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型社會中的不進則退——人為什麼要自我成長之社會篇

2021-01-17 陪伴你成長的森哥

社會從來不會停止進步的腳步。生活在金字塔型社會各個層級中的人,只要想繼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都需要通過自我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優勢,否則無論曾經在哪個層級,停下來的你都會被社會落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

社會是一個宏觀概念,從社會維度來看待人為什麼要自我成長,看似就像問一粒渺小的沙子如何影響大海一樣,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但社會仍然是有無數個個體組成,社會進步仍然是無數個個體力量的匯聚。

如果能夠從宏觀的角度上,讓每個人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和意義,那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說不定無數的渺小也可以在覺醒之後真正推動社會變革的發生。

我們在柴米油鹽中活得忙碌,也在雞毛蒜皮中活得迷茫。當這個總在被談論的社會飛速發展時,你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是越來越難了,還是越來越美好了呢?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別有一番體會,但在體會之餘,也希望你能夠再認真的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些年付出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當你獲得了自己的感受和回答時,我們再一起看看:在社會中,人為什麼要自我成長。

01「社會機器論」

對於社會的看法,我比較接受「社會機器論」。

整個社會就是一部巨大的機器,朝著進步的方向不斷前進,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就是這部機器上微小的「零件」。

從我們出生開始,就是為社會這部大機器新生產出來的「零件」,經過教育的培養、打磨,成為合格的「零件」後進入到「社會」這部大機器中,經過幾十年的運轉在退休時再被新的「零件」所替換,完成自己在社會中最重要的使命。

這個看似無情的描述,雖然缺少了個體幾十年工作時光中的各種故事和情感,但恰恰以一種冷冰冰卻極其冷靜的理性方式,描繪了在社會進步的歷史車輪下,一代一代人更替、傳承的過程。

顯然,我們不應該誇耀甚至覺得自己所做工作的偉大,更不應該因為取得了一些成績就覺得沾沾自喜、高人一等,覺得自己在社會有了地位,變得無可替代了。

因為無論個體處在什麼社會地位、處在什麼工作崗位上,都只是社會這部機器的一部分,沒有任何一個「零件」可以發揮整體機器的功能,所以,也不會有任何一個個體能夠取代社會整體的存在,我們存在的「瞬間」根本微不足道,也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社會中,不同個體之間要通過分工和合作才能實現社會整體的平穩運行。不同的工作,也僅僅是為了社會進步提高效率而進行的社會化大分工所決定的,顯然,每項工作並不存在著高低貴賤之分,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而我們認為的以收入、受關注度等來做出評價,將工作劃分成「三六九等」,這才是影響了我們在心理上對於每項工作認可程度不同的原因。其實,又有什麼區別呢?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社會進步又是無數個個體貢獻出的價值累積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進步與單個個體無關,但卻是由個體的集合所決定的。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如果每個個體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更多的貢獻,那麼必然會推動整個社會的加速進步。

也意味著每個人要想在更美好的社會中生活,都需要自我成長來貢獻更多的價值,而不是對工作挑三揀四,喜歡就做、不喜歡就不做的狀態,更不是覺得自己多牛,看不起其他人工作的狀態。

可見,既然大家都是可以替代的「零件」,就應該彼此尊重,既然大家都想過上更美好的生活,就應該努力讓自己成長。

你一個人改變社會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一起就可以,渺小的個體匯聚起來就有改變社會的力量。

02金字塔型社會

如今的社會,仍然是基於人和組織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

這裡所說的不是財富的「金字塔「,而是人群以職責劃分形成的層級式金字塔。顯然,金字塔型社會也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廣大人民群眾位於金字塔的下層,往上是層級的組織者,頂端是最高領導層。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社會是如何進步的呢?

以我的理解,簡單地講,社會進步應該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理想化的情況是在一定標準的文明標尺下,整體社會結構達到了新的階段。

通俗地講,整個社會就如同一輛行駛在公路上的汽車,當行駛過了某一「界碑」後就進步到了新的階段。

所以,社會進步的理想化方式可以簡化為下圖所示:

社會進步的理想化方式

在簡單理解了社會進步的理想化方式之後,我想讓大家再思考兩個問題:

1.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於哪個層級?

