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貴州都司表現得非常明顯,貴州都司的大部分衛所為實土衛所

2020-12-12 臉龐燦爛笑容

明代貴州的衛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的捷報傳到南京,明朝的統治者便開始著手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洪武十五年(1382年)初,明太祖"置貴州都指揮使司,命平涼侯費聚、汝南侯梅思祖署都司事。"[1]2224從此,貴州地區進入衛所時代。明代的貴州都司,共有18衛2千戶所.它們分別是貴陽府城2衛,即貴州衛、貴州前衛;貴陽以西的"上六衛",即威清、平壩、普定、安莊、安南、普安6衛;貴陽以東的"下六衛",即龍裡、新添、平越、清平、興隆、都勻6衛;西北方向的"西四衛",即烏撒、畢節、赤水、永寧4衛,還有黃平、普市2守御千戶所。貴州都司所屬衛所最早建立者是洪武四年(1371年)的貴州衛,最晚者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貴州前衛。

正統三年(1438年),貴州都司進一步完備,普定衛由四川都司改屬貴州都司,貴州都司所屬共18衛2所。除貴州都司外,當時在貴州地區還有湖廣都司衛,稱為"邊六衛",分別為平溪衛、清浪衛、鎮遠衛、偏橋衛、五開衛和銅鼓衛。另有萬曆年間(1573-1620年)設置而隸屬於四川都司的威遠衛。關於都司衛所的職能定位,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明代的衛所分為"實土"與"非實土"兩種。

周振鶴曾提出"軍管型政區"的概念,將實土衛所視為一種特殊的"地方行政組織和行政區劃",而非實土的衛所僅是一種軍事單位。郭紅在實土與非實土的基礎上,將衛所分為實土、準實土、非實土3種類型,認為準實土衛所即分布在府州縣境內、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的衛所,具有一定的行政區劃意義.顧誠則認為明代軍事系統的都司、衛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同行政系統的基層組織如府州縣一樣,是一種地理單位,管轄不屬於行政系統的明代疆土,既包括軍隊的屯田和民籍耕種的土地,也包括屬於軍籍的大量人口以及部分屬於民籍的人口.其實,不管他們的具體結論如何,但他們均承認實土衛所在地方上具有行政管轄的功能。

而這一點於明代的貴州都司表現得非常明顯。貴州都司的大部分衛所為實土衛所。在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貴州都司的大部分衛所都管轄有大小不一的土地,並且具有清晰的行政區劃。因之,在整個明代,貴州都司不僅具有軍事戍守的職能,也包括地方行政管轄的職能.二、衛所的現實困境(一)衛所軍戶的困境顧誠曾經指出:"在明代,'軍戶'這一概念有時被用於兩種截然不同的場合,一種是指衛所的軍人家庭,另一種是軍士在原籍州縣的戶口。"

為避免這種混亂,顧誠用"衛籍"來指代所有居住在衛所的人口。李龍潛則認為存在"郡縣軍戶"和"在營軍戶"的區別。於志嘉提出"州縣軍戶""衛所軍戶"和"附籍軍戶"的概念,認為"州縣軍戶"就是生活在原州縣的軍戶家庭,衛所軍戶便是生活在衛所的軍戶家庭,"附籍軍戶"即是附籍在衛所周邊州縣的軍戶人丁.就明代貴州地區來說,衛所的來源主要是依靠衛所的自我繁衍。衛所軍戶是貴州都司衛所最主要的群體。

明朝初年,貴州都司"原額旗軍一十四萬五千二百七十六名,以守則堅固,以調則勾用,所以七八十年間,軍民安堵,邊境以寧"[,可謂是兵備齊整。其後,連年的徵調,特別是正統年間(1436-1449年)的麓川之戰以及之後的社會動亂等,貴州都司的軍士疲憊不堪,除去陣亡軍士外,更有大量的軍士趁機逃匿。到景泰三年(1452年),"貴州各衛軍士見在,多者不過五七百名,少者僅有二四百名,雖是類型各處清勾,見今到衛數少。"明朝建國之初兵備完整的景象,早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這種情況更是嚴峻不已,貴州"各衛所原額旗軍及銅仁、思、石等府戍守漢土軍兵統計一十五萬八千七百零七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查存二萬六千八百四十名。"以各衛清查的兵額,更能清楚地看到貴州逃軍之嚴重。以清平衛為例,洪武時期(1368-1398年)兵額為9803名,到明中期以後已大幅度減少,"嘉靖(1522-1566年)間城屯站鋪官軍八百九十七戶,二千一百八十四丁口。"到萬曆間(1573-1620年)"止存屯操共三百六名",不及建國之初十之三四。

從各衛所的戶口人丁數的減少可以看出衛所制度的衰敗。需要指出的是,在明代中後期的地方志中所記載的戶口數字,大多是官員敷衍了事的虛應文字,已經不足以作為人口統計的依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衛所的戶口數據根本就沒有變化。但是,在地方志中總體數字的減少,卻隱晦地反映出當時衛所的逃軍問題。

