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死後要進行火葬已經推行了幾十年,由於地區、民族差異等問題,土葬的情況仍然存在。
早在1956年,出於保護耕地、節約土地資源等目的,老一輩領導人帶頭倡議實行火葬。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先後頒布相關規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火葬。但由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火葬推行得並不順利,需要一個緩慢的適應過程。
本文的主角、大名鼎鼎的開國上將許世友就很排斥火葬。
1955年,解放軍開始實行軍銜制,並首次為戰火中走來的將領們授銜,除了人們熟悉的十大元帥十大將,還有55名上將、170多位中將,以及將近800個少將。1958到1965年之間,又有數百人被授予少將及以上軍銜,總計有1614名開國將帥。
這1600人裡,許世友將軍是唯一一個例外,去世後遺體進行了傳統的土葬,並與母親葬在一起。
許世友將軍出身貧苦,生於1905年的河南信陽地區一個農村。少年時期,他曾在少林寺習武,功夫了得。後來他參加了紅軍,因驍勇善戰,20多歲就當上了團長。他參加過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和長徵,爬雪山、過草地,多次負傷,功勳卓著。
抗戰時期,許世友曾任八路軍129師386旅的副旅長,在冀南地區的香城固戰鬥中,他與旅長陳賡打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後來又調任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膠東軍區司令員,與日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遊擊戰,戰功赫赫。
戎馬倥傯大半生,許世友將軍可謂經歷過九死一生,指揮過千軍萬馬。
他性情剛烈,粗中有細,不但擅長打硬仗,也精於計謀。而且他酒量極大,一次喝2斤白酒根本沒事。據說長徵到陝北時,有人跟許世友打賭,結果許世友一頓喝了四五斤白酒,還吃了幾斤羊肉。結果對方認輸,只好代他付帳。
所以有人用八個字概括許將軍,「劍吼西風,吸海垂虹」,倒也妥帖。
許世友還有個廣為人知的特點,他是個難得的大孝子,對母親無比孝敬。他十幾歲失去了父親,兄弟姐妹裡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其母子間的感情之深可想而知。錚錚鐵骨的許世友將軍「三跪慈母」的故事被人津津樂道。
比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時任華野山東兵團司令員的許世友派兒子從家鄉接來了老母。母子相見的時候,許世友當著很多部下的面,撲通一聲就跪倒在地,泣不成聲。他的部下也被感動得紛紛落淚。
在河南省新縣,有一條路被當地人稱為「孝母路」,說的就是許世友孝敬母親的故事。
1959年,許世友的母親去世時,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回老家送別母親。在父母的墓地旁邊,許世友為自己選好了日後的長眠之處。
前文說過,我黨高層在1956年就倡議遺體火化。最初有100多人在倡議書上簽字,不在北京的同志也紛紛寫信或者打電話,表示支持火化。但許世友拒絕在倡議書上簽字,他可不打算死後火化。他要穿著軍裝下葬,死後也陪著母親。
後來在一次會議上,許世友向毛主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毛主席未置可否,只是一笑了之。
1979年,許世友給長子許光寄了一封家書及50元錢,讓兒子給他買好棺材。光陰似箭,轉眼到了1985年。那時許世友患了肝癌,自知時日無多。他讓秘書給組織上寫信,提出了土葬的要求。許世友的理由很簡單,自己參軍很早,對母親沒有盡好孝道,所以死後一定要葬在母親墳邊,繼續盡孝。
這讓組織上犯了難,遲遲未作批覆。而許世友的病情日漸惡化,時常陷入昏迷。每次醒來的時候,他都要問一問,報告批覆了沒有。然而,直到1985年10月,許世友與世長辭的時候,也沒有等來批覆。
組織上當然沒有忘記許世友的請示,只是覺得不好辦。那時火化倡議都提出幾十年了,已經開始向全國推行,組織上奇怪,許世友怎麼還不覺悟,如此固執呢?火化這件事,本來就應該從上到下實行,幹部以身作則,才有說服力。
但許世友的請求也不好拒絕,因為他沒有在倡議書上簽字,火化是倡導,而不是強迫。最後,高層還是破例批准了許世友的請求,允許他的遺體土葬。
於是,許世友生前愛將廣州軍區司令員尤太忠專門派人到原始森林裡採伐楠木,製作一口棺材。1985年11月,許世友的遺體被運回家鄉,放在楠木棺中,葬在了母親墳邊。
許世友的葬禮屬於特事特辦,所以辦得很低調。中央高層也表示,土葬下不為例!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王震將軍參加了許世友的遺體告別儀式,他說,許世友的葬禮是「特殊的特殊」,再也不會有了。他還幽默地對身邊的老將軍們說,「我們這批老骨頭,再也甭想領到這種通行證嘍!」
參考資料:《上將許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