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作品始終逃不過兩個字——人性。人性的浪漫、美好、扭曲、惡意,統統都過於極端化。
他最擅長的寫法——
劇中的每一位人物,粗看毫無關係,但碎片化的線索慢慢展示出來,才發現,他們都有相互的故事。
不到最後關頭,不要輕易押注兇手。
在本片中,父子、夫妻、情侶,不理解不信任演變為最親密的陌生人。
《麒麟之翼》一書中的一切罪惡源自三年前遊泳老師錯誤的教育,導致三個男孩背上一生沉重的謊言,也導致其中一個男孩用殺人來逃避責任。
書中最出彩的人物莫過於三個男孩中的一個父親。剛開始以為他是一個絲毫不顧家庭的男人,後來還被媒體、公眾認為是一個無良企業管理者,但最後發現,他只是不善於和家人溝通,被公司領導栽贓陷害。當他隱約發現兒子有犯錯行為時,為查明兒子犯了什麼錯,不惜做好讓兒子自首的準備,最後臨死關頭,還不忘留下信息,告誡兒子勇敢面對自己的過錯。
本來這篇文章的標題想用《理性與感性》,後來想明白感性和理性本來就是難以分割的,正如日本橋上長翅膀的麒麟雕像,不止象徵騰飛,更是象徵勇氣。
確實,儒家文化倡導的是忠孝節義、仁智勇,智商與情商本來就不是可以簡單分割的,這也是這部影片所傳達出來的,有很多事情不能單獨用理智解釋,也不能簡單用情感解釋,而是一種複雜的關乎理智和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