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濟南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地的茶園是什麼樣子?「南茶北引」究竟是怎麼回事?高緯度茶是指哪些地方產出的茶葉?禪茶之道、茶禮謝客,一盞香茗裡蘊含著怎樣的君子之交?「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本期經濟脈動讓我們一起到位於長清區萬德街道的泉城茶博園裡探營,提前感受這塊土地上豐收的喜悅。
從「南茶北引」到長清茶躋身濟南市十大農業特色產業
茶博園裡慶豐收
長清區萬德街道的泉城茶博園裡,濟南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準備工作正在進行著。
這些年,「一畝茶 十畝園」鼓起長清茶農老鄉的腰包;茶產業從無到有,位列濟南市十大農業特色產業;長清茶摘得全國百佳農產品、「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等殊榮。歲歲年年盼豐收,長清的土地上,茶農的豐收、產業的發展從夢想照進現實。無產業,不振興。長清茶正挺起當地鄉村振興的脊梁,帶著老鄉們奔小康。今年,長清茶人更是把豐收節盼到了茶園裡。
作為長清茶人的代表,泉城茶博園的主要負責人,秦旭昌這幾日像是長在了茶博園,陪同前來調研的市、區農業部門溝通提升豐收節現場方案。在他看來,泉城茶博園成為今年濟南市豐收節主場地,這說明長清茶已經成為泉城農業的名片,這是長清茶的榮耀,也是長清農業從業者的驕傲。
「濟南有茶園 何必下江南」。他是長清茶產業發展的親歷者。也是濟南市十大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見證者。
「一畝茶 十畝田」
1992年,時年32歲的他懷揣十幾萬資金開始創業,成立了濟南市長清計算機應用公司。經過十幾載的奮鬥,公司從初期租賃農房的小廠成為了擁有佔地十幾公頃的計算機科技工業園和產值上億元、利稅過千萬的工業企業。
在自己的計算機公司發展成為國內專業領域的領跑者後,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大幅度增加對「三農」的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資現代農業。秦旭昌決心以工業反哺農業,經過多方考察,他決定在濟南建一片茶園,「以工養農、以農生茶」。
「濟南具有悠久的飲茶文化,擁有江北最大的茶葉市場和集散地,卻沒有自己的茶園,自己的茶葉品牌。」「泉城有茶園,何必下江南」是秦旭昌在濟南長清發展茶葉種植的初衷。
就是這個初衷,為當地老鄉奔小康提供了階梯。
2008年,秦旭昌正式成立南湖玉露茶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他在長清區萬德街道坡裡莊村租賃土地、修建進山道路,蓋起茶葉加工廠,率先建立了濟南第一家炒茶基地,同時為種植茶的茶農提供技術、種子和資金,為眾多農民謀來了「茶崗位」。一畝茶、十畝田成為當地茶農收益的真實寫照。
秦旭昌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前些年,坡裡莊村村民只靠傳統的農業種植,根本掙不了幾個錢。作為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綠色特色農產品,茶園每畝可採茶樹鮮葉500斤,加工幹茶100斤,鮮葉收入是糧食收入的15倍,茶樹壽命長達50年,一畝地可以保障農戶至少16000至20000元的穩定收入;同時,茶園的種植、管理、採茶和茶葉加工,畝需三人左右,發展1萬畝茶園可解決3萬名農民就業,還能家門口打工掙錢顧家兩不誤。
長清茶最先帶來的便是茶農的增收。
農業之路 道阻且長
茶農腰包鼓了,這只是長清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邁出的第一步。而作為一個產業,長清茶並沒有走出「規模農業資金投入大見效周期長」的魔咒。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秦旭昌的茶事業都停留在「以工養農」、持續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階段。這種漫漫無期的投入和與之不成正比的產出曾讓秦旭昌猶豫過。而充滿險阻且漫長的產業發展之路本就並非一帆風順,更讓他一度徘徊在放棄的邊緣。今天的我們,可以在泉城茶博園裡俯瞰數千畝茶園的風光,但是一開始,秦旭昌並沒有找到這裡,而是走了一段彎路。
「當時對農業生產不熟悉,2007年,我先在長清區東南19公裡的張夏鎮試種了150畝地的茶葉,張夏在張山之下,山清水秀,林茂景幽,有著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但茶葉種植歷經三年而不成,後來經過技術人員測量發現,這裡的土質水質偏鹼性,並不適合茶葉生長。」
