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10大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誰是第1?

2021-01-09 網易

2021-01-01 08:58:36 來源: 花大語

舉報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館內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其中以下10件藏品均為世間珍品,無價之寶。

  No.10 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的紙本繪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2011年6月,前後兩段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No.9 五彩龍鳳大盤


  明神宗萬曆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龍鳳為例,龍鳳都只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只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致柔弱稚拙,似乎只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儘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複多彩、色調喧譁,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豔的特色。

  No.8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快雪時晴帖》全文共4行,28字。它是作為一封信札寫就的,其內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快雪時晴帖》被譽為「二十八驪珠」,被古人稱為「天下法書第一」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被乾隆合稱為「三希」,且此帖列於首位。

  No.7 早春圖


  《早春圖》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此畫創作於神宗熙寧五年,為郭熙晚年之作,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早春圖》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渲染出畫面寧謐而生機勃勃的氛圍。《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

  No.6 嬰兒枕


  瓷枕造形採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曲交迭,狀極悠閒。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著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榻周開光,印有龍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製詩。

  No.5 宋汝窯蓮花式溫碗


  北宋汝窯蓮花式溫碗,北宋汝窯燒制瓷器,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宋代汝窯,為中國磁器頂尖的名窯。臺北故宮瓷器精品館的蓮花式溫碗,它狀似半開的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釉面紋路細碎,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的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No.4 寶石紅僧帽壺


  僧帽壺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稜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製詩。

