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非所問,像狐狸一樣轉移話題,這也是不講道理的方式!

2020-12-13 講道理的泰迪熊

在非形式邏輯謬誤裡,有一種謬誤叫:燻青魚(Red?Herring)謬誤。這個名字來自於某些歐洲童話中對於狡猾的狐狸的描寫。當獵狗追逐它們的時候,它們扔出一塊煙燻的,(所以是紅色的)青魚肉,當獵狗去嗅那塊青魚肉的時候,狐狸趁機逃脫。所以,這種謬誤的本質是:轉移話題。

雪中的狐狸

不講邏輯好像是現在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公共領域的爭論,多自立場開始,以人身攻擊結束。而某些部門「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講法制;你和他講法制,他和你講政治……」的背後,其實就是不斷轉移話題,說白了就是像孩子一樣耍賴。有時我覺得不講道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耍賴。

有人說,這種看起來像耍賴的行為,實質是思緒含混。換句話說,因果不清,或者因果倒置,或者以結果來解答結果。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亞瑟。亨。斯密斯寫到:

《中國人的氣質》一書

你問一位中國廚師,「你為什麼不在麵包裡放些鹽?」得到的解釋是,「我們都不在麵包裡放鹽」,「你們城裡有這麼多好吃的冷凍食品,為什麼不留一點冬天吃呢?」「是的,我們不留冷凍食品到冬天吃。」很明顯,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問。 

當然,現在的中國人不至於搞混「為什麼」和「是什麼」的區別。但轉移話題和答非所問依然是目前某些中國人不講道理的表現。最典型的表現是張維為在國際上舌戰群儒的經典視頻,那個視頻將轉移話題運用到了極致。由於篇幅關係,我選擇了張維為的另一個例子。

復旦大學張維為

最近,北大金融碩士提問張維為的視頻在網上大火,北大碩士提問:「為什麼精英和有錢人都跑到國外去,但又很少看到外國人到中國定居呢?如果我們中國在未來有很好的發展和機遇,那麼為什麼這麼多精英和有錢人都會往外跑呢?」

很明顯,北大碩士的問題很明確,第一:為什麼中國精英和有錢人往外跑?第二,外國人很少到中國定居?第三,既然中國有這麼好的發展機遇,為什麼還會選擇往外跑?讓我們看看張維為如何轉移話題的:張維為首先講了個故事,他講的一個故事是一個電影,這個電影名為《Her》就是「她」,這個電影是美國好萊塢拍攝的一個電影,拍攝的時間在2003年。這個電影的故事發生在美國的洛杉磯,但故事整個電影都是在上海拍的。因為這個電影整個故事是描寫futuristic未來主義的愛情故事,所以拍攝的取景場地放在美國洛杉磯不是更顯浪漫嗎?

洛杉磯夜景

張維為表示他曾經問導演:「為什麼洛杉磯的故事要放到上海去拍攝」?導演回答:「這個你都不知道嗎?上海代表著世界城市的未來」。

其實,看過her的人都知道,那是一部科幻愛情片,發生的場景應該是未來的不特定城市,如果用已經老舊美國人都熟悉的洛杉磯城市,自然不能塑造出「未來的場景」。其實,導演穿插了很多不同城市的鏡頭,而陸家嘴的摩天大樓只是其中之一。而張維為說了大半天的故事,只為了說上海代表城市的未來!

假設那個導演真的說過上海代表城市的未來的話,又和北大碩士的問題有何相關?即使未來的中國是天堂,人家問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在精英和有錢人往外跑?很顯然,張維為又開始像狐狸一樣扔青魚肉了!

