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耍社火」元宵節前,在甘肅慶陽鎮原縣新城鄉新城村淺儉自然村的窯洞前,一位老者手持自製繡球引逗著舞獅,用方言說唱著,這位年屆78歲的村民王學功在當地「耍社火」已有30多年,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社火頭」。 侯志雄 攝
「正月十五耍社火」元宵節前,在甘肅慶陽鎮原縣新城鄉新城村淺儉自然村的窯洞前,一位老者手持自製繡球引逗著舞獅,用方言說唱著,這位年屆78歲的村民王學功在當地「耍社火」已有30多年,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社火頭」
中新網甘肅慶陽3月4日電 (侯志雄 呂贇)「正月十五耍社火」元宵節前,在甘肅慶陽鎮原縣新城鄉新城村淺儉自然村的窯洞前,一位老者手持自製繡球引逗著舞獅,用方言說唱著,這位年屆78歲的村民王學功在當地「耍社火」已有30多年,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社火頭」。
4日,記者在村裡見到了這位鄉鄰所說的「社火頭」王學功時,他正捧著臉譜畫冊,握著毛筆給演員們化妝為當日的表演做著準備,這是他在社火表演前親自要做的一項工作。
一陣強勁有力的鑼鼓聲中,社火表演開始。氣勢洶洶的舞獅跳上板凳「雄視天下」,王學功手持繡球吸引舞獅在板凳間嬉戲,他來回遊走引逗獅子,時而激烈,時而平靜,眼花繚亂,情緒激昂。
作為村子裡的「社火頭」,王學功身兼社火隊總導演、化妝師同時也是其中的重量級「演員」。
從小習武的王學功練得一身好本領,社火表演的壓軸節目舞獅更是老人的一絕,在村子裡無人能比,被當地人公認為「舞獅第一人」。
王學功的二兒子王會玲告訴記者,社火表演中許多事情老人親力親為,他手把手傳向村裡年輕人授社火表演技藝,村裡很多孩子是在社火表演的隊伍中長大。
王學功表演的社火內容以傳統為基礎,通過借鑑日常生活加以創造,最終形成了一整套的社火表演節目。「舞獅、划船、舞龍、上天官、送紅燈、跑馬燈」等不一而足,而社火演員都來自村子裡,包括他的兩個兒子。王學功說,「編排社火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愛好,更重要的是想教育村裡的年輕人,讓他們走正路。」
「我小時候第一次『跑社火』是趴在父親的背上的。」王會玲告訴記者,多年前,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貧乏,社火表演成了寒冬臘月農閒時刻的重要娛樂項目。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以後,父親就帶領他們一家人並動員村子裡的年輕人組織排練社火節目。
在王會玲童年的記憶裡,每天晚上和父親「跑社火」都是一次快樂無比的經歷。每到一家門口,戶主都會生起一堆火,伴隨著鑼鼓聲和鞭炮聲,從由24人一同表演的開場節目「跑旗」到壓軸節目「舞獅」,整場社火從本村一直演到鄰村,所到之處,人聲鼎沸,熱鬧非凡。「跑累了父親就背著我繼續跑,有時候趴在父親的背上就睡著了。」
「想做社火自搭團,演員都是莊稼漢。」淺儉村村長王自強的這句順口溜正是王學功老人幾十年排練和演藝社火人生的真實表達。
以往農村過年時聚眾賭博、喝酒尋釁滋事的不良風氣讓村民們的春節倍感不歡樂,而王學功的「社火隊」成為村民們最大的看點。王自強說,「通過排練演出社火改變了村裡過年時的不良風氣。」
最初表演「社火」都是王學功自己掏腰包,他組織家人動員村子裡的人參與,用自己和老伴種地攢下來的錢購買演員服裝和道具等全套東西,許多是用廢舊的材料重新手工製作的。
說起當初排練社火的「難」,王學功老人的大兒子王會軍有著深刻的印象。「當時舞獅子的獅子頭是用背簍做的,然後父親用毛筆畫出獅子面部的模樣。」
如今看著父親表演的場景,兩個兒子卻都捏著一把汗。「父親已經78歲了,怕他身體吃不消。」然而老人還是倔強地走上村頭,繼續耍著社火,在老人的心裡,社火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