  No.3 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No.2 東坡肉形石


  東坡肉形石出自內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時供入內府。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塊玉東坡肉。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真正人間極品,價值連城。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No.1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毛公鼎並稱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第一價值連城!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於至正十年完成。這卷名畫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第一價值連城!4.趙幹《江行初雪圖》,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極為傳神。
  • 《富春山居圖》1日合璧 臺北故宮:福氣中的福氣
    《富春山居圖》1日合璧 臺北故宮:福氣中的福氣 2011年06月01日 17: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富春山居圖》今天上午臺北故宮合璧展出
    人民網臺北6月1日電(記者吳亞明、陳曉星)「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開幕式,將於今天上午10時在臺北故宮晶華三樓宴會廳舉行。分隔360年之後,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終於重相逢。為呈現黃公望的繪畫師承,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此次特展規劃了6個單元,將分兩期展出。
  • 臺北故宮:《富春山居圖》仿品臺北熱賣脫銷
    專家開講  聽眾踴躍     3月23日,臺北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舉辦了一場「聽富春山居圖的傳奇故事」講座,邀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退休教授、現任臺灣華梵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傅申和臺北故宮原書畫處處長王耀庭,講述《富春山居圖》這幅傳奇名畫的源流及對後世的影響。
  • 臺北藝術家在故宮重構《富春山居圖》
    記得在2011年的時候,大概3月29日,臺北故宮的周功鑫院長打電話給我,她說她希望我來做《富春山居圖》。然後她說沒有時間,六月要交。這麼短時間,其實應該沒有人做得出來。後來院長說,你就盡力吧。 這個就是我們當初做的《富春山居圖》,這個作品在臺北展覽三個月,有將近90萬人去看。其實臺北也才200萬人而已。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浙江在線3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劉慧)每件鎮館之寶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故事,一段鮮活的歷史。第八期,我們將講述這張名畫的前世今生。一頁杭州,一頁臺北。幾百年前,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江畔,繪就了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至今《富春山居圖》已歷經660多個春秋,承載著太多悲歡離合。
  • 一半臺北一半杭州 《富春山居圖》六百年前世今生
    黃公望一生畫了許多畫,流傳至今的有《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富春大嶺圖》《九峰雪霽圖》《江山勝覽圖》《秋山幽居圖》《兩巖仙觀圖》等,代表元代山水畫變革時期的新面貌。其中《富春山居圖》尤為人們稱道,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被譽為「聖而神」之作。《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應好友無用師之請而作。描繪了初秋時分富春江兩岸翠微杳靄的優美景色。
  •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緣
    東方網東方財經6月3日訊:2011年6月1日,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兩岸60餘年的《富春山居圖》得以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見證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和追求。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並見證他有一個完整的結局。
  • 臺北故宮你只知道有《富春山居圖》和翡翠玉白菜?那你就Out了!
    臺北故宮你只知道有《富春山居圖》和翡翠玉白菜?你Out了!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士林區,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展館會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還有不定期的特展展出。文物來源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
  • 《富春山居圖》今臺北故宮合璧 六大單元分兩期展出
    人民網6月1日電 分離三百六十一年的《富春山居圖》,今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這幅元代名家黃公望的經典畫作,清初被火焚成前段《剩山圖》及後段《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後,就再也不曾以完整面目展示於世。近來在兩岸人士多方努力下,《富春山居圖》完整版終於在臺北故宮「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合璧,寫下歷史性一刻。  據臺灣《中國時報》消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故宮典藏品中極重要的名跡,也是中國文人畫代表作。
  • 富春山居圖——名畫名家
    他少年時便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中年受上司貪汙案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年過五旬便隱居富春江畔,以董源、巨然為師,專心學習山水畫。等到以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為好友無用禪師所繪,歷時共3年才完成,完成此畫時他已經79歲了,千年以來,此畫被人評為古今天下第一,是山水畫中的《蘭亭序》,讚譽不可謂不高。
  • 臺北「故宮」授權展出《富春山居圖》復原品
    第二屆九城藝術聯展武漢站昨盛大開幕一曲《滄海一聲笑》,古琴悠揚;一卷《富春山居圖》,妙筆勾勒。
  • 真假難辨的《富春山居圖》
    其本姓陸,出繼溫州平陽黃氏為義子,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曾為中臺察院掾吏,後入全真教,得趙孟指授,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並被列為四家之首。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水閣清幽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
  • 《富春山居圖》在 浙博「畫印重逢」
    《富春山居圖》在 浙博「畫印重逢」據新華社電 一枚珍貴的田黃石印章,見證了國寶級名畫《富春山居圖》的一段傳奇經歷。近日,一場簡短的捐贈儀式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舉行,曾經加蓋在《富春山居圖》(剩山圖)上的這枚「銘心絕品」田黃印能與原畫重逢了。《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作品,描繪的是浙江富春江上的景色,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巔峰之作。在清朝初年,它遭遇火劫,燒成兩段,也就是現在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和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無用師卷》。
  • 《富春山居圖》顛沛流離的一生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最終的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富春山居圖》完成後,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它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在繪畫未完成之時,無用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便早早讓黃公望在上邊題款。但是這副名畫仍未擺脫一生多舛的命運。
  • 《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合璧展出
    《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合璧展出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 10084157《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合璧展出4044浙江新聞
  • 湘繡《富春山居圖》"合璧" 欲贈故宮博物院
    這不是水墨山水畫,而是湘繡大師以針代筆、以線代筆,還原、再創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在分別存放於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即將在臺合展之際,5月18日,《富春山居圖》湘繡合璧長卷,在長沙沙坪湘繡博物館舉行了封針儀式,使這幅傳世名畫以湘繡的形式提前「合璧「。 該館負責人表示,希望將此作品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現身文博會現場
    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圖》,一直是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為了能讓更多的重慶市民看到這幅美麗的畫作,首次參加重慶文博會的臺灣展團,專門帶來了黃金畫版本的《富春山居圖》。除此之外,在臺灣展臺裡,還有包括青瓷花瓶、青銅雕塑、黃金畫、書法等藝術文創產品。在此次文博會上,很多臺灣展商表示,想通過參展文博會,了解重慶的文創市場,找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 《富春山居圖》開機 劉長樂:打響文化大發展頭炮
    就在傳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今年六月在臺灣故宮博物院順利合璧聯展不久,電影《富春山居圖》也宣布正式開機,影片以合璧展出這一新聞事件為故事背景,虛構了一段形似007電影的奪寶故事。影片講述輾轉流失的中國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即將展出,卻遭國際黑市開出天價,英倫大盜和日本黑幫聞風而動,江湖各路人馬各展其能,在生死邊緣進行對決。
  •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 《富春山居圖》十年圓合夢
    浙江日報3月17日杭州訊 一半在浙江,一半在臺北,「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希望分藏海峽兩岸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浙江籍的全國政協委員也提出了讓分居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圓合的提案。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