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合大學曾在中國教育史上西南聯合大學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的存在為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西南聯合大學是哪三所大學?為什麼外界說它曾是超越清華北大的存在。
據悉當初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併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後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文、理、工、法商、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學制除師範學院外,本科均為四年,師範學院因有一年教育實習,學制為五年;師範專修科為三年;工學院的電訊專修科一年半結業,有短訓班性質,後改為兩年制。先修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習一年,主要是複習高中功課,成績優秀者免試升入本科。
學校實行學分制,規定學生在校必須學習4年(師範學院為5年),因此又稱學年制兼學分制。學生在4年中修滿132學分(師範學院為156學分,法商學院法律學系和工學院各系另有規定),黨義、體育、軍事訓練及格,繳清規定之一切費用,經審查合格,方得畢業,並授予學士學位(畢業論文2學分,作為必修科目選習)。
為了適應戰時需要,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多個院系開設了航空、無線電、通訊、軍事工程等與軍事有關的許多課程,並編譯軍事教材、參考書等,以供教學、訓練部隊,以及普及軍事知識之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也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哲學為例,這一時期的哲學研究成果如賀麟《近代唯心論簡釋》、馮友蘭《貞元六書》、金嶽霖《論道》,及沈有鼎關於「意指分析」的兩篇論文。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成書於當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前身長沙臨時大學的所在地南嶽擲缽峰下,錢穆的《國史大綱》則完成於昆明宜良等。
聯大物理系是戰時中國首屈一指的物理研究基地,成果主要有:周培源有關相對論和湍流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速度脈動方程在湍流理論中的研究問題;饒毓泰、吳大猷、鄭華熾有關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的研究,他們及其指導的學生發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論文;吳大猷1940年出版的《多原子分子結構及其振動光譜》一書是該領域的重要著作;王竹溪發表了有關熱力學、統計力學方面的論文多篇,並指導林家翹、楊振寧等進行有關超點陣統計力學和數學研究等.
雖然當時學習環境十分嚴苛,但學生們卻沒有因此退縮,其中不少人都成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學著。曾有數據統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從1937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