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金秋十月是吃大閘蟹的好時節。秋高氣爽,蟹黃肥美,據餓了麼、盒馬鮮生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人們吃蟹熱情高漲,今年7月1日至10月8日,大閘蟹外賣銷量同比增長29.1%,相對應的外賣用戶同比增長29.4%。
吃夠了蟹,不妨來了解一下大閘蟹的故事吧。大閘蟹的學名叫中華絨螯蟹,又稱河蟹、毛蟹、清水蟹。因其掌部內外緣密生絨毛,因此得名絨螯蟹。
與許多魚類一樣,大閘蟹也有在生殖季節洄遊的傳統。
每年6至7月間,新生幼蟹溯河進入淡水後,棲於江河、湖蕩的岸邊。它們喜歡掘穴而居,或隱藏在石礫、水草叢中。
到每年秋季,成年大閘蟹常回遊到近海繁殖,母體所帶的卵在翌年3至5月間孵化,幼體經過多次變態,發育成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繼續生長。
產後的雌蟹至6月底7月初相繼死亡,雄蟹則交配後即死亡,壽命比雌蟹短2個月。當年成熟的中華絨螯蟹壽命僅1年,但性腺成熟緩慢的個體壽命較長,有的可達3至4年。
大閘蟹是雜食性動物,魚、蝦、螺、蚌、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蟲等都可能成為大閘蟹的餌料。
在中國境內,大閘蟹廣泛分布於南北沿海各地湖泊,其中以長江水系產量最大。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洞庭湖大閘蟹、太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長蕩湖大閘蟹等。
20世紀初,中華絨螯蟹隨海船移植至德國,然後沿萊茵河傳布,今已遍及許多歐洲國家的水域。近年來,還有不少關於比利時、英國等地大閘蟹泛濫的傳聞,令眾多中國吃貨大呼「放著我來」。
起名由來
大閘蟹為什麼普遍被稱為「大閘蟹」呢?
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大閘蟹史考》,他提到,「大閘蟹」三字或許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
這個「閘」字,音同「SA」,(「SA」在吳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謂「SA蟹」。
而另一個說法則是:「凡捕蟹者,他們在港灣間,必設一閘,以竹編成。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竹閘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
蟹的逸聞
我國已有近5000多年的吃蟹歷史。在長江三角洲,考古工作者在對上海青浦的淞澤文化、浙江餘杭的良渚文化層的發掘時發現,在我們的先民食用的廢棄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殼。
唐朝,大詩人李白尤其喜歡啖蟹喝酒,曾有詩句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宋代蘇東坡曾以詩換蟹:「堪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螃蟹古稱尖團)。」而徐似道則寫詩云:「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亦知二者古難並,到得九江吾事足。」
到了明清時代,文人雅士品蟹則不僅是口腹之慾,更是文化享受,啖蟹經常與賞菊、吟詩一起進行,且人人皆備有一套專用工具,蘇滬杭俗稱「蟹八件」。
蟹八件包括小方桌、腰圓錘、長柄斧、長柄叉、圓頭剪、鑷子、釺子、小匙,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
從明代至民國初年,在此基礎上,吃蟹工具又發展到蟹三件(鼎、籤子、錘)、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在鼎盛時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
大閘蟹「橫行霸道」的特點也經常被人用來諷喻。齊白石曾在《袖手看君行》的畫上題詩道:「常將冷眼觀螃蟹,看爾橫行到幾時?」以嘲諷貪官汙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