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2020-09-05 開著哈弗去旅行

在80後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上,曾有一篇名為馬踏飛燕的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介紹的正是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

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


這匹銅製駿馬,膘肥身健,體型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後蹄還踏在一隻飛鳥上,風馳電掣般地飛奔。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是,自從上世紀60年代出土以來,關於銅奔馬的名字就一直爭議不斷,特別是「馬踏飛燕」這個叫法更是引發專家們的爭論,認為馬蹄下踩踏的根本不是一隻燕子,原因就是尾巴沒有分叉。

當然,除了馬踏飛燕這個人盡皆知的名字,這一中國旅遊標誌的名字還有很多,比如馬超龍雀、銅奔馬、天馬、飛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各種名字,令人眼花繚亂。

自始至終,這件文物中的銅馬和蹄下的飛鳥就爭議不斷,有人考證馬亦非馬,而是天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汗血寶馬,飛燕也並不是家燕,而是傳說中的龍雀。

可能正是源於這一認知,在當年的官方文件中,最終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說起馬超龍雀的定名過程,還有一段故事。

最早提出這一名字的文化學者牛卡龍菲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他的靈感來源於西漢張衡《東京賦》,裡面曾提到「天馬伴漢,龍雀蟠蜿」,就給它取名「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馬超龍雀」。

就這樣,在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後,為了結束銅奔馬雜亂不一的名字,馬超龍雀成為官方的規範命名,曾經出現在語文課本的「馬踏飛燕」逐漸成為歷史。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可以確認的是,馬蹄踏的絕對不是燕子,不過,民間還是更喜歡這個家喻戶曉的叫法。

隨著專家研究的深入,馬超龍雀這個名字也逐漸遭到了質疑。那麼,武威出土的中國旅遊標誌到底該叫什麼?雖然至今仍未形成共識,但越來越多的專家更傾向於用中性的「銅奔馬」來取代「馬超龍雀 」。

因為出土了馬踏飛燕,雷臺漢墓也成為武威最為知名的一處景點。特別是墓中的一口漢代古井,因其「見錢眼開」,扔進井裡的錢會神奇地放大,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一睹真容。

被王之渙寫入詩作而千古留名的涼州(武威),相比甘肅其他地市雖然略顯缺乏吸引力,但自駕穿越青甘大環線卻也是不容錯過的一站。

相關焦點

  • 登上過小學課本的馬踏飛燕,原來是中國旅遊標誌,如今卻早已改名
    在80後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上,曾有一篇名為馬踏飛燕的課文。在這篇課文中,介紹的正是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 這件舉世罕見的銅奔馬因被一代文豪郭沫若命名為馬踏飛燕而變得家喻戶曉,在上世紀80年代還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至今在全國各大A級景區,懸掛的級別銘牌上,就鐫刻著這一銅奔馬。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要改名「銅奔馬」?想想想想……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馬踏飛燕」要改名嗎?  「馬踏飛燕」在學界多年統一稱呼「銅奔馬」,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認為民間怎麼叫都可以。  絕大多數去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都不會錯過這裡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 中國旅遊的標誌
    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去甘肅省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看見一匹奇特的銅奔馬。對這件器物非常感興趣,陪同他的工作人員就問我們,管它叫什麼。館長說叫馬踏飛燕。郭沫若說這名字好 很有文藝氣息。東漢有個文學家叫張衡,他在「東京賦」裡寫道: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龍雀盤旋著飛翔,天馬肆意馳騁。像極了馬踏飛燕的深意。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1969年在雷臺發現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在雷臺漢墓中發現的文物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馬踏飛燕又叫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在雷臺漢墓中發現的文物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馬踏飛燕、中國石窟鼻祖、西藏歸屬中國版圖歷史見證地……課本裡...
    原標題:馬踏飛燕、中國石窟鼻祖、西藏歸屬中國版圖歷史見證地…… 課本裡的「精彩武威」,其實就在你身邊!中國甘肅網5月16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過去,我們曾在課本裡學習武威,它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它是享有「隴右學宮之冠」美譽的全國第三大孔廟,它是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它還是中國石窟鼻祖(距今約1600年歷史)。但是這樣的武威,其實就在你的身邊,你都了解嗎?
  • 也說馬踏飛燕
    公園裡有一尊國家旅遊標誌「馬踏飛燕」銅像,表明我市是國家級旅遊城市。偌大的公園裡,造型逼真的馬踏飛燕銅像顯得嬌小玲瓏,猶如兒童玩具,託舉在半空中。銅像的右蹄踏在燕子背上,其餘三蹄騰空而起,給人以「拳頭上立人、胳膊上走馬」的感覺,其技藝巧奪天工,令人嘆服。說起馬踏飛燕,有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
  • 國寶-馬踏飛燕不拍正面是有原因的,看了要笑暈過去
    這匹腳踏「龍雀」的「銅奔馬」 可謂是大名鼎鼎 它是我國的旅遊標誌 也曾成功入駐小學《語文》課本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
  • 國寶--馬踏飛燕不拍正面是有原因的,看了要笑暈過去
    >也曾成功入駐小學《語文》課本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後來,「馬踏飛燕」成功入駐小學《語文》課本,從此,何為「銅奔馬」,連小學生都能說出個道道來。百度百科這麼介紹的: 馬超龍雀,別稱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 首師大考古研究:「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首師大考古新突破:「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薦讀】不叫馬踏飛燕,也不叫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的真名是…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中國旅遊圖形標誌 新華社 資料圖  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  4月28日在上海中心展覽館拍攝的展品——銅奔馬(馬踏飛燕)。
  • 官方發布最新消息: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寧強教授發現,這隻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而這匹奔跑的馬則是漢代河西地區出產的訓練有素的軍馬,這件「馬踏飛鷹」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因此,這件著名的「馬踏飛燕」漢代銅奔馬應該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時期的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因此,在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由此可見,此藏品極具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半個世紀以來,對馬蹄所踏的這隻鳥究竟是什麼鳥,人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學者們也是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跟著文物遊武威 || 央視為你講解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漢時期的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是20世紀60年代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古墓的國寶級文物。銅奔馬造型矯健精美,工藝十分考究,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然而,馬兒如此大氣的造型下,卻隱藏著許多可愛的小秘密,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 原來,你一直熟知的「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的真名
    在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或者美術教材中,你一定對它並不陌生。沒錯,這就是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馬踏飛燕》裡描述的這件精美的古物。只可惜,它的名字其實並不叫馬踏飛燕,而是叫——銅奔馬。除「銅奔馬」外,使用頻率較高的還有「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兩個名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而是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龍雀,是傳說中的生物,鳳凰的一種。它不像鳳凰絢爛,但它是鳳凰中最兇猛的。幼年時代像普通的水鳥,成年後展開鋪天蓋地的黑翼,日月星辰都被遮蔽,一旦起飛再不落下,是種及其兇猛又孤獨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