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遍!天津人的春天,都是茶缸子裡!

2020-12-13 騰訊網

「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裡玩耍

高高的前門仿佛挨著我的家」

誒,這唱的不是《前門情思大碗茶》嗎?

講的可是北京前門胡同的市井生活啊

是的,作為帝都鄰居,

天津人對茶的熱愛一點也不比北京少,

讓我想起小時候咱天津人喝茶的那些事,

正是這首歌帶來的畫面感...

1

花瓷壺、搪瓷茶缸,飄的總是茉莉香

圖片來自:《海河人家》劇照@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上世紀80年代,生活還不像現在這麼富足發達,普通家庭的生活幾乎都是一個樣,二八自行車,平房或板樓、火單公用的「大廚房」,鄰裡之間和諧又熱鬧,煙火氣十足、市井氣也濃鬱。

家家戶戶都離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的日常除了最重要的吃,就是那一口兒醇香濃鬱的花茶啦!

圖片來自:@今晚報

還記得這個嗎?當年家大人,人手一個的搪瓷茶缸子!

什麼,你問我這跟陶瓷有啥不同?拜託00後們去科普一下再回來,這也算是代表8090後的一大物件了。話說因為當年把杯子摔地上磕掉瓷兒,沒少挨罵...

圖片來自:《海河人家》劇照@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大人們喝茶時,捏上一把茶葉,開水一沏,花香、茶香混合在一起,春天的樣子就這麼飄散出來了...

當時的家裡喝茶沒那麼講究,根本不知道茶還分那麼多品種,印在記憶中的就屬那清香的茉莉花味了,那時也叫茉莉香片。

圖片來自:@今晚報

家裡來了客人,用爐灶上的大鋁壺做一壺熱水,桌上擺著幾盅茶碗,一柄老式銅提梁的胖身大瓷壺,壺裡放上一撮剛買的新茶,靜待水開,滿屋的茉莉香片氣息霎時散開,倘若再配上三兩樣時令茶食,便是一天最愜意的時光。

圖片來自:@今晚報

數百年的碼頭文化、略帶澀意的海河水造就了天津人熱情開朗、豪爽利落的性格特質,也衍生出天津人鹹鮮厚重的獨特口味。體現在茶葉上,就是過去老人們所說的「香儼口兒」。

圖片來自:@津沽一頁書

老天津人喝茉莉花茶,一口為喝,三口為品,所謂茶香「殺口兒」就是指茉莉花茶的香、澀、苦在口中形成的一種綜合口感。尤其是老人們,嗜茶如命,越喝越濃,沏過幾泡的茶味淡了就繼續添茶接著喝,結果等喝完時,打開壺蓋裡面滿滿的茶葉。

2

一天三遍茶,就是離不開那一口花香,

為嘛呢?

圖片來自360圖片

要問天津人怎麼時興喝茉莉花茶的?

據坊間相傳,是因為這位眾所周知的女「名人」——慈禧太后。她非常喜歡茉莉花,在配飾、頭飾中都是會用到茉莉。因為茉莉花香異常清幽,還代表著高潔之意。當時她還下令不允許其他人跟她一樣的去佩戴茉莉花,只能是她下令賞賜的那些嬪妃才能用。

慈禧太后喝花茶很講究,她會讓人在衝泡之前,再用新鮮的茉莉花窨制一次,會更加的提香。

圖片來自360圖片

天津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就是茶葉集散地之一,1888年京、津、塘火車貫通,加之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天津就以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水陸交通,逐漸發展成為北方的重要商埠,南方茶葉通過水陸交通源源不斷地運到天津。

那時候機械化還沒有普及,港口全靠人力卸貨。運輸途中會出現茶葉碾碎等情況,所以剩下的那些邊角料也叫「高碎」、「高沫」。

圖片來自360圖片

現在我們看著那些細碎的茶會認為是次等品,可在那年代,「高碎」、「高沫」也不便宜,普通老百姓幹了一天活,回家能喝上一口香茶,真是人間樂事,舒爽!

花茶的泡法不必像其他茶類那麼繁雜,普通水質即可泡出濃厚茶香,又易存儲,茉莉花茶在老百姓中很受歡迎。再加上茶本身的特性,真稱得上是人們閒暇之餘享受至今的精神食糧~

圖片來自:@今晚報

那麼,喝茶的好處到底有哪些呢?

