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蘭州皋蘭山。 |
明肅王三易墓地
明代肅王家族在蘭州生活繁衍近240年。肅王墓坐落在榆中縣來紫堡鄉黃家莊村北側平頂峰的南麓,墓區共有十一座墓葬。由於古人迷信帝王墓地的風水關係到國運昌盛,因此肅王墓的選址幾經波折,鄭重再三。
肅王墓最初建在榆中縣新營古城以東的五臺山腳下,傳說肅莊王朱楧的母親張太妃前往五臺山上香時看中了此地,認為此地宛如龍蛇,三面有山峰合抱,兩廂有綠水環繞,是塊上好的墓地,於是叮囑兒子自己百年後就葬於此地,肅莊王照辦了。
後來肅莊王年過半百卻膝下無子,便懷疑母親張太妃的墓地風水不好影響了子孫後代,於是請了風水先生勘察墓地。風水先生說墓地前的山灣處有個叫「溫家岔」的地方犯了忌,因為「溫」與「瘟」同音。肅莊王一聽,便立即決定將母親的墓葬遷到了定遠鎮的龍泉寺。
幾年後,肅莊王依舊無子,他便再次將目光鎖定在墓地的風水上。勘察後在新墓址的地下發現了三條煤系,他便認為是真龍(帝王)和火龍(煤炭帶)相剋,導致自己無子,便決定將墓再遷至平頂峰下的質孤堡。當時,質孤堡已有人家居住,肅王便只好將該戶人家的孩子認為義子,然後花重金買下此地重新安葬了母親。當地人便笑稱此地為「買子堡」。因在此地方言中「買」與「來」發音接近,遂訛變為「來子堡」。之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來子堡」又被賦予紫氣東來的吉祥之意,成為「來紫堡」。
太白泉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苑川興隆山一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江河斷流、赤地千裡,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只好外出乞討,四處流浪。
有個叫三官的年輕人,因不忍拋下家中年近百歲的祖母,故而選擇留在家中聽天由命。祖母多次勸三官自逃活路,但孝順的三官執意不肯。有一天,祖母將她之前積攢下的一小皮囊水拿出來,對孫兒說:「孫兒,祖母也活不了幾天了,這點水是你之前端給我喝的,我都存在了這個皮囊中,你帶上這點水,快去逃條生路吧!」三官卻無論如何也不肯棄祖母於不顧。老太太見三官心意已決,就告訴三官說:「這點水總有喝完的一天,如果你真有孝心,就趕快外出去尋找水源吧。聽老輩人講,從前有一條金龍被王母娘娘封在了馬銜山的金龍池中,太白金星心地善良,十分同情金龍,便在每年六月六日這天來給金龍送吃送喝,如果你有誠心和緣分,就能見到太白金星。你去試試,或許能見到他,讓他指你一條生路,解救這一方生靈。只是,見到神仙的人就再也無法活命了。」言畢,就閉上了雙眼。悲痛欲絕的三官安葬了祖母后,決定外出尋找水源。
憑藉著僅剩的一小皮囊水,三官跋山涉水來到馬銜山山腳下。抬眼望去,馬銜山高聳入雲。上山路上,三官發現山上昔日鬱鬱蔥蔥的草木已被驕陽烤得一片焦黃,無精打採,毫無生氣。三官饑渴難忍,正準備飲盡皮囊中僅存的一點水,忽然聽到路邊有人呻吟,循聲望去,一塊大青石後,有個白眉白須的老人躺在地上,口唇龜裂,奄奄一息。三官心善,便將自己僅有的一點水餵進了老人口中,不料老人甦醒後,竟連一聲謝謝都未說便逕自向興隆峰走去。三官正覺著老人行跡有些古怪,忽然發現老人所過之處,草木頓時煥發生機。三官又驚又喜,不覺尾隨老人行至一山窪處,老人忽然消失,只在地上留下三個溼漉漉的腳印。三官非常納悶,忽然心底一亮,就用手在腳印處摳挖了起來,越挖越深,至三尺深時,一股清流噴湧而出,儼然成了三眼清泉。瞬間,又從泉中升起三朵白雲,很快膨脹擴散布滿天空,緊接著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漫山遍野的草木喜獲甘霖,恢復了生機。三官任憑雨水淋溼全身,興奮得想大喊一聲,卻發現自己已發不出聲音,四肢僵硬,漸漸化成了一座石峰。從此以後,興隆山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人紀念三官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了自己,就將那三眼明泉稱為「三官泉」,又因那泉是太白金星點化而成,又叫「太白泉」。