上海陸家嘴

當然,這樣的答案很顯然和問題離得太遠,張維為又開始「製造新的證據」了。

美國的「公知」已經創造了無比美好的描述,還能忽悠很多人,但是現在的大數據表明多數90後的留學生,海歸回來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待在國外的比例。張維為還表示,十幾年後的中國,中產階產的規模可能是美國人口的兩倍。(其實,據胡潤《中國2018年新中產圈層白皮書》,中國淨資產達到300萬的只有3320多萬人。)到了那個時候擔心的問題就是「你要移民,要什麼東西,很多人都會帶著同情的眼光看待」,很多一出國就愛國其實很有道理的,出國之後反而越來越思念家鄉。

即使張維為所說的證據是真的,中國十幾年後中產階級將會有六億人口!但和北大碩士問題有關係?即使到了那時,你用同情的眼光看人家出國,和現在中國精英和有錢人紛紛向外跑有關係?黔驢技窮的張維為,又拿出所謂「一出國就愛國」的論斷,可惜依然和北大碩士的問題相距十萬八千裡。一個所謂的教授,分不清現在與未來,只會轉著彎子瞎扯,而觀眾竟然報以掌聲,這不是我們時代的恥辱嗎?如果後人不小心看到了這個視頻,會為我們這代人的荒謬而羞愧的。當然,前提是他們已經懂得了邏輯!

北京故宮

其實,張維為教授的「三把斧」——田忌賽馬式虛假對比,製造「證據」和轉移話題。他的很多言論都是罔顧是非的。比如,他說和上海、北京、大連比起來,「紐約更像第三世界」,而不告訴聽眾紐約地鐵修了100年了,不告訴讀者人均GDP是上海的4倍;比如,他吹噓中國城市已經實現中產階層化了,還否認社會貧富分化的嚴重性,這實際是睜眼說瞎話。

就事論事是談論問題講道理的第一原則。答非所問,不斷轉移論題,是現在某些人狡辯的伎倆。我是講道理的泰迪熊,您的關注和支持,不僅是我一直寫下去的動力。而且是培養公民講道理常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講道理的話,做講道理的人,讓我們一起將講道理進行到底。

