東龍村李氏祠堂前,村民們正在編排2018年的「村晚」。
「我們村舉辦迎春節晚會已經連續三年了。」東龍村義務講解員李良錦說,千年的歷史積澱,使得東龍村衍生出豐富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又以獨特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宗族和諧、人文和諧、團結勤奮在這裡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和諧文化景象。
而在眾多和諧要素中,人文和諧正是重要的黏合劑。從村中保存良好的兩處學館,可以看出東龍村當年學風的興盛。李良錦說,當年村裡的各宗祠、房祠還設立義學田租,以鼓勵族中子弟奮發讀書、扶持貧困家庭子女上學。這種文明鄉風一直流傳至今,村民們哪怕家裡再窮再苦,都會盡力供子女上學。
為維持這種和諧氛圍,古時,東龍人春節都要以房為單位在祠堂內行祭祀之禮,孝敬祖先,並通過族人之間的拜年,恰似現代的團拜,來增進房族之間的了解和團結,化解平時的矛盾和恩怨。
如今,東龍人與時俱進,開始自發地組織村民進行拔河比賽等各類活動讓離鄉的村民找到家鄉的溫暖,也增進了村民彼此之間的感情。(賴小榮、特約記者曾嶸峰、記者餘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