2.社會進步又是由哪個層級決定的?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第一直覺寫下自己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話大家的答案是認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而社會進步則是由最高領導層決定的。

這也是我在不同場合提問中聽到最多的答案。

在這裡不說對錯,也沒有對錯,只是希望與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對於這兩個問題,我的答案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於最高領導層,社會進步是由廣大人民群眾決定的。

我想很多人會疑惑我為什麼會得出與很多人心中所想截然相反的答案。

我先簡單說一下大多數人得出答案的理由。他們認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是因為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帶來了社會進步的動力;認為社會進步是由最高領導層決定的,是因為領導層決定了方向。

我再詳細說一下我得出答案的理由。

我認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來源於最高領導層,一方面在於金字塔型社會越往上的競爭越激烈,為了維持自己的優勢地位,最高領導層表現出強烈的帶領全社會共同進步的責任和意願,頂層的「牽引力」就是進步的動力。

另一方面在於金字塔型社會越往上佔有和可調動的資源越豐富,最高領導層具有調動全社會資源發展的優勢,集中力量才能辦大事、辦成事。

就像俗話說的,「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只有最高領導層才有能力和手段將下層人民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為社會進步提供巨大動力。

我認為社會進步是由廣大人民群眾決定的,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金字塔」的下層,只有當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進入了新的階段,整個社會才進入了新的階段。

很多官員和專家認為,在評估社會進步水平時要參考所謂的「中位數」或「平均值」,這個數字進步了就代表社會進步了。

個人覺得這就是扯淡,統計學中的意義根本代表不了社會學中的意義。

就如同收入數據中讓工薪階層與富豪階層去平均,數字很好看但事實很「難看」一樣,所謂的統計數據並不能反映社會進步的真實狀態。

我們常說的「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一個素質不高的人就有可能拉低一群素質高的人,這些並不是「漂亮的」統計數據所能呈現的。

所以,對於產生兩種截然相反觀點的原因,個人認為是忽略了「想法」和「結果」的差別。

廣大人民群眾的嚮往與最高領導層指出的方向都是「想法」,如果沒有做就不會實現。

而最高領導層的承擔責任、調動資源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進入新的階段則是「結果」,是做成了之後產生的影響。

顯然「結果」更應該是問題的答案。

我相信大家在對比了兩種答案之後,自己可能會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這顯然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真實的社會,以及自己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

03個人與社會進步

在理解了社會進步的理想化方式,我們再來看看現實究竟是如何。

由於金字塔型社會的層級結構,越往上層「位置」越少,處於這些「位置」的人往往相對穩定,除了退休或一些其他原因騰出「位置」外,其他人可能並不會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獲得社會結構內部層級的提升。

這就導致很多人因為無法獲得提升而失去了奮鬥的動力,也導致了很多人在認清現實之後選擇了安於現狀。

當然,社會層級的內涵遠遠不止以上這麼簡單,但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近同步地提高而促進社會以穩定的結構進步。

顯然,最高領導層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會給社會施加強大的牽引力,而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底層,就是那些被社會所忽視的特別人群,則會幾十年如一日的停留在原地。

所以,社會進步的現實方式就變成了下圖所示的情形:

社會進步的現實方式

久而久之,社會並沒有實現統一的進步,反而在文明標尺的不同尺度上分散開來,最高層與下層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樣的情況會破壞掉社會原本穩定的結構,使社會同一層級之間、不同層級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如果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就是今天為何社會矛盾越來越多的原因。

西方從工業革命開始,用了近兩百年的時間、近二十代人逐步過渡到今天的社會形態,而我們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兩三代人就要經歷所有發生過的一切。

這樣對社會結構的過度拉扯,最後會有何種結果,顯然我們並不願意想像下去。

回到當下,在認清了很多問題其實是在宏觀層面社會進步的現實方式所產生的影響之後,我們作為個體又要如何看待自己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係呢?

其實,在社會結構中,層級的劃分會有絕對的依據,當你實現層級的突破時生活會有質變的感覺,大多數人並不會有這樣的體驗。

我們能體驗到的,更多的是在層級內部相對的變動體驗。

試想一下,大家一起跑步的時候,你突然停了下來而其他人繼續奔跑,你是不是會離他們越來越遠?

同樣的道理,當你在一個階段停止成長,而社會進步的腳步並沒有停止,那些曾經與你處在同一層級的人也會逐漸領先於你。

雖然看似自己所處的「位置」沒有變化,但相較於進步較快的同一層級的人,你們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明顯。

這也意味著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如果不進步,就是退步。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張圖,感受這種個人在社會進步之中的變化。

當今社會中,不進就是退

然而很多人並沒有領悟到這個道理,依然選擇安穩地待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不再學習新的事物,慢慢地脫離了社會進步的步伐。

而如果對他提出要求,他要麼說自己年齡大了學不進去,要麼就覺得社會的變化對自己不公平。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社會上每一次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人群,本來是可以通過自我成長成為新技術下最有經驗和希望的人,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故步自封,反而成為最早被淘汰的人。

所以,我們不能一方面要求社會的進步帶給我們美好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自己卻不付出努力。

從智力和經驗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人是完全可以跟上社會進步的步伐的,但前提是我們要主動地自我成長,主動地接受和學習新事物、新技術。

而當我們重視自我成長時,是否會在層級內部提升並不一定,但相對的會與層級內部的同類人之間產生出差別,也會與自己的過去產生差別。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努力帶來希望」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之後,你希望自己在哪呢?