劉伯溫斬龍脈的傳說
皋蘭山雄踞黃河蘭州段的南岸,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皋蘭」是匈奴語的音譯,是「天」的意思。它西起龍尾山,東至老狼溝,延袤20餘裡,形若蟠龍,曲折蜿蜒,山頂海拔達2100餘米。中間的山頭是龍頭,兩邊部分像龍尾,而伏龍坪恰好處於皋蘭山龍尾的位置,因此也被稱作龍尾山。
傳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小憩時夢到某地有真龍天子出世,要奪朱家天下,朱元璋驚醒後擔憂不已,便招來謀臣劉伯溫商議此事,下令讓劉伯溫遍訪全國,尋找龍脈所在。劉伯溫受命後,夜觀天象,看到西北王氣旺盛,便一路尋至重鎮蘭州,發現蘭州南側的皋蘭山氣勢獨特,主峰像龍頭,大豁峴以下山勢蜿蜒盤旋,如同龍身。他大為吃驚,認為此地日後必有真龍天子出世,將會取代朱明王朝。於是,隨著一聲咒語寶劍凌空飛出,將大豁峴斬了一個口子,又在伏龍坪修建了四個墩臺,釘住龍的身體,使之不能騰飛。而凌空揮劍,就是將「巨龍」攔腰斬斷,「伏龍坪」的名字從此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因此伏龍坪有一處名叫「四墩子」。蘭州紅山根、紅泥溝的紅土,就是當年劉伯溫斬龍時的龍血染成的。
九天聖母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一牧羊人常在牛站西山溝中放羊。有一年,連續幾天牧羊人在山谷中聽到「我要出世」的聲音,由於不見人,他也沒有回聲。回家後牧羊人將此事告知村上年長者,回答說若再聽到此聲音,你就應聲。第二天,牧羊人照例去放羊,當在山谷中聽到「我要出世」的聲音時,他應聲「你出世吧」。瞬間,從山崖下的砬牌中飛出九隻潔白的鴿子。這九隻鴿子中,有八隻飛落在當時連城地區的八處城堡上,化作八尊菩薩,保佑城堡。其中領頭的鴿子(大鴿子)落在豐樂堡上,化作大菩薩,護佑著當地人民的生活。另外一隻鴿子化作送子菩薩,可在這八座城堡上自由往來駐紮。古時豐樂堡,經歷了臥牛、金牛等名稱,今叫牛站,即牛站起來了的意思。
牛站村為河西門戶、甘青要衝,流傳著九天聖母的傳說。每年三月初七這裡都舉辦紀念九天聖母的廟會活動,當地人俗稱「大菩薩會」。牛站民眾將九天聖母的紀念起源與清朝時的甘肅牛站籍大將何虎臣聯繫在一起,認為牛站九天聖母的信仰活動最初正是由何虎臣所倡立的。
九天聖母是道教信奉的著名女仙,在連城民間有著較大的影響,被認為是僅次於王母娘娘的眾女仙之首,傳說中的九天玄女主要職司是掌授兵法天書,扶助應命英雄。這一說法應該是起源於傳說中殷商民族的始祖玄鳥,民間傳說它後來化為一個人面鳥身的女神,人們稱其為「玄鳥」,正是她幫助黃帝戰勝了蚩尤,這就是九天玄女的來歷。
何虎臣(1841—1901年),字得彪,平番縣豐樂堡(今連城鎮牛站村)農民,乳名三官保。何虎臣在河湟地區屢建奇功,深得清政府賞識。傳說每次出徵時,何虎臣都要帶大菩薩陣子(肖像畫),在戰前都要將大菩薩陣子掛起,頂禮膜拜,恭敬有加,祈禱菩薩保佑,所以百戰百勝。後來,何虎臣進京面聖,他將此畫像正式展示給了慈禧太后,並表示自己是憑藉九天聖母保佑才能取得勝利,甚至杜撰出九天聖母有時會親自上陣殺敵的故事。何虎臣請求慈禧太后封賞九天聖母,並且要給一個證明的「把憑」(證據)。太后當即為九天聖母賞賜了「護國元君」金牌,並將自己的金手鐲當場摘下送給了何大人。何大人拒絕了,慈禧太后又把自己大婚時所穿的華麗禮服賜給了九天聖母,並賞賜了半副鑾駕。自此以後,九天聖母就被供奉在了牛站村,其服裝造型就是慈禧太后的鳳冠霞帔,並在大殿前供奉著半副鑾駕。後來,民眾在紀念活動中用頌詞描寫這位助戰有功的女神:「頭戴九龍鳳冠,身穿白袍九條龍,腰系一條金玉帶,下穿八福子綾羅裙。娘娘騎的是白龍馬,手拿急救萬民的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