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形式邏輯謬誤裡,有一種謬誤叫:燻青魚(Red?Herring)謬誤。這個名字來自於某些歐洲童話中對於狡猾的狐狸的描寫。當獵狗追逐它們的時候,它們扔出一塊煙燻的,(所以是紅色的)青魚肉,當獵狗去嗅那塊青魚肉的時候,狐狸趁機逃脫。所以,這種謬誤的本質是:轉移話題。
不講邏輯好像是現在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公共領域的爭論,多自立場開始,以人身攻擊結束。而某些部門「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講法制;你和他講法制,他和你講政治……」的背後,其實就是不斷轉移話題,說白了就是像孩子一樣耍賴。有時我覺得不講道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耍賴。
有人說,這種看起來像耍賴的行為,實質是思緒含混。換句話說,因果不清,或者因果倒置,或者以結果來解答結果。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亞瑟。亨。斯密斯寫到:
你問一位中國廚師,「你為什麼不在麵包裡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麵包裡放鹽」,「你們城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麼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很明顯,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問。
當然,現在的中國人不至於搞混「為什麼」和「是什麼」的區別。但轉移話題和答非所問依然是目前某些中國人不講道理的表現。最典型的表現是張維為在國際上舌戰群儒的經典視頻,那個視頻將轉移話題運用到了極致。由於篇幅關係,我選擇了張維為的另一個例子。
最近,北大金融碩士提問張維為的視頻在網上大火,北大碩士提問:「為什麼精英和有錢人都跑到國外去,但又很少看到外國人到中國定居呢?如果我們中國在未來有很好的發展和機遇,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精英和有錢人都會往外跑呢?」
很明顯,北大碩士的問題很明確,第一:為什麼中國精英和有錢人往外跑?第二,外國人很少到中國定居?第三,既然中國有這麼好的發展機遇,為什麼還會選擇往外跑?讓我們看看張維為如何轉移話題的:張維為首先講了個故事,他講的一個故事是一個電影,這個電影名為《Her》就是「她」,這個電影是美國好萊塢拍攝的一個電影,拍攝的時間在2003年。這個電影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但故事整個電影都是在上海拍的。因為這個電影整個故事是描寫futuristic未來主義的愛情故事,所以拍攝的取景場地放在美國洛杉磯不是更顯浪漫嗎?
張維為表示他曾經問導演:「為什麼洛杉磯的故事要放到上海去拍攝」?導演回答:「這個你都不知道嗎?上海代表著世界城市的未來」。
其實,看過her的人都知道,那是一部科幻愛情片,發生的場景應該是未來的不特定城市,如果用已經老舊美國人都熟悉的洛杉磯城市,自然不能塑造出「未來的場景」。其實,導演穿插了很多不同城市的鏡頭,而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只是其中之一。而張維為說了大半天的故事,只為了說上海代表城市的未來!
假設那個導演真的說過上海代表城市的未來的話,又和北大碩士的問題有何相關?即使未來的中國是天堂,人家問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在精英和有錢人往外跑?很顯然,張維為又開始像狐狸一樣扔青魚肉了!
當然,這樣的答案很顯然和問題離得太遠,張維為又開始「製造新的證據」了。
美國的「公知」已經創造了無比美好的描述,還能忽悠很多人,但是現在的大數據表明多數90後的留學生,海歸回來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待在國外的比例。張維為還表示,十幾年後的中國,中產階產的規模可能是美國人口的兩倍。(其實,據胡潤《中國2018年新中產圈層白皮書》,中國淨資產達到300萬的只有3320多萬人。)到了那個時候擔心的問題就是「你要移民,要什麼東西,很多人都會帶著同情的眼光看待」,很多一出國就愛國其實很有道理的,出國之後反而越來越思念家鄉。
即使張維為所說的證據是真的,中國十幾年後中產階級將會有六億人口!但和北大碩士問題有關係?即使到了那時,你用同情的眼光看人家出國,和現在中國精英和有錢人紛紛向外跑有關係?黔驢技窮的張維為,又拿出所謂「一出國就愛國」的論斷,可惜依然和北大碩士的問題相距十萬八千裡。一個所謂的教授,分不清現在與未來,只會轉著彎子瞎扯,而觀眾竟然報以掌聲,這不是我們時代的恥辱嗎?如果後人不小心看到了這個視頻,會為我們這代人的荒謬而羞愧的。當然,前提是他們已經懂得了邏輯!
其實,張維為教授的「三把斧」——田忌賽馬式虛假對比,製造「證據」和轉移話題。他的很多言論都是罔顧是非的。比如,他說和上海、北京、大連比起來,「紐約更像第三世界」,而不告訴聽眾紐約地鐵修了100年了,不告訴讀者人均GDP是上海的4倍;比如,他吹噓中國城市已經實現中產階層化了,還否認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性,這實際是睜眼說瞎話。
就事論事是談論問題講道理的第一原則。答非所問,不斷轉移論題,是現在某些人狡辯的伎倆。我是講道理的泰迪熊,您的關注和支持,不僅是我一直寫下去的動力。而且是培養公民講道理常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講道理的話,做講道理的人,讓我們一起將講道理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