04「跟上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

綜上所述,「我」與社會進步之間應該是相互促進的關係。我們努力自我成長,既是自己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最有效方式,也是跟上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

我們不應該再去抱怨社會的不公平,也不應該僅僅將社會結構內部層級視為自己努力成長和為社會做貢獻的目的,而是應該從自身的角度考慮自己是否適應了時代的要求,是否跟上了社會進步的腳步。

我相信,只要你認為自己一直跟隨著社會進步的腳步努力成長,那麼你的生活一定不差。

反之如果你都認為自己或懶惰、或懈怠、或抱怨、或排斥,那麼你也就應該清楚自己生活不如意的原因了吧!

那麼,我們要如何跟上社會進步呢?我個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一個是不要再以年齡、以記憶力為藉口,給自己「吃老本」的理由。

我們常說,一個人在35周歲之後就開始「吃老本」了,是因為身體機能和記憶力都開始走下坡路了。

雖然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並不應該成為自己止步不前的理由,我們的身體只是不如從前,並不是機能歸零了,這時的我們更應該記住和運用好「勤能補拙」,為自己的人生再拼一拼、再加把勁兒。

另一個是不要以現在生活的安穩就認為生活會永遠安穩。

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都不錯,國家富足強盛,社會穩定和諧,一直正向的發展讓很多人對於未來堅定著會更美好的信念,自然而然地認為生活就該永遠安穩下去,自己就沒有必要提高自己來抵抗未知的風險。

顯然,這次新冠疫情就給大家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教育課,也希望可以警醒更多的人重新提起被忽視多年的憂患意識。安穩屬於過去,未來能否守住這份安穩要靠你今天的努力,只有自己變得更強,才能更好應對未來社會可能發生的變化。

還有就是不要對新事物、新技術一味地排斥,要理性的接納和吸收。

每個人的身上都帶著時代的特徵。就像我們用「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來區分不同年齡的人一樣,特定時代成長起來的人會對所屬時代的特徵有著天然的親近感,而對其他時代的特徵本能的排斥。

尤其是在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很多東西都是對老傳統、老認知的挑戰和顛覆。當一個人適應了一種生活方式、工作習慣,對於新的東西總會帶著「靠不靠譜」「學不學得會」等等的牴觸和疑問。

其實,新事物、新技術早晚都會普及,這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沒有必要先帶著懷疑和反感來面對這些。當下用與不用是後話,首先用理性的態度了解和接納這些新的東西,然後再決定也未嘗不可。

就像這次疫情,就讓很多傳統的單位和企業用上了很多新技術,那些一直排斥的人也不得不現學現用,結果呢,真香!很多人都在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早點學習和使用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與年輕人的交流,接受新思想。

如今,「六零後」「七零後」仍然是社會的支柱,「八零後」「九零後」慢慢成為了社會的骨幹。顯然,這是改革開放前二十年成長起來的人和後二十幾年成長起來的人交接的時代。

在很多單位和企業中,當下都面臨著年老的掌權者不理解年輕骨幹的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的問題,雖然掌權者遵循經驗可以避免一些風險,但同時可能更多的是扼殺了年輕骨幹創造出來的機會。

我不知道未來這種情況是否能夠改變,但從人的傳承來看,當年輕骨幹成為掌權者時,他們也該步入了中老年的行列了。那時的他們,是能夠給年輕人更多機會,還是貪戀權力,彌補這些年施展不開的抱負呢?

答案我們顯然不得而知,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我們在此仍然希望無論年長者,還是年輕人,都能夠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未來,與更年輕的思想交流,在未來的某一刻,真正能夠讓更適應未來的思想能夠真正發揮其作用,讓落後的機制、體制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在社會的維度上人為什麼要自我成長?就是為了在金字塔型社會中,堅決不退!

最後,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想法,如果感興趣就請轉發讓更多人看見!

