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竇團山
天下奇山――竇團山是劍門蜀道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江油市北25公裡處,距綿陽66公裡,距成都170餘公裡,是國內著名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其交通快捷方便,環境宜人。竇團山以奇特的山峰、驚險的索道、古老的廟宇及各種特色旅遊項目,吸引著中外遊客,詩仙李白少年遊此,曾留下了「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的千古絕句。 六絕:竇團山有「六絕」稱奇——奇峰、鐵索飛渡、飛天藏、白皮松、雲巖寺和天造滑翔。一絕奇峰: 一片平原之中,刀削般的巨石構成了三座奇峰,巍然挺拔,直入雲端。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分別為東嶽殿、竇真殿、魯班殿。三座山峰中只有東嶽峰有險路可通山頂,其餘兩峰都是懸崖峭壁。山峰之間由下兩根鐵鏈組成的鐵索懸橋相連。二覺鐵索飛渡:連接主峰的鐵索懸橋初建於唐代,先後換修6次。山上還有身懷絕技的飛人,在鐵鏈上表演,行走如風,被譽為「華夏一絕」。
三絕雲巖寺:始建於唐,明末焚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雲巖寺在唐乾符年間(公元874年)就有東西二院,歷經唐、宋、元、明、清毀茸交替,及佛道相爭,形成「東禪林,西道觀」的格局。像雲巖寺這樣建於山脊,背負三座主峰,坐北朝南而又是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寺院建築群,在全國是罕見的。寺前山門外有李白贊圌山石碑一通,碑文「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手書鐫刻而成。四絕飛天藏:雲巖寺內藏有道教文物「飛天藏」,又名「星辰車」,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道教飛天藏。它的奇特在於整個藏身不沾一顆鐵釘,全由珍貴楠木穿鬥而成。藏身高9.82米,外殼直徑7米,由下而山分為四層,依次為平座、腰簷、天宮樓閣、寶頂,尤其腰簷與天宮樓閣排列有道教木雕人像,雕刻精巧,極具宋代藝術風格。
五絕白皮松:竇圌山的石峰上,寸草難尋,卻生長著奇異的白皮松。此樹光滑如樺樹,樹幹呈銀白色,有梅花斑點,是名貴的觀賞樹。白皮松生長在石縫間,無土、無水、無肥的自然條件下長成,是竇圌山的一道風景。六絕天造滑翔:竇圌山的奇峰峭壁,形成了天然的滑翔場。主要景點:通天道從竇圌山牌坊開始,是一條通往山頂的步行石梯——通天道。通天道長513米,806級石梯,垂直高差63米,俊俏瀟灑,直指雲端。陡坡中間,有一單簷歇山式的天音亭,據說在這裡小事休憩,可聞天籟之音。過天音亭,抬眼望去,兩巨石矗立如門,那就是「天門」。這座位於山腰的前寨門,建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鄉紳歐某為躲避清軍和李永和、藍朝鼎義軍之間的戰爭而建。整個寨門由條石砌成,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氣勢雄壯。現存寨門高2.45 米,寬2米,門額橫書"福地仙關",兩邊對聯日:「地籍雲巖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煙。」
穿過寨門,沿著蜿蜒曲折的「九倒拐」條石小路漫步而上,懸崖邊,插滿了彎香。據說,竇圌山歷史悠久,佛道文化撲朔迷離,自南宋開始,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傳統廟會,沒到農曆三月三那天,有許多人在崖邊插香,並把香撐得像弓一樣,密密麻麻連綴成線或片,謂之可免除腰痛之苦。再往上,路右邊的絕壁上刻有「雲巖剖石」四個遒勁古樸的大字,因此處常年雲霧繚繞,故稱雲巖;剖石是清代竇圌山雲巖寺第四代主持的法名,因開山修路,建廟有功,其徒孫為紀念他曾塑法像於此。現存「雲巖」二字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陝西人段瑩書寫;而「剖石」二字則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趙晉書寫。轉身向山下望去,悠悠的山谷和涪江衝積而成的江彰平原田野平疇,廣袤肥沃,風光如畫。
百味皇林:轉過「雲巖剖石」,便來到了一處寬闊的平臺,這裡是「百味皇林」。百味皇林向南的松林中,有「中國歷代皇帝廊」,塑有223尊帝王塑像,從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對每位帝王的生卒政績,興衰成敗,悉付簡介,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輝煌歷史的形象再現,也是中國當代石刻藝術的可貴探索。信步閬中,數千年的歷史風雲撲面而來。這 項工程竣工於1994年12月,為紀念竇圌山的開山鼻祖竇真人,特建回仙亭、白雲松風亭,遊人可坐於亭中休息,讓自己在深山幽林中聽松濤品歷史,拜訪歷代皇帝。經大規模的改造整修,「百味皇林」煥然一新,背景牆上加刻歷代的重要人物及事。