相關焦點

  • 《媽媽像花兒一樣》受好評 用幽默方式說沉重話題
    原標題:用幽默方式說沉重話題 由許晴、林永健、溫升豪、王曉晨等主演的都市勵志輕喜劇《媽媽像花兒一樣》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癌症」話題引發廣泛熱議。劇中,張幸福(許晴飾)原本是家裡的頂梁柱,卻在45歲生日那天被告知得了乳腺癌,從此開始了與病魔抗爭的日子,上演了一出電視版的「滾蛋吧,腫瘤君」。
  • 像刺蝟一樣專注,你就成功了
    ——富蘭克林 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世上有兩種厲害的人,一種人非常聰明,什麼都懂,像狐狸一樣,姑且稱之為「狐狸型」;另一種人,並不是特別聰明的,卻像刺蝟一樣專注,他們似乎只懂得硬著頭皮做一件事情,,姑且稱之為「刺蝟型」。 據書上記載,列寧就屬於「刺蝟型」的人。
  • 給娃講道理越講越不聽話?掌握3R1H原則,才能起到管教的意義
    」「以前一直講道理來著,但是我發現講的道理完全沒用,一日三餐,每餐都是這樣搗亂。」閨蜜嘆口氣說道。像閨蜜這種在孩子兩歲之前,一直用講道理的方式管教孩子的媽媽不是少數。閨蜜甚至說:「我感覺不到三歲的孩子一直在試探我的底線,講道理的時候,他完全聽不進去,還會繼續用搗亂的方式來挑釁我!」《正面管教》這本書,被很多媽媽所喜愛,並且也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嘗試使用裡面的理念。像閨蜜她們的做法,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誤區,學會了「溫和」,卻沒學會「堅定」。
  • 跟孩子講道理就是不聽?因為最無效的教育,就是跟孩子講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時不免就會感到頭疼暴躁。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刻意感動。「但是這幾種教育方式卻是很多父母長輩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用的,想想當你的孩子犯錯、不聽話的時候,你是不是就是這樣做的?或者大發脾氣對孩子一通打罵、或者絮絮叨叨跟孩子說一堆大道理,有時候自己還會被自己講的這一堆大道理感動?
  • 【棉花島心田俱樂部】講道理是反人性的
    理有四部,道理、事理、義理、情理,從自然的人與事的常規出發,攬括了天地、自然、社會、人、事的基本原常理,所以只講道理,不講情理,這是拋開了人的感情因素,成了反人性,滅人性,存了天理。
  • 你家狗狗叫醒你的方式,是不是像小狐狸一樣,給你一大口麼麼噠?
    你家狗狗叫醒你的方式,是不是像小狐狸一樣,給你一大口麼麼噠?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人群對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是在不斷的提升,就比如養寵物,飼養寵物已經成為非常熱門的風尚了,說起養寵物現在的社會人群中對於養寵物的種類還真的是千奇百怪,像比如最近網上常見撥鼠、刺蝟、迷你小豬,兔子、蝸牛等這些動物當做寵物來養已經算是常見了, 不過狐狸現在是普遍比較少養的,這個狡猾聰明的小傢伙哦其實也是非常可愛的呀。
  • 二年級課文道理、重點語句各種考,難壞孩子,原來大語文就這麼考
    部編本新教材實施以來,語文課本內容難度的加深有目共睹,而「文以載道」,講明白每篇文章中蘊含的道理,並讓孩子們靈活運用,能知人心,明事理是部編語文的重要教學目的之一,同時,也是本次教材改革力求回歸「立德樹人」之根本的需要。
  • 老劉講狐狸報恩的故事我聽後半信半疑,不知你信不信
    就在那年初秋的一個雨後,劉大爺剛起床,他聽到不遠處有悽厲的慘叫聲。劉大爺急忙拿起钁頭,循聲跑了過去。原來一隻狐狸被壓在亂石下,動彈不得。劉大爺趕忙扔下钁頭,搬開了壓在狐狸身上的石塊,那隻得救的狐狸跑出不遠,又回過頭來看著劉大爺,哇哇叫了兩聲,一瘸一拐地消失在草叢中。自那以後,那隻狐狸經常出現在劉大爺居住的石屋周邊,它一點都不懼怕劉大爺,劉大爺也從不傷害它。
  • 二年級語文上《小狐狸分奶酪》,小故事講大道理,你能說出幾層?
    二年級語文上冊《小狐狸分奶酪》,課堂筆記+練習題,收藏!親愛的同學們,我們都讀過《烏鴉與狐狸》,故事中,狡猾的狐狸通過用讚美烏鴉的方式,騙取了烏鴉嘴裡的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的《小狐狸分奶酪》,看看這隻來自匈牙利的小狐狸是善良的,還是狡猾的?從中能學會到什麼道理?
  • 從刺蝟和狐狸的故事中思考設計師的未來
    羅胖講了一個刺蝟和狐狸的文章,聽了之後,我就在思考,網際網路行業的我們也許正在實踐這個道理。著名哲學家以賽亞柏林說:人呀,有兩種,第一種:刺蝟,知道一件大事;第二種:狐狸,知道許多小事。知道一件大事的刺蝟,它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以不變應萬變。很亢奮,很偏狹。
