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正當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而在過去,交通的不便利、文化信息發展的不對等,使得各個區域人民都沉浸在自己的傳統文化當中。
現如今,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極大改善了這個困局,人們穿越東西半球,帶來各自的文化底蘊,互相交流心得。
今天,我們來談談全世界都在歡度的多元化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亮節。月圓之夜代表著與家人團圓在一起的日子,也是對在外漂泊的人一種美好祝願;同樣也為慶祝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
而在中國的近鄰,日韓兩國也對中秋有著不一樣的情懷。
在韓國,他們把中秋節稱作「秋夕節」,同樣也作為一個國家的重大紀念日。
在節日期間,人們會祭拜祖先,悼念去世的親人,並且會再準備茶禮,迎接前來拜訪的親朋好友。
互贈具有韓國特色的中秋禮物—-鬆餅,跟月餅類似的豆沙餡兒。到了晚上,男女老少會以不同的娛樂方式慶祝佳節。
比如,年輕的男女會穿上傳統的韓服共同跳舞,祝福彼此。而小孩子們聚集在一起,玩蹺蹺板的兒童活動。
而鄰居日本,則為中秋取名「十五夜」,代表著八月十五秋收季節的美名。
不同於月餅一類的美食,日本盛產糯米,當地農民會在中秋佳節到來之時,準備好材料製作出叫「月見糰子」的糕點,並在月圓之夜時,供家人賞月品嘗。
在中秋當天,日本的各地神社寺廟也會舉辦相應的祭奠、賞月活動,一些年長之人也會來此為家中的青壯年祈福求平安。
有趣的是,節日期間,孩子們會去野外採集象徵吉祥如意的花草掛在床門上,期盼自己的學業更上一層樓。
而在東南亞國家,對中秋的定義更是與眾不同,繽紛多彩。值得一提的是,在靠近西藏邊境的一個小國,這裡把中秋叫做「德賽節」,也稱杜爾迦祭典,它就是尼泊爾。
這是一年當中持續最長的慶典節日,一共有九天,每天所做的事也大不相同。
如同中國的春節一般,在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會進行大掃除,會對家中進行裝飾,比如塗畫上他們的聖母女神像,寓意帶來好運。
在尼泊爾,宗教的信仰也在這幾天顯得尤為重要,人們在節日初期,會進行不同的大小祭拜活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杜爾迦女神。
而女神擁有不同的力量,會分化到不同的代表畫像上。尼泊爾人民把她叫做女神,聖母,意味著生命與萬物。
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代表正義的杜爾迦女神曾經擊敗了代表黑暗與邪惡的惡魔,拯救了國家的黎民百姓。故此,中秋也被稱為「女神的九夜」。
年輕的女子會在第五天時點上提卡,戴上黃草,寓意著女神的好運,長輩們的祝福。
與此類似的,還有隔壁的印度。在印度,中秋夜同樣是代表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替代黑暗的美好日子。當天夜晚,印度大大小小的房屋建築,都會被燈點亮,所以中秋也被稱作排燈節。
同樣在這一天,年輕的婦女會頭頂沉重的瓦罐,裝滿水爬上山丘,進行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祈福活動。
近鄰的緬甸、泰國、越南等國,對於中秋節也有不同的過節習俗。在越南,當地人除了基本的慶祝方式,還會通過舞龍、舞獅來去除厄運。
而在越南被稱作「望月節」的這天,孩子是「大王」,當地人會要求孩子們在夜晚提著鯉魚燈出去遊玩。
因為鯉魚被看作是吉祥的代表,而孩子拿著鯉魚出玩,預示以後會飛黃騰達,「鯉魚躍龍門」的美好祝願。
在泰國,會在當天吃上寓意平安團圓的柚子,還有極富當地特色的榴槤月餅。在緬甸,更是國王與百姓一同慶祝,一同來到大劇院觀看紀念慶祝中秋團圓的電影。
作為傳統節日,中秋聲名遠揚。在遙遠的非洲國家,也有一些國家過上了這個中華傳統節日。
坦尚尼亞的人民,把中秋稱作月圓節。在這一天,毫無關係的倆人可以進行暢談,共賞月圓。人們也會與許久未聯繫的朋友,互相問候祝福。
而南亞國家斯裡蘭卡,也同樣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過起了月圓節。
斯裡蘭卡人民對待這一天格外的隆重,當地的宗教人員會組織社區的大夥,一起到佛堂傾聽主持說講。並且在月圓之夜,會進行拜月亮的集體活動等慶祝月亮節。
中秋節,也被稱作月圓節,象徵著闔家歡樂、團圓之時的日子。對於能和親人團聚已是羨煞旁人的故事,中秋節更多的是一個,讓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孤獨愁緒的時刻。
儘管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視頻來聯繫家人朋友,可終歸團圓之夜無法與親人團聚,這成了一種遺憾。
若是在他鄉能親身體會中秋節的歡快氣氛,吃上家鄉的月餅,對每一個在海外的人來說,都是滿足的。
雖然過著習俗大不相同的中秋節,但都代表著各地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文化的發展交流代表著國家、民族之間的友誼交流,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紐帶。
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同樣代表了在國際舞臺上,一個國家所扮演的主要角色與地位。
隨著中國實力的提升,在國際舞臺上也大放異彩,在海外就有許多孔子學院開設,以獨特的方式、簡單明了的文字,讓中華傳統文化遠揚海內外。
而許多留學生也將中國本土文化帶回各自的國家,弘揚傳播中華文化,助力推動國家發展,走向國際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