秦旭昌在多方考察之後,2011年起,最終把茶園開在了坐擁「四大名剎」之首靈巖寺的萬德街道坡裡莊村。規劃面積11445畝,標準化種植茶葉2600畝,目的是建立規範化、規模化的中國高緯度北方茶種植園區。
值得慶幸的是,在茶產業發展得到了市、區農業部門的支持和關注,再加上秦旭昌等茶人們的堅持,長清茶逐漸在省市乃至全國市場中嶄露頭角,作為其中的個體,秦旭昌也在農業天地中看到豐收的曙光。
茶園深處 有夢可棲
常言說:酒是水的魂魄,茶是山的精神,酒和茶都離不開好山好水。秦旭昌也把自己的農業夢想放在在長清區萬德街道坡裡莊村這片土地上。
「這裡不僅土壤為棕壤土,層深厚,呈微酸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園區灌溉水源為村西南部的坡裡莊水庫—南湖,來自於峽谷內甘冽無比的山泉水,水質好,無汙染,PH值約為5.5,非常適宜茶葉生長的水質要求。』
這些都為茶葉營養成分優質化提供了條件,也帶來了之後幾年有機茶產量的井噴。
「如今,作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南湖玉露打造以『泉城』為核心商標的特色農產品牌,已經擁有泉城綠、泉城紅、泉城白、泉城烏龍自動化加工生產流水線,可加工四大茶類、七個系列、四十多種茶葉,公司還將繼續開發多品種多系列的名優泉城茶。」秦旭昌說。
靠著優良的品質,「泉城綠茶」「泉城紅茶」作為山東省特色農業產品品牌,除了綠博會金獎等一系列榮譽稱號外,還走向海外,獲得了西班牙國際食品及飲料展覽會金獎。
茶產業的長久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滋養。長清茶嶄露頭角後,茶文化的梳理成為企業個體和當地政府共同關注的事情。作為文化產品,長清茶歷史線索清晰,和靈巖寺有著綿延千年的不解之緣。
山東是飲茶大省,喝茶最早的記載就是在靈巖寺。寺內有碑刻:「身在淨土上方界,閒觀野鳥鳴幽谷,頓覺超俗話新茶,再整衣冠拜佛牙……」記錄唐宋飲茶文化,其「新茶」即是指靈巖茶。
晚唐時飲茶之風日盛,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描述了唐代飲茶習俗流行狀況:「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這是關於飲茶之風形成過程的最早、最系統的記錄,它明確地指出:茶道、茶文化始於靈巖寺。
作為北方飲茶文化的祖庭,長清茶以其特有的方式在茶的種植、飲茶習俗的推廣、飲茶形式傳播及美學境界的提升諸方面,在「南茶北飲」的風俗漸變中貢獻重大。
如今,長清茶被譽為「江北第一茶」,形成了南有「虎跑泉、西湖龍井」,北有「趵突泉、長清名茶」的格局。秦旭昌在萬德街道坡裡莊村建立的泉城茶博園,2015年被列為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為長清茶產業的蓬勃發展樹立了「標杆」,形成「山東茶葉看長清」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農民要豐收,產業也要豐收
經過多年的不斷創新發展,秦旭昌摸索出一套茶葉綜合發展模式,即「公司+科教單位+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市場」,技術依託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農科院、山東師範大學等院校,建立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高緯度北方茶種植園區。
這片高緯度北方茶種植園區上,如今又承載起長清區乃至濟南市長清茶的產業夢。2018年4月,《濟南市長清區長清茶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項目三年發展規劃》揭開面紗,這是全市範圍內向省財政廳推薦的唯一被批准的項目。「田園綜合體將成為城鄉一體化的新支點和新引擎,也將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新的突破口,更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而泉城茶博園就位於該項目的中心區。」
「園區利用長清茶深厚的茶葉文化積澱,引導遊客體驗種茶、採茶、制茶、品茶、購茶等茶鄉文化生活,感受茶藝、茶經、茶道、茶技表演的濃鬱氛圍,形成『茶業+旅遊業+文化體驗』的生態觀光茶園模式,著力體現『濟南有茶園,何必下江南』的建園理念。」
秦旭昌介紹,那裡有世外桃源的生存環境魅力,坡裡莊村、義和莊古村落、義和天下影視城、齊長城遺址為園區的鄉村旅遊資源;龍居寺為靈巖寺的下院,千年銀杏樹、康熙年代碑文,記載了深厚的文化歷史淵源;園區三面環山,威龍、神龍、居龍大峽谷形成三龍捧潭的自然景觀,茶農的日常鮮活地展現在遊客眼前。
融合山、水、茶、禪、村的特色產業小鎮呼之欲出。
秦旭昌說,他正在泉城茶博園裡設計一把懸空的大茶壺,還要在裡面建茶文化博物館。記者問現在進展如何了?他說,豐收節上見分曉……(濟南日報記者:邵明紅 通訊員 王靜 車洪明 梁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