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10月1號晚間的20時,《姜子牙》的票房成績是3.4億,穩居排行榜的第一。
但是很多人認為此次的姜子牙,並不值得這個票房好成績,全是吃了《哪吒》的口碑與熱度餘暉。
是呀,當我們去電影院看《姜子牙》的時候,有一半的人帶著孩子去的,還有部分是十幾歲的學生。可見大部分家長就是為了孩子開心,而選擇了這部電影。
但是在放映的過程中,有的小孩開始哭鬧了,覺得很是不好看,沒有《哪吒》好看,哪吒能看懂,因為它搞笑,但《姜子牙》一點看不懂,老問什麼時候放完,他哭著要回家。
大人卻嘆了一口氣:
大家都以為這是動畫片,以為這個動畫片就是「之前那個」動畫片吧。卻沒想到是偏向青年人的主題。大人看就很值得深思,隱晦地表達了現實中,某方面的精神枷鎖。但是我們的初衷主要是帶小孩子去看,結果她覺得不好看。
甚至後排的一個孩子一直在追問他爸爸,哪吒呢?哪吒去哪了?怎麼還沒有出來,最後為了讓孩子不再吵鬧,孩子他爸就忽悠他說,小狐狸是哪吒變的。
我們聽後都笑出了聲,這單純可愛的孩子卻相信了,最後結尾的時候,看到了哪吒,還特開心地說它變回哪吒了。
所以在影座上的全場百十號人,大部分沒看懂《姜子牙》,就最後哪吒出來的時候,有點笑聲。
如果你說在這樣的壞境裡,觀眾不是衝著《哪吒》的口碑去的,你能相信?
以前 《哪吒》出來的後一天,網絡上最為熱門的話題是,咱們去二刷或者五六刷,現在卻是在討論《姜子牙》好不好看的問題。
所以,觀眾的評價就兩極分化了,踩一腳的人說,這部電影完全比不上哪吒歸來,它的主題並不鮮明。它的情節設計也不精妙,感覺這是編導被「迷霧」蒙了心。
但是捧的人,卻讀出了境界,認為自己是看出來了,只不過是看出來了姜子牙身上有自己不如意的影子罷了。
或許,以一種客觀的角度來說,《姜子牙》能看懂,也是一部好電影,它想給一定年齡階段的人,傳遞一種深意。但是以現實的角度出發,吸引不了觀眾,因為他們去電影院是為了看個開心,不是去尋求真理與感悟的。
而且,有個問題一直被大家詬病,先前預告裡有不少的彩蛋,把人們的期待值提高了,如今卻會有一種類似「上當」的錯覺,所以部分的人才會覺得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