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廊柱和高大門窗是加勒比風格的房子的特點。
羅伯特家是我們在古巴住的第二戶民居。屋裡靜寂無聲,畢竟是午休時間。
房子有著加勒比海地區特點。進門是一個空間很高的客廳,有廊柱,鋪著圖案漂亮的瓷磚,房間牆壁是明快的顏色。不大的庭院裡擺放著鏤花的鐵藝餐桌椅,有一棵果實纍纍的檸檬樹和幾株花樹。
客房雖小但設施齊全,瓷磚潔淨得閃閃發亮,熱水也很充沛,在古巴應該算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了。
特立尼達小城依山勢而建,鵝卵石鋪就的山路上,時不時響起老式馬車清脆的馬蹄聲。山路雜亂,很容易迷路,彩色小房子是唯一的參照物。
相比哈瓦那過於取悅遊人的老爺車、雪茄、雞尾酒,這裡顯得更親近。
與哈瓦那高大的殖民建築不同,這裡的民居一般是一兩層的紅瓦房,各式各樣充滿滄桑感的鐵藝柵欄和粉藍、粉紅的精美木門窗,讓人總忍不住往裡張望,想窺探一下當地人的生活。
特立尼達位於古巴中部南海岸,建於16世紀,曾是歐洲人徵服美洲的一個據點。西班牙徵服者迭戈·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將其命名為桑蒂西馬·特立尼達(西班牙語裡聖父聖子聖靈之意),以示對聖三一體的敬意。古巴糖業的蓬勃發展讓貴族和奴隸販子致富,也養育出特立尼達城。
這座有500年歷史的古城只有幾個街區,以馬約樂廣場為中心,呈扇形散開。街道上遍布西班牙殖民地時期的建築,掩映於棕櫚樹之中。
明黃色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聖三一教堂,是小城最為氣派的建築,現在依舊是小城居民集會活動的主要場所。古巴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周末會去做禮拜。在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裡,這樣一種不同信仰奇異共生的景象令我們耳目一新。
廣場西面的鐘樓是城裡最高的建築,俯瞰著整個小城。這裡原是一座修道院,現在是剿匪博物館,陳列著卡斯楚率領的革命軍戰士的照片和遺物、切·格瓦拉和卡斯楚使用過的武器、U2的殘骸,等等。資料的細緻程度令人驚訝,可惜說明文字為西班牙文,限制了我們的深入了解。
特立尼達的不少老建築都轉化成了不同主題的博物館,有陶瓷博物館、生活歷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和家具博物館等等,皆向遊人開放,收取門票和拍照的費用,用以支持房子的維護管理。
其中,羅曼蒂克生活歷史博物館是特立尼達的第一座博物館。這是一座顯眼的明黃色建築,建於1808年,原為Brunet伯爵家族府邸。「羅曼蒂克」是從其西文名稱直譯過來的,但其中陳列的並非什麼浪漫之物,而是19世紀西班牙風格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件件擦飾一新,記錄著特立尼達鎮的發展軌跡,因此我更願意稱它為傳奇博物館——歷史之傳奇、建築之傳奇與故事之傳奇。
這裡的建築常受加勒比颶風的摧殘,當地政府要求房屋翻新時「修舊如舊」。如羅曼蒂克博物館就是去年剛維修過,看得出來牆壁顏色比相鄰的房子要新亮很多。
半個世紀以來小城從未經歷過度的商業開發,至今保留著500年前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樣子。各個時期的建築沉澱下來,成為一座真正的城市博物館。1988年,小城與附近洛斯印海尼奧斯谷地的70多個糖廠遺址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古老的石子路被圍欄與新建的馬路分隔開來,限制車流,加以保護。這種路坑坑窪窪的,卻有時間的痕跡。
夕陽西下,人們喜歡聚集在廣場附近。對於遊人來說,這裡有特立尼達的地標建築,對於當地人,這裡既是他們消磨時光的地方,也是他們的謀生之所。每天下午5點多,常有一位大叔來賣古巴特色草帽,草帽鋪在大教堂外的臺階上,非常有畫面感。忙裡偷閒的大廚和孩子們在空地上跳著皮筋。咖啡店裡樂隊不知疲倦地炒熱氣氛,人們跳起熱情的莎莎舞。在古巴這片土地上,陽光和音樂總有一樣在路上。
清晨是羅伯特和太太妮娜最忙碌的時刻,尤其是這幾天,要打理三間客房。早餐有麵包、雞蛋、芝士、咖啡、紅茶、木瓜等水果,在物質並不豐富的古巴,能買到這些並不容易。羅伯特能說簡單的英文,大部分時間我們用翻譯器交流,有時信號不好,只好用比劃來交流。
自上世紀60年代古巴遭美國經濟制裁以來,經濟發展一直緩慢,至今實行供給制。人們憑票在國營商店排隊購買米麵糖油等生活必需品。看過幾家國營商店,貨架上商品少得可憐,只有四五個品種,如果想要更好的食物,需要用紅索比(外匯券)去黑市上高價購買,當然這些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前些年古巴開放旅遊業,由於酒店十分稀缺,2016年允許民宿進入旅遊市場。羅伯特家就是在這一年開始經營民宿,屬於先富起來的一批。特立尼達是古巴的旅遊名片,如同鄰國墨西哥的色彩之城瓜那華託,都是「上帝打翻的調色板」,以歐美遊客為主。一些富起來的特立尼達人完全消費得起奢侈品,自然也就催生了黑市。
仔細觀察了羅伯特家的廚房,微波爐、電磁爐、電飯鍋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已結婚成家的女兒伊娜一家也住在這裡,女兒帶孩子,女婿幫忙打理民宿生意。說起大城市,他們並沒有嚮往的樣子。
由於酒店資源少,特立尼達的民宿生意都非常好。為了提高競爭力,大家競相將自家院子整修一新,不少民宿富有情調和特色,而且可以體驗古巴人的生活,很受遊客歡迎。通過民宿網站推廣,羅伯特的民宿已經訂到三個月後了,他對目前的狀況很滿意。
臨走前,去探訪了兩家當地較有名氣的陶藝工坊。兩家都是前店後廠。幾個小夥子邊戴著耳機聽音樂,邊往陶器上塗顏料。一位長者在專心擺弄手中的花瓶,牆壁上貼有採訪他的照片和文章,應是當地的陶藝大師或文化傳承人。
這裡的百姓家裡有擺放陶藝製品的習慣,羅伯特家院子就有不少色彩鮮豔的土陶罐和花瓶。小作坊既可以滿足居民需求,也為旅遊業帶來了生機。
被時光溫柔以待的特立尼達,生活就這樣在時光中緩慢溫柔地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