- END -

相關焦點

  • 「金字塔」型社會 結構穩固
    如果我們不懂得埃及象形文字的話,我們就很難走入到埃及這片神秘的土地裡面去,了解古埃及人是怎麼思考的,在說些什麼,在談論些什麼,是怎麼生活的。」李曉東解說:「古埃及象形文字,首先肯定是象形的,例如像一隻鳥,像人的一隻腳,像一個水紋,像一個太陽。但同時,古埃及文字並不單純是象形,以形會意,而且它是有發音的,通過讀音傳達意思。」李曉東教授強調,古埃及文字反映著古埃及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觀念。
  • 《都挺好》蘇明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突破自我,逆流而上
    但是,蘇明玉就不是這種人,她從來不會怨懟自己為什麼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她對父母徹底失望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離開,然後自己拼命打工,想要通過努力存錢出國留學,證明自己。她擁有的這種心態就是成長型思維。
  • 為什麼身邊的人都比你優秀?學無止境,不進則退!
    如今,各大平臺的湧現,給了有知識儲備,有一技之長的人們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看著一波又一波自媒體人前浪推前浪,爭先恐後的走在成功的路上,真心的佩服。激烈的競爭下,流量為王的時代,為了吸引大家的視線,百般艱辛,承受壓力,逆流而上。
  • 從金字塔型到橄欖型:中國收入階層結構亟需轉變
    他們呼籲,應儘快縮小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使收入階層的結構從「金字塔型」向「橄欖型」轉變。  據統計,2000年中國城鄉居民整體收入的基尼係數達到超過國際公認警戒線的0.417,佔總戶數20%的最富有戶收入佔全部收入的51%以上,20%的低收入戶只佔4%左右,兩者之比從改革初期的4.5比1擴大到12.66比1。
  • 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現存70多座古埃及金字塔,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達146.5米,邊寬230米,共用平均重約2.5噸的石塊230萬塊,其如何建成的至今仍是一個謎。為什麼過著窮奢極欲生活的古埃及國王要給自己造一個巨大堅固的墳墓,而且還修成金字塔形呢?這與古埃及人的宗教迷信和自然崇拜有關。古埃及人極為迷信「陰間」生活,相信人死之後靈魂不滅,並認為要使人的靈魂水久留存,人死後的屍體必須長久保存。
  • 古埃及人為什麼要建造金字塔?有些人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
    ——馬克思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78字,閱讀約2分鐘古埃及文明最為明顯的一個標誌就是金字塔,現在的埃及有著96座金字塔,而這些遺留到現在的珍貴古建築,成了考古學家研究古埃及文化的重要對象,那麼埃及人為什麼會修建外形如此恢弘的金字塔呢
  • 要像樹一樣成長,讓青春給成長最好的回答!
    《終身成長》的作者,著名心理學專家德韋克教授將人分為兩種思維模式,分別為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兩種思維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人的能力是不斷成長的,而且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進步上,後者則認為人的能力就擺在那裡,注意力著重於自己行不行上。
  • 為什麼要去新加坡讀大學,成為π型人才?
    新加坡是除中國之外唯一的一個華人國家,所以華人在新加坡都會感覺到非常親切,新加坡本地的華人保留了不少中國傳統文化風俗,又是環境優美的「花園國家」,社會安全度也很高。與卓越的經濟地位並行發展的,還有新加坡極佳的教育環境。新加坡的社會背景、人口結構、語言環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獨特性。
  • 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
    新華社東京5月28日專電 財經觀察:中產階級縮水 日本社會結構向「金字塔型」下沉新華社記者沈紅輝二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形成中產階級隊伍龐大的「橄欖型」社會。但近年來,「安倍經濟學」未惠及民眾,造成貧富加劇,加上人口老齡化嚴重,社保負擔沉重,就業形勢低迷,日本社會結構逐漸向「金字塔型」下沉。
  • 為什麼金字塔還要修成角錐體?金字塔能存在這麼久?
    埃及有一句諺語,人類懼怕時間,時間懼怕金字塔,在世界古代奇蹟裡,金字塔比其他幾項早了兩千多年,卻是唯一沒有被時光摧毀的地面建築,至今屹立不倒的存在。幾乎可以說 在人類的文明史上,金字塔就是永恆的象徵,但這裡也引發了兩個問題。為什麼金字塔還要修成角錐體?
  • 現實故事片《金字塔之連鎖反應》:關注社會熱點,直擊人性痛點
