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
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
誒,這唱的不是《前門情思大碗茶》嗎?
講的可是北京前門胡同的市井生活啊
是的,作為帝都鄰居,
天津人對茶的熱愛一點也不比北京少,
讓我想起小時候咱天津人喝茶的那些事,
正是這首歌帶來的畫面感...
1
花瓷壺、搪瓷茶缸,飄的總是茉莉香
圖片來自:《海河人家》劇照@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上世紀80年代,生活還不像現在這麼富足發達,普通家庭的生活幾乎都是一個樣,二八自行車,平房或板樓、火單公用的「大廚房」,鄰裡之間和諧又熱鬧,煙火氣十足、市井氣也濃鬱。
家家戶戶都離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的日常除了最重要的吃,就是那一口兒醇香濃鬱的花茶啦!
圖片來自:@今晚報
還記得這個嗎?當年家大人,人手一個的搪瓷茶缸子!
什麼,你問我這跟陶瓷有啥不同?拜託00後們去科普一下再回來,這也算是代表8090後的一大物件了。話說因為當年把杯子摔地上磕掉瓷兒,沒少挨罵...
圖片來自:《海河人家》劇照@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大人們喝茶時,捏上一把茶葉,開水一沏,花香、茶香混合在一起,春天的樣子就這麼飄散出來了...
當時的家裡喝茶沒那麼講究,根本不知道茶還分那麼多品種,印在記憶中的就屬那清香的茉莉花味了,那時也叫茉莉香片。
圖片來自:@今晚報
家裡來了客人,用爐灶上的大鋁壺做一壺熱水,桌上擺著幾盅茶碗,一柄老式銅提梁的胖身大瓷壺,壺裡放上一撮剛買的新茶,靜待水開,滿屋的茉莉香片氣息霎時散開,倘若再配上三兩樣時令茶食,便是一天最愜意的時光。
圖片來自:@今晚報
數百年的碼頭文化、略帶澀意的海河水造就了天津人熱情開朗、豪爽利落的性格特質,也衍生出天津人鹹鮮厚重的獨特口味。體現在茶葉上,就是過去老人們所說的「香儼口兒」。
圖片來自:@津沽一頁書
老天津人喝茉莉花茶,一口為喝,三口為品,所謂茶香「殺口兒」,就是指茉莉花茶的香、澀、苦在口中形成的一種綜合口感。尤其是老人們,嗜茶如命,越喝越濃,沏過幾泡的茶味淡了就繼續添茶接著喝,結果等喝完時,打開壺蓋裡面滿滿的茶葉。
2
一天三遍茶,就是離不開那一口花香,
為嘛呢?
圖片來自360圖片
要問天津人怎麼時興喝茉莉花茶的?
據坊間相傳,是因為這位眾所周知的女「名人」——慈禧太后。她非常喜歡茉莉花,在配飾、頭飾中都是會用到茉莉。因為茉莉花香異常清幽,還代表著高潔之意。當時她還下令不允許其他人跟她一樣的去佩戴茉莉花,只能是她下令賞賜的那些嬪妃才能用。
慈禧太后喝花茶很講究,她會讓人在衝泡之前,再用新鮮的茉莉花窨制一次,會更加的提香。
圖片來自360圖片
天津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是茶葉集散地之一,1888年京、津、塘火車貫通,加之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天津就以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水陸交通,逐漸發展成為北方的重要商埠,南方茶葉通過水陸交通源源不斷地運到天津。
那時候機械化還沒有普及,港口全靠人力卸貨。運輸途中會出現茶葉碾碎等情況,所以剩下的那些邊角料也叫「高碎」、「高沫」。
圖片來自360圖片
現在我們看著那些細碎的茶會認為是次等品,可在那年代,「高碎」、「高沫」也不便宜,普通老百姓幹了一天活,回家能喝上一口香茶,真是人間樂事,舒爽!
花茶的泡法不必像其他茶類那麼繁雜,普通水質即可泡出濃厚茶香,又易存儲,茉莉花茶在老百姓中很受歡迎。再加上茶本身的特性,真稱得上是人們閒暇之餘享受至今的精神食糧~
圖片來自:@今晚報
那麼,喝茶的好處到底有哪些呢?
茶多酚:抗氧化的「好能手」
茶多酚是茶葉中30多種酚類物質的總稱,是抗氧化物質,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它能幫助我們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輻射、抑制癌細胞、抗菌殺菌等。不過我們飲茶時也要注意不能過量,少喝濃茶。
咖啡鹼:提神醒腦的「良藥」
茶葉中主要含有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這3種生物鹼,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功效。當我們在飲茶時,茶中的咖啡鹼能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度,從而使頭腦清醒,幫助思考,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胺基酸:保健的「秘密武器」
我們常聽聞「喝茶保健」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茶葉中的胺基酸起到作用。茶中的一種含量較少但功能強大的胺基酸——γ-氨基丁酸,它可以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增加氧氣供給,還能改善視覺、降低膽固醇等。
圖片來自360圖片
要不天津人講究一天三遍茶呢,
正如民謠中所說
早茶一盅,一天威風;
午茶一盅,勞動輕鬆;
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在天津人生活中,與茶密不可分的另一個事,就是相聲!
3
喝茶聽相聲,天津人老「會玩兒」了!
圖片來自:@長城曲藝網
要問民間娛樂哪家強?
喝茶聽相聲,天津人可老「會玩兒」了!
天津人愛聽相聲那是必須的,沒去過茶館聽相聲,那我可真要把你pass了。
早年的天津人去茶館,都是自帶水杯和茶葉的。茶館的桌子上基本都會有熱水壺,老天津人來到茶館,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沏一壺香氣撲鼻的「高碎花茶」,接下來就坐享段子吧!