茶多酚:抗氧化的「好能手」

茶多酚是茶葉中30多種酚類物質的總稱,是抗氧化物質,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能。它能幫助我們消除有害自由基、抗衰老、抗輻射、抑制癌細胞、抗菌殺菌等。不過我們飲茶時也要注意不能過量,少喝濃茶。

咖啡鹼:提神醒腦的「良藥」

茶葉中主要含有咖啡鹼、可可鹼、茶葉鹼這3種生物鹼,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的功效。當我們在飲茶時,茶中的咖啡鹼能增加大腦皮層的興奮度,從而使頭腦清醒,幫助思考,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胺基酸:保健的「秘密武器」

我們常聽聞「喝茶保健」的說法,這主要是因為茶葉中的胺基酸起到作用。茶中的一種含量較少但功能強大的胺基酸——γ-氨基丁酸,它可以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增加氧氣供給,還能改善視覺、降低膽固醇等。

圖片來自360圖片

要不天津人講究一天三遍茶呢,

正如民謠中所說

早茶一盅,一天威風;

午茶一盅,勞動輕鬆;

晚茶一盅,提神去痛。

在天津人生活中,與茶密不可分的另一個事,就是相聲!

3

喝茶聽相聲,天津人老「會玩兒」了!

圖片來自:@長城曲藝網

要問民間娛樂哪家強?

喝茶聽相聲,天津人可老「會玩兒」了!

天津人愛聽相聲那是必須的,沒去過茶館聽相聲,那我可真要把你pass了。

早年的天津人去茶館,都是自帶水杯和茶葉的。茶館的桌子上基本都會有熱水壺,老天津人來到茶館,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沏一壺香氣撲鼻的「高碎花茶」,接下來就坐享段子吧!

圖片來自@陳珂Cotton

改革開放茶館行業復甦以來天津第一家具有傳統民俗特徵和舉辦民間演出性質的茶館——名流茶館,始建於1991年。

名流茶館是在老舍夫人胡絜青、吳同賓等先生的指點協助下策劃、設計的,環境裝修沿襲中國傳統茶館風格,池子內擺放大漆方桌(現改為長條桌),靠背椅,雕梁畫柱,更有數盞宮燈懸掛。古色古香、典雅莊重的氛圍格局撲面而來。

圖片來自:@天津名流茶館

作為天津曲藝界名流切磋交流的場所,馬三立先生題寫了"名流茶館"匾額駱玉笙、馬三立、尚長榮、蘇文茂、王毓寶、關學曾、魏文亮、田立禾、楊少華、郭德綱等,多位曲藝界名流都在此登臺演出過。

截圖來自《愛奇藝》

還記得相聲大師馬三立有段相聲叫《起名字的藝術》

「哪兒買的東西呀?

大德祥。

哪兒啊?祥福和。你瞧這仨字兒!

哪兒買茶葉?

正興德…

這字兒讓你容易記住,叫著還順嘴兒。」

「正興德」的深入人心,都被寫進了相聲大師的段子裡,可見它響亮的名號!它也幾乎是天津延續至今年代最久遠的老字號。從清乾隆年間至今幾百年,天津有名的茶葉鋪一直是「正興德」沒有之一。

4

沒聽過「八大家」?但您肯定知道「正興德」!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說到正興德,不能不提到天津的「八大家」。從鹹豐初年開始,韓、高、石、劉、穆,黃、楊、張八大家族成為天津公認的「八大家」,在各大家族姓氏之前,人們習慣地冠以堂名字號或居住地點,即:「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

「正興德」就是「八大家」中最有名的穆家創立的,在穆家的所有產業中,迄今為止惟一沒有衰落的也只剩正興德茶莊一個字號。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正興德」茶莊原名正興茶鋪,鹹豐七年(1857年)茶鋪重修擴建,並更名為「正興德」茶莊。最初,正興德只在天津就地購買兩湖所產的素茶和安徽六安大葉,然後在門市出售。

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和資金的不斷積累,他們改派人到河南周口寨購買六安茶和大香片,然後運回天津出售。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茶葉銷量的逐年提高,正興德制定了「大量生產、新法製造、直接採購、直接推銷」的辦法,不僅先後在北京、保定、滄縣、泊鎮設立了分店,還進一步在周口寨開設了薰制廠,自行薰制花茶出售。其後,又在福州設廠,並逐步發展到杭州、黃山、六安等著名茶葉產地,就地收購,就地加工,然後運到天津及所屬分店、代銷點出售。

