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昨日上午,門頭溝潭柘寺附近一山體山洞中發現2具人體遺骸,門頭溝潭柘寺派出所及曙光救援隊、綠舟應急救援隊共13人聯合上山探洞搜尋遺骸。門頭溝潭柘寺派出所值班民警稱,警方已了解相關信息,具體事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門頭溝附近向來是驢友們愛好的登山探險地之一,1月16日,一名愛好探洞的驢友從該山頂山洞內,發現了疑似人體骸骨,之後拿著其中一塊骨頭報警。
曙光救援隊隊長安忍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前晚他們得知了這一消息,由於周圍地形比較複雜,需要專業的救援人員進洞拾取其他骸骨。
遺骸整體拾取工作大約持續6小時,由於山體並無道路,救援人員需要攀爬,大約花了2小時才爬到山洞附近。洞深近40米,救援人員運用繩索才可入洞至洞底。洞內一片漆黑,救援人員用手電進行初步清理後,將骸骨放入裹屍袋內提拉上去。
安忍表示,洞內並沒有鞋子與其他衣物,人骨與羊骨混雜在一起。
從洞內被拾取上的遺骸共有兩具,骨頭顏色有明顯的年限分別。「有些骨頭已經發黃髮灰了。」救援隊員介紹。
據了解,遺骸具體年限仍未可知,需要進行進一步鑑定與DNA提取。
昨日下午2時許,門頭溝分局潭柘寺派出所民警稱,警方已了解初步信息,具體事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 追訪
洞深40米 骸骨用滑輪運出
寒氣刺骨,遍山荒涼。昨日上午9點半,曙光救援及綠舟應急救援隊的隊員於門頭溝潭柘寺旁的山腳下開始攀爬。
發現遺骸的山洞位於這座山體鄰近山頂的位置,海拔近300米。該山體並無道路,上山全靠攀爬。
「山體特別陡,因為在背陽坡,山上還有大量沒消的積雪與冰塊,我們隊員在冰路上一直摔。」曙光救援隊隊員王嬌龍介紹,即使是專業的救援隊員,單是上山攀爬,也花費了將近2個小時。陡峭的山體旁就是懸崖,救援隊員們在危險處需用繩索設立安全保護點,才可繼續登山。
「如果人從山梁上一滑,很容易掉進去。」現場攀爬的救援隊隊員說。
直徑1米多長的洞口,內壁近乎垂直,需要救援隊員事先固定好安全保護點方可下行。洞深近40米,從洞口入空間越來越狹窄,最窄處僅容一人勉強通過,鄰近洞底處逐漸變寬。進入洞底並非簡單的攀爬巖壁,需要救援人員運用繩索技術。
「從下洞、採集清理到出洞,大約用了一個半小時。」綠舟應急救援隊的一名隊員下洞進行主要作業,其餘隊員在洞口做安全檢查及輔助下洞操作。
因洞底40米深處黑暗無光,綠洲應急隊隊員不得不打開頭燈,進行相關作業。一塊塊遺骸被裝入裹屍袋中,用單獨設置的單向滑輪提拉裝置進行上下運送。
「隊員在下面指揮著喊,我們聽到後就開始拉繩子。」另一名隊員介紹。
因年久風化,裹屍袋內的骨頭並不沉重,一次即提拉完畢。
隊員介紹,洞口處於山背陰處,沒有陽光照射,即使是臨近正午,溫度已低至零下10攝氏度左右。攀爬找洞及2具遺骸整體拾取工作,持續了近6個小時。
■ 焦點
遺骸距「任老師」走失處較近
昨日拾取的兩具遺骸,骨頭顏色有明顯的年限分別,其中一具屍骸年份久遠。而此次發現遺骸的地方,因地點的接近性,也讓不少救援隊員回想起了8年前驚動驢友圈與救援隊伍的任鐵生老師失蹤事件。
2008年9月30日,61歲的北京五中分校地理老師任鐵生獨自離家去往妙峰山登山途中失蹤。自2008年10月1日晚起,救援人員多次進山尋找任鐵生。據了解,曾在門頭溝妙峰山琅洞村與禪房村附近發現任鐵生的腳印。10月9日,在鐵陀山至滴水巖方向的路上,發現了一張任鐵生留下的卡片。此卡片是一張北京五中的答題卡,內容為:五中分校退休老師任鐵生,9月30日登上鐵陀山,歸程中迷路,在此處山上住一夜。這表示,任鐵生老師在9月30日當天已迷路。
任鐵生有著近三十年的登山經驗,曾經說過要登遍北京周邊的大小名山。他的朋友介紹,他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壯的身體,對周圍的地理地貌也較為熟悉。
他失蹤之後,上千名驢友及救援者自發巡山,各地網友紛紛留言祝福希望奇蹟出現。然而,直到今天,任鐵生依然音信全無,已經失蹤近8年。
昨日晚間8時許,任鐵生的弟弟張先生在得知潭柘寺旁的新近情況後,依然小心翼翼地問:「有結果嗎?」
8年的時間,家人依舊在尋覓。
「總想要個結果,我們想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張先生說,只要一有關於驢友失蹤或找尋的信息,家人就會關注。他們知道北京幾大救援隊的名字,也關注著重大的救援活動。
中間也不乏失望與遺憾。張先生說,「一年多前,有人和我們說找到疑似接近的了。我們主動聯繫了警方,可結果並不是。」
在那之後,任鐵生老師的家人更多的是等待被告知,他們希望奇蹟能夠發生。這一次,他們仍然等待著警方的結果。
■ 提醒
驢友走失時有發生
●2013年4月
居住在海澱區的臺商董天群獨自一人前往門頭溝區的安家莊清水澗登山,之後失去聯繫。當時,北京組織公安、武警、消防、森林、民兵、民間救援隊以及當地的村民展開大範圍搜救,但很遺憾並未找到。
●2015年2月
北京驢友餘先生在門頭溝登山後失聯,搜救隊多次展開搜救。一周後餘先生被確認死亡,其遺體在門頭溝一約80米高的斷崖下被找到。據介紹,前往劉公溝的支路岔路繁多,地勢複雜,此前,搜救隊多次在附近搜救均無果而終。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王佳慧 實習生 劉思維
本版圖片/新京報記者 盧淑嬋 曙光救援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