李白問道:百味皇林北面,有兩組塑像,一組是李白訪道。詩仙李白年少時讀書匡山,並往來旁郡,近遊龍州、劍州、梓州,遠遊益州、峨眉、渝州等地,尋仙訪道學劍。他曾先後從趙蕤(ruí,趙蕤和李白當時是唐代的「蜀中二傑」)習帝王學和縱橫之學,向東巖子討教神仙術和劍術,留有《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及「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的詩句。李白一生好道即始於此時,一則因為唐代以道教為國教,蜀中道風猶盛;二則由於李白性愛山水佳勝之地,故常借訪道求仙之名而行問道名山之實,「詩仙」乃「遊仙」也。另一組是景知果馴獸塑像。景知果,俗名、籍貫不詳,生長於五代以前。據唐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錄異記》記載:「知果居圌山,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集其肩臂上嗚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叱而遣之,蜿蜒而去。虎三頭於庭中,月夜交搏踏騰既甚,知果怒持白梃擊之,遂散去。其狎異類也如此,一旦失所之。」
白皮松風亭:兩組塑像之北,有一座白皮松風亭。白皮松,或稱「白松」,也稱得上竇圌山一絕,主要生長在山腰石縫間,無土、無水、無肥,自然造化,花紋美麗,可供建築、文具、家具、醫藥之用,是名貴的觀賞樹。據說,這棵白皮松植於南宋,歷經700多年仍然生氣勃勃,龍鍾挺拔,可稱竇圌山「活化石」,古人亦尊稱木土之神。古人們在朝山進香時,將紅布繩拴在此樹上,意為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壽。雲巖寺:白皮松風亭往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巖寺。雲巖寺前東側懸崖上,有座為紀念竇圌山的開山鼻祖竇子明在此修煉飛升成仙的飛仙亭,該亭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現亭為 1985年重建,重簷歇山仿清式建築。竇子明本是唐代彰明縣主簿,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左右,竇子明棄官隱居於圌山之上,終日頤神養性,苦行悟道,日日煉丹,逾三年,終成正果,於「剖石」頂得道飛天,從此圌山便有了竇姓。
飛仙亭下方,就是「 雲巖」和「剖石」四字摩巖石刻處。據說李白也曾十分仰慕竇子明的行跡,曾寫詩讚美說「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雲巖寺山門西側約30米遠處,有座塔兒墳,又名骨灰塔,相傳是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為安置雲巖寺開山第一代和尚瞭然的舍利子所建,塔呈六邊形磚塔,寶蓋頂,四層,高3.6米,直徑1.8米。雲巖寺,古號雲巖觀,始建於唐乾符(公元874—879)年間,它位於竇圌山中部山脊之上,坐北朝南,背依三座頂峰,面對江油古城,東傍懸崖絕壁,西臨群峰密林,臨崖負山,視野開闊,氣勢宏偉。它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的毀葺交替,佛道相爭,其建築基本上是佛教禪宗的廟宇布局,但是佛道二教又在文化與建築上融為一體,東為禪院,西為道觀,此種格局在四川省內並不多見。
雲巖寺主要建築均沿中軸線作縱深布置,自外而內,依次為山門、文武殿、護法殿、大雄殿、宸經樓及東西配殿、客廳、禪堂等,形成了殿宇重疊、院落互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的風格。由宸經樓附近側門處,經南嶽殿上峰頂,有東嶽殿、竇真殿、魯班殿等建築共同組成蔚為大觀的雲巖寺古建築群。象雲巖寺這樣建於山脊上,又是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寺建築群,在全國也是罕見的。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天藏:竇圌山的「五絕」之一飛天藏就位於大雄殿前西側,殿分二間,上下兩層簷下施玉作鬥拱,上簷下有清光緒年匾一道,上書「萬善俱成」四字,下簷有匾一道,上書「飛天藏」。飛天藏又名星辰車,南宋淳熙八年(1180年)建,元代至正時重修,「明季兵火,惟此獨存」。車高9.82米,直徑7米,上下共四層,上雕塑有天宮樓閣,腰簷上裝飾有鬥拱,每層雕有執笏人物,形神自如,體態瀟灑,衣紋流暢,木柱及額枋上均施瀝粉彩繪,更顯精美巧妙,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屬道教文物,是我國唯一現存的宋代道教木製轉輪經藏。傳說推動星辰車,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可惜因為殿宇正在翻修,未見到這件寶貝。
絕頂飛渡:竇圌山山頂有三座石峰拔地而起,好似鼎足朝天,高約70餘米,相距約30米,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三座石峰之間只有鐵索橋相連,構造極為簡單,僅用兩根鐵鏈固定於峰頂的鐵樁上,一根粗而扁平,用以踩足,寬不足20公分;另一根較細,可做扶手。鐵索橋懸於百丈深谷之上,山風勁吹,左右搖晃,譁譁作響,更添驚險。即使能在鋼絲上作種種特技表演的雜技演員到此也要望而生畏,故橋頭有題詞:「飛仙可渡」。
臥佛:竇圌仙山鍾造化之神秀,集天地之靈氣,孕育古木森森,異藤奇樹,目不暇接。猶以一株長於雲巖寺山門前,已有千餘年樹齡的黃蓮古樹最為奇絕,形似涅磐的佛祖,被歷代高僧奉為鎮山之樹,不為外屆所知。也許,因為受了千年香火的薰陶,黃蓮也有了佛性。2001年8月,在一個雷雨之夜,奇樹感受大自然的召喚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古樹形如睡佛,經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臥佛渾然天成,真是樹之神,民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