  • 情商低,不是你不懂別人的意思,而是你不停地講道理!
    01生活中有這樣一件現象,女孩上班,疲倦後回到家,像男友吐槽了一下自己的老闆,說他給新人加薪,但我已經待這麼久了,卻從來沒這事,這件事徹底的惹怒了女孩。男孩說了那麼一大籮筐的道理,並沒有說服女孩不離職,相反,女孩離職當天就跟男票吵了一大架。此後有一個月都沒有怎麼聯繫男孩,其實女孩的吐槽可能就只是單單的過過嘴硬,或許並沒有認真的想過要離職的想法,但是男孩卻當真了,而是認認真真的在那裡分析利與弊。其實這就是情商低的最大的忌諱之處,一個人可以不明白別人的內心,不要遇見任何事情,就只能想到講道理。
  • 父母還在拼命給孩子「講道理」?有沒有注意到,你一直在做無用功
    在家庭中給孩子講道理,真的管用嗎?看見這樣的討論,朋友家裡面的孩子給了大家一個震驚四座的答案,他說:「這些道理我早就聽了十年了,所以,不要再把我當作小孩,而且,這樣的不停地給我講道理,像是把我當作了傻子。」
  • 人過晚年,不講道理,才是情商高
    其中一個不必要的事情就是「講道理」。有人會說,講道理是一件好事啊,為什麼「不講道理」的老人家反而成為情商高的人了呢?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幾個答案。許多人會因為欠某人一個人情的情感約束,而勉強自己做一些不願意的事情,這樣並不是情商高,這是不必要的「人情」。在這樣沒必要一樣一樣還的人情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欠的人情好像越來越多了,你來我往的關係就像拉鋸戰,消耗了最初幫助別人的本心。「有求必應」的「好人」往往是害苦了自己,方便了他人。
  • 爺爺忠告:人再老實,也別跟這3種人「講道理」,別人會當你傻
    所以對一個老實人來講,怎樣處世是一個很需要研究的問題,不過關於這一點,其實也容易解決,畢竟老實人都是以講道理著稱的,但是有些時候遇到一些人不講道理,那麼也就只能對他們不講理來應對。那麼今天就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哪些人是老實人不應該講道理的吧。
  • 民間傳說:狐狸不怕舉子不怕官,為何怕僕婦
    《閱草微堂筆記》精選002篇 這篇故事雖然講了一個狐狸惡作劇的故事,其實講的是僕婦孝順的故事,宣揚的是孝道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於世界幾千年,除了具有強大的文化基因外,也與孝道文化息息相關。劉士玉也不換書房,繼續在書房裡讀書。丫環們也慢慢地習慣了,進到書房裡,聽見狐狸說話,偶爾也開玩笑幾句。狐狸除了偶爾惡作劇扔幾個小瓦片,說幾句話嚇唬嚇唬人外,也沒有什麼出格的事情。但是,只要有客人進書房,狐狸就會扔瓦片砸客人,更有甚者,還砸過石子,嚇得客人轉身就跑,空中傳來狐狸放肆的大笑聲。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只有獵人打狐狸,見過狐狸打獵人?教育部推薦的《狐狸打獵人》
    故事:一個山村的人們,將巖石上畫的一隻狐狸,說成是一隻兇狠的惡狼,引起了無名的恐怖。一隻狡猾的狐狸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裝扮成那隻惡狼,果真嚇跑了一個獵人,取得獵槍,並進一步押著獵人替他給獵槍裝子彈。造成狐狸如此猖狂的原因是,這個獵人一貫好吃懶做,不好好學本領,是個算不上「獵手」的膽小鬼。
  • 最無能的表現就是跟孩子講道理,不要讓自己成為情商最低的媽媽
    我見過無數在地鐵上、街上跟孩子大吵講道理的,孩子也聽不進去,母親的聲音越大孩子哭得越兇,孩子哭得越兇母親聲音就更大了,仿佛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周圍的人都不免煩躁起來。
  • 紈絝子弟發善心,救了2隻狐狸,卻意外大病一場,真相發人深思
    小夥子再仔細看了看,這也不像是狐狸的窩,附近也沒見著大狐狸走動的跡象,如果不管的話,這兩隻小狐狸很可能會凍死。小夥子本來就是好玩的心態,就把這兩隻小狐狸帶回家養著。小夥子傷心欲絕,事已至此,只好把被扒了皮的狐狸屍體帶回來。他一手抱著屍體,一手摟著另一隻小狐狸,哭得泣不成聲。突然,他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帶著這兩隻狐狸,來到當初撿到這倆狐狸的墳地,挖了個坑,把那隻死了的狐狸埋了。
  • 給孩子講的是道理,孩子聽著是念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放學回家的路上,孩子給我說:「媽媽,今天老師給我講了好多道理,都是心靈雞湯。」我心裡默默「汗」了一下。「那你記住老師的話了嗎?」我故作平淡的問到。孩子做個鬼臉,說:「這是雞湯,都喝膩了,我知道老師的意思。」作為寫手的我聽到這一句,也是醉了,連孩子都不愛喝「雞湯」了,繼續「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