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朝科、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幹人才計劃博士 魯保林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果說過去我們對這些論斷還缺乏應有理解的話,那麼,經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切身領會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意涵和現實意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這一複雜嚴峻背景下進行偉大鬥爭的重大戰略選擇。
新國際分工深度發展賴以生存的全球供應鏈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其與超大市場規模經濟體追求經濟發展健康、協調、可持續具有內在的矛盾性,急需依靠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安全、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企業跨國經營所涉及的信息處理和協調成本大幅降低。跨國公司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在全球布局生產流程,優化配置資源,推動國際分工由產業間、產業內分工進一步細化到生產工序分工。生產過程的碎片化以及中間環節的國際延伸,導致了無邊界生產體系的出現。這種生產體系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是一個結構穩定、功能完整、過程連續的龐大供應鏈。藉助於遍布世界各地的供應與服務鏈,不僅把世界各國的生產者聯結成統一的生產總體,而且把產品生產的各個生產環節聯結起來,同時還把消費市場和消費者聯結起來。以供應鏈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全球性分散化生產方式,毫無疑問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但是,全球供應鏈天然具有脆弱性,可能誘發嚴重全球性、持久性的經濟衰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動無時無刻都面臨來自自然界的擾動,只是影響烈度不同而已。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過是這些大大小小擾動項的一種,人類既不能控制它是否發生,也不能控制其什麼時候發生。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運用自身的智慧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破壞力。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強制性地使人類停下經濟活動步伐,強制性地中斷資本循環過程,強制性地將一個完整連續的全球供應鏈分割得七零八落。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啟示是,類似中國這種超大規模市場的經濟體,必須建設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提升全產業鏈水平,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優勢的產品,提升供應鏈的競爭力和穩定性。只有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為安全的發展。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蘊藏的經濟潛能、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巨大的產能與空間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成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腹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非常突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持續大規模進行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在交通方面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內河航運、海洋運輸等在內的立體、快捷交通網絡,徹底消除了經濟要素跨區域流動的空間阻隔、前所未有提高了要素機動性;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應用、個人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等等大大提高了信息傳輸速度、降低了信息獲得的成本,消除了信息等生產要素的空間阻隔,提高了要素機動性;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制約要素機動性的制度門檻逐漸被消除,區域間一體化程度持續提高。儘管如此,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廣大農村腹地,生產建成環境和消費建成環境還十分落後,產業培育壯大的載體缺失,農民不能就地就近就業,收入穩定性差,消費能力弱,是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短板。所以我們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重新賦予鄉村在中國發展中更加重要的定位,以大規模農村生產建成環境建設和消費建成環境建設為抓手、「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協同配合,引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