為了防止假冒,正興德還為自己的產品制定了「綠竹」商標,圖案上除綠竹外,還繪製有行雲和流水,以象徵不屈不撓並祝願所產茶葉萬古常青。

圖片來自:@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正興德憑藉過硬的茶葉品質生存了下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1926年,正興德擠進天津最繁華的地段,在當時的法租界梨棧大街開設了第一支店,為四樓四底。1935年,又在天津市東北角開設了第二支店,為四層高樓,門面和櫃店均用大理石裝璜,櫃麵包以銅皮,內部為現代化設施。正興德在天津的三個茶莊都批零兼營,每日營業額達五千銀元,年銷茶葉300餘萬斤,全年盈利20餘萬元。

▼圖為正興德長方形茶葉盒。金色主調,淡藍色幾何圖案

圖片來自:@中國茶友會

到了30年代末,正興德已積累資本百餘萬銀元,產品遠及華北、東北、西北一帶。設立有函售部,函售業務遠及新疆和哈爾濱,營業額達數萬元。設立有代銷點,代銷店最多時有800多家,一直伸延到東北、西北腹地的中小城市,正興德因而成為馳名三北的大茶莊。

@張若愚

如今的正興德仍然沿襲著老牌茶葉店的風格,和平路、大商場、繁華街邊,隨處可見老字號的身影。

@MontyMontgomerry

家裡的茶快喝完了就到店裡買上二兩,沒有過度包裝,提上一包回去,心裡美滋滋的滿是茶葉的香味...

5

年年喝新茶,今年換個「口兒」

話說,

今年的新茶你喝了嗎?

今年可能是喝新茶相當特別的一年

因為啥

不說你們也能想到

疫情之下的2020年

南方多地茶葉茶葉滯銷

其中就包括湖北恩施

來看看茶農們的呼聲

「銷售渠道幾乎全斷了」

「冷庫裡原本為春節市場儲備的四千多斤保鮮茶,一斤也沒賣出去」

據央視新聞報導,3月上旬,天津對口支援湖北恩施醫療隊下鄉時發現當地茶葉滯銷,於是聯繫了天津扶貧超市代賣。如今,恩施茶葉已成功售出5000斤!

圖片來自@奏耐天津

有市民一買就是10袋,

「要為國家出力時,我以自己的方式盡份力」。

連從不喝茶的人也來支持了!