    由安徽澤深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金字塔之連鎖反應》就是一部深入社會話題、直擊人性痛點的片子,故事講述一個專攻金融犯罪的「騙子」律師廖大偉,他創立的海陽市反金融詐騙協會協助當地警方破獲了多起金融詐騙大案。而他在對付騙界之王許文狄時,陰差陽錯遇到了大學生尚曉東。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第三,專業技術人員中的黨團員比例在經濟改革後有所波動,但總的來說,這一階層的政治地位一直在提高,執政黨較為重視從專業技術人員中提拔幹部和發展黨員。  報告說,綜合上述各階層的政治地位的變化情況來看,執政黨的社會基礎在逐步地向擁有經濟和文化資源的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傾斜,這是執政黨要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
  • 為什麼有體育特長的人在社會中容易取得成功?
    我的分析是,運動員出身的人,一定具備有特殊的心理素質。為什麼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脫穎而出?他們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他們懂得如何去競爭,懂得團隊合作。這恰恰是一個成功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如果在孩子成績過得去的基礎上,讓他們學一點符合身體特長的技能,適當多參加一些體育比賽,這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拓展他們的心智稟賦,孩子會終身受益無窮。
  • 百慕達三角-海底金字塔釋放第三螺旋,在生活經驗中付諸實踐
    一個實體可以將吉沙大金字塔視為形而上的訓練轉輪。發問者:那麼佛羅裡達(Florida)海岸附近的大型水下金字塔是不是Ra所建造的平衡金字塔之一,或者是其它社會記憶複合體建造的?RA:我是Ra,你所說的金字塔是一個社會記憶複合體的第六密度實體們所協助建造,他們與亞特蘭提斯人一起工作,比我們與埃及人工作的時期要早。發問者:你曾提到與埃及人以外的族群工作,他們是誰?
  • 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話可以很好地說明「和」的含義,「正六律,和五聲,達八音,養耳道也」,人的耳朵很奇怪,不願意聽單一的聲音,一定要聽幾種不同的聲音才能感到舒服。《論語》裡有句話叫「君子和而不同」,把「和」與不同直接提出來了。「諧」是形音字,從言,皆聲。本義是和諧,強調配合得勻稱。「諧,和也」(《爾雅》),「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周禮·調人》)。而諧和是指各組成部分協調地相互聯繫在一起。
  • 智慧樹知到app戀愛心理與自我成長
    知到網課知到app戀愛心理與自我成長單元測試答案緒論 單元測試1、單選題: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18-25歲要解決的核心任務是A:自卑對勤奮B:同一性角色混亂C:親密對孤獨的衝突D:自我整合對失望答案: 【親密對孤獨的衝突】2、判斷題: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所以說愛情是沒有規律可循的。
  • 《未來日記》|廢柴的自我成長之雪輝篇
    日記中數次出現不可迴避的死亡DEAD END,但雪輝每次都以超越奇蹟的奇蹟成功逃過命運的劫數。總說整部劇對雪輝來說就是,在成長道路上對自我價值與自我追求的探索。4th(來須圭吾)鼓勵下的挺身而出、6th( 春日野椿)威脅下的英雄救美、由乃示愛下的信仰之槍等等,雖然雪輝一直強調自己很弱,自己是廢柴,但在很多關鍵時刻沒有他的潛能爆發,恐怕由乃也要陰溝翻船。從後面的回憶殺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周目的雪輝其實並不弱,可以推測一周目的雪輝和由乃正是在相互幫助、相互扶持之下才得以生存到最後。
  • 好書推薦之<金字塔原理>
    好書推薦之《金字塔原理》目前是不是還沒人做過從買書到閱讀的測評?除了金字塔這個名字這本書非洲大陸那個金字塔毫無關聯是不是有一些失望呢筆者甚之憑什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降價30塊?讀到這裡一定會有「叛逆」的讀者就想問為什麼要用這種思維結構?
  • 為什麼埃及的金字塔不能亂爬?這個「真相」被發現,讓人深思!
    此外,古埃及人還認為死後的世界是現世生活的延續,所以在每一任法老去世之後,古埃及人就會為他們修建法老存放遺體的地方,同時也象徵了他們死後所處的世界,也就是現在的金字塔。所以在埃及人看來,金字塔對他們有著非同尋一般的意義,在埃及人心中也擁有著崇高的地位。埃及人對金字塔非常重視,一般是不允許人們隨意攀爬的。
  • 那不勒斯四部曲:使女性找到自我豐饒、自我成長的終極之路
    作者不僅把重大的歷史事件嵌入到小說的故事中,展現人物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存狀態,還把女性意識和自我意識附著於兩個女主人公的生存鬥爭之中,並能最終衝破女性主義的局限性,為女性找到自我成長的終極之路。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而女性則更難活出自我。這些眾生相形成了那不勒斯小社會,他們通過真實的生活場景演繹了義大利乃至整個社會的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