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記者劉樂)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上海26歲女生張秋珏12月9日在印尼龍目島浮潛時失聯,今天已經是第十天,目前仍無消息。據印尼當地媒體報導,印尼警方推測張秋珏在潛水時被水流捲走。目前,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已經介入。
浮潛,是遊客前往東南亞旅遊的熱門項目,近些年,由此引發傷亡事故頻頻見諸報端。根據泰國旅遊和體育部的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共有中國遊客73人在泰國溺水身亡。2018年2月,外交部領保中心梳理了2017年中國公民海外意外死亡的近700個案例,發現因旅遊活動發生意外死亡的案例超過三分之一。這其中,大部分是因為水上活動意外死亡,主要為遊泳或浮潛溺水死亡。
12月15日晚,上海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正在讀研的女兒張秋珏在印度尼西亞失聯。張秋珏的同學說,張秋珏12月7日最後一條發布的朋友圈定位在印尼峇里島。
記者16日從中國駐印尼峇里島領事館龍目島聯絡員處獲悉,12月9日張秋珏和摩洛哥友人在龍目島上的旅行社共同報名參加了浮潛項目,然而當天返回的只有這位摩洛哥友人,他說,張秋珏浮潛後未折返。此後旅行社連續搜尋了三天依舊沒有發現張秋珏的下落,於是向印尼警方報案,並且通知了中國駐峇里島領事館。
此外,張秋珏父親對記者說,他已於15日同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取得聯繫,目前正在緊急辦理護照,想儘快前往印尼當地。張秋珏父親表示,只要是失聯,總歸還有希望,比壞消息要好,希望她還能生存下來。
據張秋珏的同班同學透露,張秋珏會遊泳,但水性究竟如何,並不清楚。其父親表示,遊泳是女兒在大學裡學會的,應該並不熟練。
目前,事件還沒有顯著的進展。
近年來,中國遊客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因為參與浮潛類遊玩項目而發生傷亡事故的事件很多。旅遊問題專家劉思敏分析了幾點原因:「東南亞一直是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的熱門目的地,因為它處於熱帶地區,海水質量也比較好,所以特種的海上旅遊項目,包括像浮潛,全年都是適合的。中國遊客比較樂於去參與這些項目,基數肯定比在國內要大很多。另一方面,中國遊客在這方面的經驗相對比較少,大家可能覺得這類項目技術含量並不是很高,誰都可以嘗試,安全意識不夠到位。第三個原因,當地的管理水平、重視程度也不夠,安全意識鬆懈。」
那麼,大家在參與浮潛項目時,要注意些什麼呢?記者聯繫到中國自由潛水男子靜態閉氣紀錄保持者楊光教練。他首先告訴記者,人在遊泳池裡和在海水完全是兩個概念。海洋潛水需要專業培訓,浮潛同樣需要一定的培訓指導。
楊光說:「開放水域的活動大致分成三種:一種是老百姓參與比較多的,叫做浮潛,是在水面上,帶著面鏡和呼吸管,還有救生衣,用面鏡去觀察海裡面的海洋生物。另外兩種方式,是潛入到海洋當中去,一種方式叫水肺潛水,一種方式叫自由潛。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浮潛是有課程的,面鏡和呼吸管的使用方法和遊泳眼鏡的使用方法是完全不一樣的。甚至在特別平靜的海域,如果你不會用呼吸管的話,也很有可能在緊張的情況下,不斷把海水吸入到自己的肺裡,這是很危險的。」
楊光建議,大家再參加浮潛這一類的海洋遊玩項目時,一定要謹慎一些,找專業的地方了解相關知識,不能太大意。他提醒大家,海洋是非常廣博的,人一定要抱著敬畏的心理,不要總想著要挑戰自然或者怎樣。不管是浮潛還是水肺潛水、自由潛水,都是有課程可以參加的,大家到了海邊可以了解一下。另外,如果真的只是想在海邊曬曬太陽、遊遊泳,一定要在有攔鯊網和有救生員看護的情況下進行遊泳活動。
現在臨近年末,元旦和春節將至,許多國內遊客已經做好了去東南亞等地旅遊的準備。旅遊問題專家劉思敏也提醒大家,在參與海洋遊玩項目的時候,一定要有對海洋有敬畏之心,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
「離開了安全這個基礎,旅遊的初衷也就丟失了。大家一定要繃緊安全這根弦,安全警鐘要長鳴。不要看著這些項目貌似簡單,可能也會遊泳,很有把握,但實際上海洋是一種非常神秘的力量,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可測知的。所以大家在旅遊的時候,在玩海的時候,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聽從管理者的要求,也要聽旅行社或者相關人員的提示,絕不可以盲目自信,甚至自負,不然就會很容易釀成悲劇。」劉思敏說。
浮潛絕不像想像得那麼安全,由於浮潛人員的專業性不強、裝備也相對簡單,所以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反而更大。遊客尤其要小心離岸流,已經有過許多遊泳者因離岸流而受到傷害的先例,有的人在和離岸流對抗的過程中耗盡體力。因此,專業人士提醒,當水流從海面上破裂時,千萬不要從下方礁石的間隙中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