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最容易實現高翻臺率、高平效、高銷售額。這「三高」似乎都出現在面積較小、顧客用餐快速的店上。
跟一些菜系融合的大店不同,這些店都有一個共性:出品快、產品單一、減少顧客選擇和購買的時間。
對於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等這些老餐飲品牌運營模式與吸客原因,我們早已了如指掌。
市場的變化,催生出了一系列新興餐飲品牌,這些新興餐飲品牌一度成為購物中心裡的新寵兒。無論從平效,營業額,還是品牌知名度上,都不輸那些被人熟知的老品牌。
今天,我們來看看一些「新」的品牌,而非「傳統」品牌。
透過驚人的高營業額數據,用一個詞來簡單概括,這些新興餐飲品牌,是如何成為購物中心的御用吸客品牌;同時,又是如何用一個產品引爆整個市場的。
我們只做高營業額的品牌分享
店與店之間不做比較哦
可堂食可外帶:喜茶(需求面積:150-200平方米)、水果先生、牧之初心
飲品類的餐飲特點:「頭小屁股大」。即,我們看到的店面都是小而美,只靠一個前臺、兩三個員工和製作飲品的工具臺即可吸引顧客,相比小型的前端,它的後臺運營以及原材料的供應和人員的儲備,就顯得有些龐大。
無論怎樣,這種小模式,幾乎從未被消費者所嫌棄過,反而越來越瘋狂。
喜茶:營銷
店面:深圳海岸城
月營業額:150~170萬元
面積:90㎡
平效:1.6萬元
客單價:30元左右
針對人群:白領、學生
一天能賣2000多杯、排隊三個小時,一度讓喜茶成為大眾的焦點。它的火爆背後,獨特的產品是基礎,而強烈的營銷策劃讓他們的品牌更加錦上添花。
所謂營銷做得好,分三個部分:一個是大V傳播;另一個是文案設計;最後一個是細節升級與顧客的關係,增加體驗真實感。
- 大V傳播:喜茶開店之前,鋪天蓋地的大V以及微信號宣傳。一傳十,十傳百,先在消費者心理留下好印象,然後通過社群的好評傳播影響,讓顧客心理形成一個固有的「好喝、好體驗「的模式。
同時,這些微信號面對的讀者群體都是8090後,跟喜茶的定位正相符合。
- 文案設計:無論從產品的包裝,店面裝潢,還是媒體號的宣傳,都注重文案的呈現。
- 細節升級與顧客的關係:顧客飲品的杯口永遠都印著:傾斜45度角,大口一啖下去,喝到上下兩層。還有一個是,在前臺總會擺上一些怎樣搭配自己口味的信息。
這種用簡短和溫馨的文字來告知顧客如何喝、如何搭配,無形中是在給顧客一個真實的體驗感。具體請看圖:
- 來聊聊 -
縱觀近幾年,奶茶行業沉默如此之久,品牌和體驗的更新換代,也是必然趨勢。而恰恰在這樣的網際網路時代,喜茶通過網絡的話題發酵,社群傳播,店面創新,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引爆市場也是情理之中。
水果先生:模仿
月營業額:40萬元
面積:33㎡
平效:1.2萬元
客單價:30~40元左右
針對人群:白領
水果先生,以鮮榨果汁為主打產品。起於北京,目前有33家直營店。其對標企業是星巴克。因此,創始人從產品篩選到文化創造,都希望水果先生成為「果汁界的星巴克」。那麼,它是如何「模仿」的?
- 產品:早期,水果先生的菜單複雜,各種飲品都有,比如奶茶、果汁、咖啡等。同時也有早餐和一些堅果的售賣。
而星巴克的產品單一,除了一些甜點和沙拉外,都是以咖啡為基底的極簡產品。這樣一比,水果先生的產品線顯然太多。於是,水果先生砍掉菜單裡的13類產品線的部分產品,比如,佔到營收1/3的早餐,還有年純利潤過百萬的幹堅果等核心產品。
- 環境:星巴克是以咖啡文化來輻射目標群體,水果先生就以餐飲休閒吧的形式呈現給顧客。給顧客傳遞一種果汁的文化。
- 選址定位:水果先生的價位屬於中上等,定位在白領以上人士。購物中心的客流參差不齊,無法聚焦精準客戶。於是其選址均在各大寫字樓裡。
- 搭配小食:星巴克除了咖啡,還搭配一些小甜點。水果先生也在果汁之餘,搭配一些「鮮果輕食」,即由火龍果、牛油果等時令鮮果製成的沙拉,搭配一些少量麵包。
- 會員大數據:跟星巴克的模式相似,水果先生通過支付場景的延伸,打破原先消費場景的局限。從而建立會員體系的大數據,通過沉澱用戶消費數據,根據數據分析建立精準用戶畫像,藉此實現精準營銷,同時幫助水果先生進行產品研發和選址的選擇。
- 來聊聊 –
記得在星巴克前總裁霍華德·畢哈寫的一本書裡,他提到:「我們不是在經營那種賣咖啡給顧客的生意,我們是在經營一項關於提供咖啡的人的事業。」
從這句話,我們也能感覺到,星巴克除了一些硬體的設施與流程之外,他們更注重的是實體店的場景文化表達,一種與顧客情感上的共鳴。
拋去文化的打造,水果先生銷售額如此之高的很重要的原因:產品單一簡潔,簡潔到能讓顧客一下記住這是一家做鮮榨果汁的店,而不是奶茶果汁雜貨店。這樣的品牌認知深深的印在顧客心裡,也是水果先生能在市場上得到認同的原因之一。
牧之初心:刷新
店面:深圳金光華
月營業額:80萬元