來看看熱心腸的天津人們

據悉,還有約5000斤茶葉將陸續發往天津

這裡可以買到

品茶 援鄂

2020的春茶格外香甜

或許

今年的天津茶人們

要掀起一波「恩施茶」熱啦

文:明明就

消息源自:@奏耐天津、@今晚報、@天津市五大道歷史博物館

@中國茶友會、@津沽一頁書、@天津北方演藝集團

圖:圖片來自網絡,出處已標註文中

本文由看天津編撰出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天津人的閒趣,都泡在一壺茉莉花茶裡
    無論是朋友小聚還是出門郊遊,天津人的手中都少不了茉莉花茶。如果你是外地人,第一次去天津朋友家裡做客,肯定會在心裡抱怨,茶太苦,太濃,但這才是天津人心中的「老味」。天津其實並不生產茶葉,但天津人極愛茉莉花茶。天津人與茉莉花茶的「淵源」要從慈禧太后說起。
  • 寧波奉化大媽街邊賣烤梨小吃,老式茶缸烤制,一天賣出100份!
    寧波奉化大媽街邊賣烤梨小吃,老式茶缸烤制,一天賣出100份!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尤其是在飲食這一方面。其實小編小的時候經常吃一些街邊的小吃,都是上了年紀的大爺們騎著三輪車,然後車裡面有各種各樣的美食。
  • 爺爺的「大茶缸」
    我喜歡叫它「大茶缸」,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一直用它來沏茶,不管家裡有多少人來,大家的茶水都是從這個茶缸裡分倒出去的。這個「大茶缸」,是1972年爺爺參與焊裝全國第一臺全液壓32噸汽車起重機並試驗成功後,得到的一份紀念品。
  • 天津人必吃的美味!獨具津味的「撈麵」
    在一天老天津衛食素有吃撈麵的傳統可見撈麵的在天津人心中的地位!
  • 煎餅餜子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天津人三天不吃就難受
    有人說天津人要是三天吃不到煎餅餜子就急了,可見,煎餅餜子對天津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煎餅果子吃起來鹹香酥脆,是可口快捷的早點。製作煎餅餜子的原料有:綠豆,小米,餜子,香菜,蔥,鹽,五香粉,腐乳汁,芝麻,面醬,辣椒麵,雞蛋,花生油等,先將綠豆和小米磨成粉,再將小米粉和綠豆粉混合在一起,比例為1:1,加入適量水調製糊狀,根據口味輕重加入適量鹽,在放少許五香粉攪拌均勻。
  • 天津人真的太太太太太好吃了
    但是不論材料如何,搭配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鹹」和「鮮」兩個字,喜面餐桌上通常會出現兩種滷子。每個天津人心裡都有自己的一盤八珍豆腐。老爆三是天津極為流行的一道菜,下飯下酒都非常適宜。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色澤紅亮,口味鹹鮮,蒜香味濃。
  • 天津人的命,都是麻醬給的!
    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風味識別碼。它們也許細小不起眼,卻濃縮了一方水土的精華。酸筍意味著廣西,醋代表著山西,大蔥是山東美食的必備品,而麻醬,就是最有天津味兒的精華,是天津人的命根兒。大清早在早點鋪點上一碗老豆腐或鍋巴菜,盛上一大碗,最後要是不來兩勺麻醬那可就不好吃了,麻醬可以中和老豆腐和鍋巴菜的滷子,使口味不會過鹹,加了麻醬以後口感更加綿滑。
  • 天津人吃撈麵,到底有多麻煩?天津人:再麻煩也想吃!
    有的天津人家裡來客人了,做一桌用撈麵做成的宴席,對於老天津人來說,這是高規格的接待標準。最早的時候天津人吃撈麵是為了填飽肚子,後來加上了滷子,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老冕堂而皇之地上了大席面兒,就算吃撈麵,這席面兒也一點兒都不含糊。四涼八熱擺滿一桌子。撈麵兒的菜碼,滷子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天津人喜歡吃海鮮,撈麵裡面的海鮮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隨著季節不同而不同!
  • 茶缸串串需要什麼工具
    茶缸串串作為一種買點十足的小吃,是特別吸引眼球的,就像他名字說的一樣,他煮製的容器不像一般串串一樣用一個大鍋,而是用的茶缸煮製的,由於茶缸的特殊性,體積小、鐵皮薄等特點,火候的掌握成了關鍵。一定要注意的是,要比煮其他串串火候要小,具體掌握在什麼程度,要經過專業老師的培訓才能掌握,或者經過自己長時間經驗的積累也可以,茶缸串串用料簡單,土豆片、蘑菇、西藍花、香腸、豆皮、青菜、海帶、金針菇、魚丸、蝦丸、魚豆腐、各種火鍋材料都可。
  • 魚場裡的魚苗一天餵八遍也沒事,我們的一天餵三遍就拜拜了?
