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遭受西方列強的侵入,剝削。欲把中國當作一大蛋糕分而食之。許多愛國人士,都整日思考救國救民的辦法。而就有一個人,他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深受廣大愛國人士的認可。
這就是國父孫中山,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從青年時期積極探索救國之道,先後創立了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口號,後來在同盟會基礎上又創立了國民黨,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以「三民主義」為中華民國的國旨!
即使身處絕境中的孫中山也沒有動怒,害怕過。然而這件事卻讓孫中山十分憤怒,並且感到害怕,那麼是什麼事?
性情溫和孫中山
孫中山是一個不容易動怒的人,他的脾氣可以好到有些東西都可以放棄掉的地步。比如說,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後,對入會者規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手續,其中有按手印、發誓等。
然而在法國領導勤工儉學運動發起人的李石曾,就回憶道在加入同盟會時,覺得有些規定有損自己的尊嚴和自信,於是就簡單地填了姓名、籍貫、年齡這些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接受,尤其是對著天發誓這一條十分不喜。
對於創立同盟會的孫中山來說。當然是希望每個人都進行這一套入會手續,這也是對他的一肯定。但是在李石曾入會的事件上,退讓了,同意他這麼入會。再如在民國成立後,第一次大戰期間,在看待世界形勢和對待德國的方針上,李石曾、張靜江和孫中山就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即使少數服從多數,李石曾都堅持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孫中山不氣不惱地表示「國民黨的立場不能完全向你們想的那樣做,但是也不能依照我們的意見來做。你們維持自己的意見和態度沒關係」,可想孫中山對同志們的寬容,對不同意見的容忍,都贏來李石曾為首同志的尊敬,說明是一個溫和的人。
憤怒的孫中山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溫和,可以讓袁世凱奪取勝利果實都不動怒的人。對待這件事上簡直就是怒髮衝冠。那麼是什麼事?
這件事就是,楊希閔和劉震寰在袁世凱稱帝後,到達廣西組織軍事力量,然而當部隊開往廣州後卻「魚肉百姓,無所不為」,對當地百姓進行了嚴重的壓迫。孫中山家聽到了氣的鬼火直冒,大家是為革命來的,不是壓榨百姓。
革命是救民,而不是擾民,擾民便是你們幾個要反對革命。長持下來,民心積怨,百姓都不支持我們,我們還怎麼革命。
有一次在辦公室中,面對如此「擾民」現象,痛憤之下,竟然用頭撞牆,可見孫中山先生對老百姓的愛護之情,對強勢者「擾民」的憤怒之,可以輕而易舉看出來。侍從從來沒看見孫中山如此憤怒
根本的原因
其實仔細想想也會明白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這麼憤怒,提出「三民主義」中的要義就是,平均土地、百姓有權益、政府有治權。孫中山也經常傳達「天下為公」、「博愛」這些詞,無疑是對中國普通百姓的關愛,對他們生活質量的關注。
也是希望今後的國家沒有「擾民」現象的發生,只有和平,互相尊敬,互相幫助的國家。事實上,孫中山先生所期盼的國家已經有了,在接班人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理想。
若沒有先賢們積極地探索救國救民之道,我們還會有今天這樣美好的生活嗎?
來之不易,請諸君珍惜!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