面積:18㎡
平效:4.4萬元
客單價:60元
針對人群:新中產階級+千禧一代
牧之初心,2016年開業,目前4家店,每家店都在20平方米左右。主要以牛排為主打產品的餐飲小店。將它的關鍵詞定為「刷新」,也正因為其創新了我們吃牛排的方式,以及吃牛排的體驗。
- 用餐刷新:固有的消費習慣中,牛排都是坐在很舒適的大店裡安靜享用。而牧之初心,將牛排煎好之後,放到紙船狀的餐盒裡,消費者可以站著吃或直接打包帶走。
- 面積小:以往的牛排都是走大店、重裝修的高大上之風,牧之初心則是只開20平米以內的面積。
- 只有3道爆款菜品:原切肋眼、菲力和西冷。同時,這三道牛排的菜名也起得很抓人眼球,「小鮮肉」、「軟妹子」、「老司機」。
- 來聊聊 -
面積小,品類少,即食即帶走,這樣不僅翻臺率和平效上佔優勢,營業額也很容易彪上去。同時,這種新賣法,新面積,新牛排的快餐化,讓很多顧客眼前一亮,再次成為購物中心的一道風景。
以堂食為主遇見小面、雲味館、桃園眷村
如果說上面是以小店、外帶為主的品牌,下面這些就是以以堂食為主來運營的新興店。
當然,店與店的品類和呈現方式不同,以堂食為主的,跟可堂食可外帶的運營模式也自然不同。
遇見小面:簡潔
店面:花城匯南區
月營業額:70萬元
面積:100㎡
平效:7000元
客單價:30元
針對人群:所有人群
2014年,遇見小面,以重慶小面風靡市場,目前擁有9家店,均選址在購物中心和寫字樓裡。其高效的平效和營業額得力於以下幾點:
- 面積適中、快餐化。在面積上來看,對於一個麵館,做出連鎖化,100平方米已屬適中。同時,產品單一快餐化,只有幾款重慶小面的品類,以及小吃的配菜。
- 二維碼點餐,流程單一。上文說增加與顧客之間的情感交流。而遇見小面更注重個人空間的釋放,產品簡潔到不用打擾顧客,就能完成整個用餐環節。這正利用了如今快速腳步的時代,增加顧客用餐效率。
- 來聊聊 -
從店面設計,產品出品來看,相比老品牌,遇見小面做出了一定的活力和特色,另一方面,對於像重慶小面這樣的街邊小檔口,遇見小面將其搬到了高大上的購物中心和寫字樓裡,更會讓很多消費者在用餐體驗和放心度上進行了一次升級。
雲味館:顛覆
店面: 寶能太古城店
月營業額:50萬元
面積:58㎡
平效:8600元
客單價:28元
針對人群:所有人群
2014年,雲味館成立。憑藉日均15次的翻臺率、異樣的裝潢以及明檔廚房,顛覆了米線行業的運營模式。雲味館如此之火,有以下不同:
- 場景顛覆:改變以往在顧客心裡的米線小店形象。雲味館走文藝路線,從店面的標語、書架、綠植、桌椅風格上下功夫。
- 明檔廚房:雲味館每家店都設置明檔廚房,同樣也是為了改變和顛覆以往米線小店鋪的用餐方式。
- 文案設計:在雲味館的店內,牆壁上分布著不同的文案宣傳語。比如,「世界很大,雲南不遠。「、「今天你風花雪月了嗎?」、「醉美雲南」......
- 產品差異化:雲味館的產品一共有28款。每一款都是不同口味和小菜搭配,這能減少顧客對產品的厭倦和疲憊感。
- 來聊聊 -
如今大街小巷的雲南米線,成為連鎖品牌化的寥寥無幾。雲味館就從獨特式的裝潢場景,來區別街邊小鋪的用餐體驗,這樣的體驗便帶給顧客一種強烈的顛覆感,大量的顧客也會帶著獵奇的心理來用餐。所以,顧客除了吃米線,吃的還是環境裝潢的體驗。
桃園眷村:文化
店面:上海日月光店
月營業額:160萬元
面積:200㎡
平效:8000元
客單價:40元
針對人群:年輕人士
2014年,桃園眷村在上海開出首家店,更推出了24小時營業的門店,目前共有27家店,主要經營豆漿油條、燒餅、包子、飯糰等產品,精準定位是臺灣小吃。
其選址大都是購物中心、高端寫字樓,或者藏在社區邊上的新晉園區。
和其他品牌不同的是,桃園眷村在店面文化和產品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也足足吸引了很多夜宵人群。
- 文化體驗:水磨石地板、瓷磚牆面,原木桌椅的表層塗了精油,牆上則寫著「仁義禮智信」、「時間,在舌尖」等等。很多人說,在桃園眷村吃飯,每次都能讀到一首詩。這些正是桃園眷村試圖營造的效果。
- 互動:在桃園眷村的個別店裡,還專設親子DIY的區域。可以學習製作豆漿等產品。
▲ 南豐城店的親子DIY區域
- 來聊聊 –
一杯豆漿、一根油條、兩個包子…任意幾款單品就能有「眷」式文化的體驗。這種市井小吃的高逼格,文化的輸出,便是截然不同的就餐體驗,
- 完 -
我們現在進入了豐腴的社會,消費能力越來越強,消費要求也越來越高,消費者希望享受得更好,而非更便宜。多種多樣的品牌我們不缺少,只是在這些琳琅滿目的品牌中,顧客的選擇無非兩點:場景體驗、產品創新。
今天,我們只挑出幾個典型的品牌做出列舉分析,但像這種客流量大、翻臺率多、平效高的品牌還有很多。縱觀下來,想要吸引客流,就像上文提到的六個關鍵詞:營銷、模仿、刷新、簡潔、顛覆、文化。
除了這些,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