圖片來自@陳珂Cotton
改革開放茶館行業復甦以來天津第一家具有傳統民俗特徵和舉辦民間演出性質的茶館——名流茶館,始建於1991年。
名流茶館是在老舍夫人胡絜青、吳同賓等先生的指點協助下策劃、設計的,環境裝修沿襲中國傳統茶館風格,池子內擺放大漆方桌(現改為長條桌),靠背椅,雕梁畫柱,更有數盞宮燈懸掛。古色古香、典雅莊重的氛圍格局撲面而來。
圖片來自:@天津名流茶館
作為天津曲藝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場所,馬三立先生題寫了"名流茶館"匾額,駱玉笙、馬三立、尚長榮、蘇文茂、王毓寶、關學曾、魏文亮、田立禾、楊少華、郭德綱等,多位曲藝界名流都在此登臺演出過。
截圖來自《愛奇藝》
還記得相聲大師馬三立有段相聲叫《起名字的藝術》
「哪兒買的東西呀?
大德祥。
哪兒啊?祥福和。你瞧這仨字兒!
哪兒買茶葉?
正興德…
這字兒讓你容易記住,叫著還順嘴兒。」
「正興德」的深入人心,都被寫進了相聲大師的段子裡,可見它響亮的名號!它也幾乎是天津延續至今年代最久遠的老字號。從清乾隆年間至今幾百年,天津有名的茶葉鋪一直是「正興德」沒有之一。
4
沒聽過「八大家」?但您肯定知道「正興德」!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說到正興德,不能不提到天津的「八大家」。從鹹豐初年開始,韓、高、石、劉、穆,黃、楊、張八大家族成為天津公認的「八大家」,在各大家族姓氏之前,人們習慣地冠以堂名字號或居住地點,即:「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
「正興德」就是「八大家」中最有名的穆家創立的,在穆家的所有產業中,迄今為止惟一沒有衰落的也只剩正興德茶莊一個字號。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正興德」茶莊原名正興茶鋪,鹹豐七年(1857年)茶鋪重修擴建,並更名為「正興德」茶莊。最初,正興德只在天津就地購買兩湖所產的素茶和安徽六安大葉,然後在門市出售。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和資金的不斷積累,他們改派人到河南周口寨購買六安茶和大香片,然後運回天津出售。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茶葉銷量的逐年提高,正興德制定了「大量生產、新法製造、直接採購、直接推銷」的辦法,不僅先後在北京、保定、滄縣、泊鎮設立了分店,還進一步在周口寨開設了薰制廠,自行薰制花茶出售。其後,又在福州設廠,並逐步發展到杭州、黃山、六安等著名茶葉產地,就地收購,就地加工,然後運到天津及所屬分店、代銷點出售。
為了防止假冒,正興德還為自己的產品制定了「綠竹」商標,圖案上除綠竹外,還繪製有行雲和流水,以象徵不屈不撓並祝願所產茶葉萬古常青。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正興德憑藉過硬的茶葉品質生存了下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1926年,正興德擠進天津最繁華的地段,在當時的法租界梨棧大街開設了第一支店,為四樓四底。1935年,又在天津市東北角開設了第二支店,為四層高樓,門面和櫃店均用大理石裝璜,櫃麵包以銅皮,內部為現代化設施。正興德在天津的三個茶莊都批零兼營,每日營業額達五千銀元,年銷茶葉300餘萬斤,全年盈利20餘萬元。
▼圖為正興德長方形茶葉盒。金色主調,淡藍色幾何圖案
圖片來自:@中國茶友會
到了30年代末,正興德已積累資本百餘萬銀元,產品遠及華北、東北、西北一帶。設立有函售部,函售業務遠及新疆和哈爾濱,營業額達數萬元。設立有代銷點,代銷店最多時有800多家,一直伸延到東北、西北腹地的中小城市,正興德因而成為馳名三北的大茶莊。
@張若愚
如今的正興德仍然沿襲著老牌茶葉店的風格,和平路、大商場、繁華街邊,隨處可見老字號的身影。
@MontyMontgomerry
家裡的茶快喝完了就到店裡買上二兩,沒有過度包裝,提上一包回去,心裡美滋滋的滿是茶葉的香味...
5
年年喝新茶,今年換個「口兒」
話說,
今年的新茶你喝了嗎?
今年可能是喝新茶相當特別的一年
因為啥
不說你們也能想到
疫情之下的2020年
南方多地茶葉茶葉滯銷
其中就包括湖北恩施
來看看茶農們的呼聲
「銷售渠道幾乎全斷了」
「冷庫裡原本為春節市場儲備的四千多斤保鮮茶,一斤也沒賣出去」
據央視新聞報導,3月上旬,天津對口支援湖北恩施醫療隊下鄉時發現當地茶葉滯銷,於是聯繫了天津扶貧超市代賣。如今,恩施茶葉已成功售出5000斤!
圖片來自@奏耐天津
有市民一買就是10袋,
「要為國家出力時,我以自己的方式盡份力」。
連從不喝茶的人也來支持了!
來看看熱心腸的天津人們
據悉,還有約5000斤茶葉將陸續發往天津
這裡可以買到
品茶 援鄂
2020的春茶格外香甜
或許
今年的天津茶人們
要掀起一波「恩施茶」熱啦
文:明明就
消息源自:@奏耐天津、@今晚報、@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中國茶友會、@津沽一頁書、@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圖:圖片來自網絡,出處已標註文中
本文由看天津編撰出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