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霍元甲,每個人都可以說出一些關鍵詞:民族英雄、津門大俠、精武門、學生陳真……可是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足以拼湊出一個人物的全貌。尤其年輕人對於霍元甲的生平和事跡,所知甚少或者只聞其名。
近期正在央視和愛奇藝播出的《大俠霍元甲》定位於「中華武術正劇」,改編自武術大師和民族英雄霍元甲的生平,講述了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情勢下,霍元甲聯合滿腔熱血的有志之士如何與腐朽的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做抗爭的故事。「中華」「武術」「正劇」——這三個關鍵詞精準地描繪了本劇的看點和精髓。
《大俠霍元甲》的開篇始於「戊戌變法」失敗後六君子之死,八國聯軍大舉進犯、晚清政府節節敗退的節點,時代在召喚英雄。年輕的「津門大俠」曾醉心比武,後受譚嗣同、王五等人的影響,認識到復興民族大業武林中人亦有責任,即通過習武強健國人體魄,改變頹靡的面貌。霍元甲挺身而出,前往上海創辦「精武體操團」,他說「精武之力,非以門派自詡,只想求:強中華國民之體魄,除東亞病夫之謬論。」霍元甲把愛國情懷做到了實處,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對內歷練國人強身健體,對外擂臺對壘外國力士。愛國是一個人的事,也是一個人帶動一群人的事。
在今天,中國早已擺脫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東亞病夫的形象,在今非昔比的環境下,繼續討論霍元甲的愛國情懷是否已經過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今天的愛國,或許不再需要我們動拳頭、拼刺刀,但它的內核,依舊是「霍元甲精神」——正義助人、精武自強。2020年,以人們始料未及的方式徐徐鋪開,世界正在發生一些變化。疫情、洪水、國際關係,這種特殊的時代情境,愈加需要「霍元甲式」的愛國情懷:修煉自身的內力,又不懼外來的挑戰。《大俠霍元甲》此時上線播出也是一次士氣的提振。
作為一部偏重人物傳記的電視劇,《大俠霍元甲》抓住了主人公的核心脈絡,即是武術。武術既是點又是線:它是亮點,是霍元甲在當世和後世為人銘記的最大亮點;它是線索,學習武術、教授武術、使用武術、對武術態度的轉變,串聯起了霍元甲的一生。《大俠霍元甲》中呈現出的霍元甲,不是莽撞的武夫,而是一個對武術有思考的武術家。以武術為槓桿,霍元甲的思考遍布他的一生,支撐起了一個豐富又純真的大寫的人物。影片清晰刻畫了霍元甲摒棄傳統武術爭強鬥狠的陋習,轉向追求武術為全民健身之用這一最核心的轉變。最典型的一幕,是霍元甲收陳真為徒的段落,將一心復仇、逞一時之快的少年,教導成為以武為媒、為國為民效力的俠者。
「尊重事實」是該劇的創作底線,不偶像化主人公,也不弱智反派對手。在《大俠霍元甲》中,一切動作設計都是以中華武術為基底的,霍元甲武功再強也不允許出現超出人體極限的設計,這是一種對常識的回歸,更是對觀眾的尊重。為了實現這種硬橋硬馬、又真實又好看的武術場面,劇中邀請了真正的武術運動員、搏擊運動員進行演出和指導,如趙文卓、釋小龍、邱建良、梁小龍,都貢獻了精彩的表演。霍元甲無疑是個經典的人物形象,之前幾個版本的霍元甲,都太過深入人心,重新講一個經典人物,《大俠霍元甲》可謂困難重重。但是《大俠霍元甲》也實現了突圍。究其原因,就在於「中華」「武術」「正劇」三重結構:以「家國情懷」為核、以「武術表現」為念,以「真實正劇」為骨,三者互為支撐,樹立了《大俠霍元甲》的獨特性。為觀眾呈現出的是一個人物,一段歷史,更是一種不因時間而褪色的精神。
(作者:李 寧,系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