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研究機構在12月17日最新發布的「2015中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 2015 China)中表現優異,在中國綜合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中佔據三席。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的自然指數針對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機構單獨進行考量,而非將中科院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排名。
此次發布的自然指數排出了中國表現最突出的200家研究機構(Top 200 Institutions),其中綜合排名前10的依次是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蘭州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共12家中科院院屬單位進入排名前50,中國科學院大學(第18)、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第19)等排名也較靠前。
在按領域排名中,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生命科學領域排名第一,中國科大(第11)、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第12)等12家院屬機構進入排名前50;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化學領域排名第4,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第6)、中國科大(第7)等13家院屬機構進入排名前50;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物理科學領域排名第3,中國科大(第4)、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第9)等14家院屬機構進入排名前50;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排名第5,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第7)、南海海洋研究所(第8)等9家院屬機構進入排名前25。
此前,在2014年底首次發布的自然指數中,中科院2013年發表的高質量科學論文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位列第三,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WFC)指數計算後的總分在全球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一。今年6月出版的《2015自然指數—全球篇》中,中科院仍位列全球第一,並繼續在化學、物理學、地球與環境科學3大學科領域獨佔鰲頭。
2015中國自然指數顯示,如按照WFC計算,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增長了37%,美國在同一時期則下降了4%。目前,中國對世界高質量科研的總體貢獻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中國在自然指數中的科研成果主要來自化學和物理學,分別佔中國WFC總分值的61%和30%。同時,生命科學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快速增長,在2012年到2014年之間有30%的增幅。
「顯然,中國正在趕上美國,並已成為一個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的強國。中國在1980年代初期蓬勃的經濟發展持續推動了其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科研人員數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升也作為關鍵要素,推動中國科研投入帶來驚人的回報。」《自然》雜誌執行主編Nick Campbell說。
按照WFC計算,2014年中國科研產出最多的十大城市為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合肥、長春、香港、杭州、廣州和天津,合計佔中國WFC分值的70.4%。自然指數還顯示,深圳、北京和武漢是中國三大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此外,香港、合肥、天津三個城市在科研合作上表現突出。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布,納入指數的68種自然科學期刊由在職科學家所組成的兩個獨立小組選出,此外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調查來最終確定入選期刊。自然指數有三種計量方法來追蹤作者的單位信息,其中論文計數 (AC) 指不論一篇文章有一個還是多個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國家或機構都獲得1個AC分值;分數式計量(FC)考慮的是每位論文作者的相對貢獻;加權分數式計量(WFC)即為FC增加權重,以調整佔比過多的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論文。
相關連結:
自然指數顯示中科院實力
中科院位列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2015中國自然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