    他現在的魚缸大約是70釐米長,100斤水左右,裡面飼養有大約100條,一釐米左右的財神和紅卡雜交的七彩魚苗,因為一開始魚苗太小,老鄒大叔總擔心有些魚苗會搶不上食,所以就會往魚缸裡大量的投餵活魚蟲,一天三遍的喂,幾乎投餵一次,魚苗可以吃上兩三個小時,有時候魚缸裡總會有剩餘的魚蟲。
  • 天津人的命,全是撈麵給的!
    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津人在撈麵裡加上了滷子。(圖片來源:@天津玩藝兒)撈麵席裡的菜碼滷子跟炒菜根據時令都會有所變化。天津人愛吃海貨,海鮮在滷子裡也是重頭戲,根據當季最肥美的海鮮會有所改變。不過滷子和菜碼那是必須要有的。天津人吃麵愛就蒜,不管吃什麼滷都能提味不少。如果麵條太多剩到第二天也不用擔心,麵條帶著滷子菜碼一起下鍋炒一炒,跟昨天吃一樣香!
  • 永遠在吃餃子的天津人
    媽媽給你了包餃子」 送行餃子接風面,咱天津人可是貫徹到底的! 催生餃子生日面 天津人生日前一天要吃餃子 這叫「催生」
  • 咱天津人請客吃飯一般都去哪?
    小折帶您吃遍天津衛的大街小巷。關注小折,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咱天津人,就一個字實在!(明明是兩個字)咱天津人說起吃,就兩個字講究!天津人請客最愛去這幾家店,你都吃過嗎?1.宴賓樓(和平店)在和平區遼寧路,同學和我說這家店對於好吃的衛嘴子和回族少數民族人來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正經八百的國字號老店。
  • 節氣 | 天津人今天不吃這種面就虧大了!
    夏天,天津衛家家戶戶都愛撈麵,省時、省事。天太熱。天津人吃「撈麵」要打滷,配菜碼,炒菜俗稱「四大碟拌麵菜」,如:炒麵筋絲、炒肉絲香乾、炒雞蛋、炒蝦仁。雞蛋吸收了滷子「口重」的濃鬱味道香乾做成後俱鮮香可口蝦仁或是魚片充分爭奪了天津人愛吃海貨的胃糖醋麵筋甜甜脆脆,為軟糯的麵條增加一份勁脆感天津民間就有了「鐵打的撈麵流水的滷」的說法但是不論材料如何搭配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鹹」和「鮮」兩個字喜面餐桌上通常會出現兩種滷子「
  • 每個天津人,都吃過這碗飯……
    有時也會用前一天剩下來的米飯熬製,所以又被稱為「破稀飯」。 無論哪一種,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都足以讓人回味很久。 汆羊肉丸子時,要在肉餡裡加蔥、姜、鹽、白胡椒和醬油(現在都用老抽)調味,一邊調一邊加水,讓羊肉餡被充分地打散,這樣汆出來的丸子才能滑爽彈牙有嚼勁。
  • 天津的春天,就藏在菜市場裡!
    如今,在菜市場裡,可是擺滿了春天的顏色! 好久不見,天津的菜市場,我想念你!簡單的寒暄過後,直接稱重、付錢,都是這麼短兵相接。 春天的菜市場,就像花園裡的花一樣,百花齊放。各種新鮮的應季菜、水果一應俱全,還有香椿、薺菜、馬齒莧這些野菜也都見得到。 如果說在公園中能夠欣賞到美景,那麼樓下的菜市場裡,也藏著一個新鮮的春天!
  • 安逸樂呵的天津人,別名「哏都」真不是白叫的,全國最樂呵
    從早逗到晚,從頭笑到尾,就是天津人的日常。這座曾經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全國自殺率最低」的城市,別名「哏都」真不是白叫的。或許全國各地都給別人留下了刻板印象,最終我們發現內蒙人不一定會騎馬、廣東人不一定什麼都吃、福建人不一定說不好普通話、山東人也不一定只吃饅頭——但天津人是真的會說相聲。他們生活裡抖的包袱,都是糖三角做的,甭管嘛事都能聊出快樂,都有讓人噗嗤一笑的喜感。
  • 硬核執念 天津人600年海鮮情結
    當地作家郭萬梅介紹到,很多人都對葛沽老碼頭的海鮮市場記憶很深,據說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而說到吃,對於這鮮味的追求,當地最直接的「傳統」就是涮大海鍋了。作家程詠介紹,過去從春天海貨上市到八月節都是涮海鍋的黃金時段。「在葛沽的東大橋和菜市場、老碼頭一帶這樣的海鍋很多。」
  • 最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吃的是豆面,老天津人:放生菜的都是胡鬧
    最正宗的天津煎餅果子,吃的是豆面,老天津人:放生菜的都是胡鬧說起天津的特色美食,相信大家第一個都會想到煎餅果子吧,因為煎餅果子不僅流行於天津地區,如今已經是遍布全國各地了,不論在哪裡都能吃到,而且這煎餅果子也深受人們的喜歡,吃起來酥香脆真美味
  • 天津人真的太太太太太好吃了!
    天津老話說的好:「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要說天津建在了一個好地方,一面靠著海,一面守著河。所以皮皮蝦更是天津人最中意的海貨之一。「天下美食數不盡,不及津門老爆三」。老爆三是天津極為流行的一道菜,下飯下酒都非常適宜。主料包括肝、肉片和腰子。色澤紅亮,口味鹹鮮,蒜香味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