相關焦點

  • 武職選簿資料整理新成果 ——《明代衛所選簿校注》(雲南卷、貴州...
    《明代衛所選簿校注》(雲南卷、貴州卷)收錄了《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檔冊類中滇黔地區的武職選簿。其中「雲南卷」收錄選簿包括《中國明朝檔案總匯》第58冊所收雲南都司雲南左衛,第59冊雲南右衛、臨安衛、越州衛、雲南後衛、大羅衛、木密關守御所、鳳梧守御所等共計六衛二守御所選簿。
  • 巡檢司制度與明代基層社會控制
    一、巡檢司的設置與撤廢明朝設置巡檢司始於何時?據萬曆《大明會典》記載,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而《明史・職官志》依據《明太祖實錄》確定為洪武二年。實際上,明統治者始置巡檢司的時間遠早於此,不少屬於明朝的巡檢司建立時間都在洪武二年、甚至洪武元年之前。
  • 古城話古 明代的宣府與萬全都司
    遍查明代直隸二京(京師、南京)和十三布政使司下屬的140個府中,並沒有"宣化府"的編制。"宣府"只是明代宣化城的名稱,是萬全都司的治所。明代擴建後的宣化城示意圖(周長24裡萬全都司,全稱為"萬全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司是明代的省級軍事單位,負責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
  • 明代軍事制度簡說(二):都司、五軍都督府、兵部
    作者:戚任偉摘要:大體來說,衛、所隸屬於各省都指揮使司(都司),而各省都司又分別隸屬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而在邊防要地則單獨設置都指揮使司,實行軍民合一的統治(以軍政府統領地方,民政、軍政不分),如:遼東都司、大寧都司等。在東北、西北、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更設「羈廉性」都司、衛、所,比如著名的奴兒幹都司、烏斯藏都司等,由當地部落首領擔任長官(名義上接受明朝政府的官職,如指揮、同知等,實為土司),允許世襲,但須受朝廷節制。
  • 貴州的「布達拉宮」—水司樓,被譽為「天下第一水司大廈」
    如今,我們深入貴州大山深處,探訪到一座神秘的「宅邸」,而且這座宅邸從開工到竣工的耗資近2億元,可以說是斥資巨大,這座宅邸就是貴州的水司大廈。水司樓位於貴州省獨山淨心谷風景區,距獨山縣城約20公裡,是一個觀光旅遊的好去處。為何稱其為大廈?正是因為這座建築的佔地面積超過了6000平方米,在這個小縣城裡,這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了。
  • 明朝的都司衛所制度——逐漸走向荒唐的弊政?
    但因為古代人口繁衍崇尚開枝散葉,軍士後代除去世襲軍職的正軍之外,還有大量不能世襲軍職——因此也並非軍士的百姓在都司衛所的管理之下,由此就帶來了許多弊病。打個比方,祖軍在衛所應募後生有五個兒子。一般來說,五個兒子中的長子世襲軍職,其餘四個兒子則不能世襲軍職,但仍在當地定居且不能隨意遷徙(明代戶籍管理制度決定),仍舊屬於當地衛所管轄。
  • 貴州「天下第一水司樓」舉債2億建成,申報了三項金氏世界紀錄
    貴州水司府堂(水司樓),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北邊,淨心谷景區內胭脂河中遊河灣處,是淨心谷景區最具標誌性的宏大建築之一。>為2億元樓高99.9米,進深240米,共24層,是世界最大的水族建築,屬於全木質框架榫卯結構建築。
  • 明朝衛所是怎麼選址和修築的?火炮+青磚維繫二百多年帝國的穩定
    明朝在建立中非常重視重視修城築池,朱元璋每攻佔一城,必修城築池,用來建立根據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創造性的建立了明朝獨有的軍事制度—衛所制,這種制度是以唐朝府兵制為基礎的。衛所中的衛、所是軍事單位,圍繞衛所,築城屯軍駐兵,這種城稱為衛城、所城或者堡。
  • 貴州黔南新添安撫司衙署舊址
    貴州黔南貴定縣,這裡在元、明、清時期,地理位置上處於湘黔驛道的主幹線上。特別是明代以來,都是朝廷和地方極為重視的戰略要道。新添司全景及新添溪從設置驛傳、兵站始,然後守御千戶所,繼而新添衛,最後升格為新添衛軍民指揮使司。
  • 貴州獨山縣水司樓神似宮崎駿的「湯屋」,如何才能拯救這座宮殿?
    相信大家也聽說了貴州獨山縣的水司樓爛尾的消息,爛尾歸爛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建築,就好像宮崎駿動畫裡面的建築走出來一樣,話不多說,大家先看一下圖片。
  • 貴州,為什麼直到明朝才變成了省?
    那麼,是什麼讓貴州突然成「省」呢?01 地無三尺平今天的貴州省坐落在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地無三尺平」、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人們對於貴州的標誌性印象。貴州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
  • 貴州獨山淨心谷令人震驚不僅水司樓,還有儒學文化園、曲院風荷
    淨心谷旅遊區最著名的是投資兩個億成為爛尾工程的「天下第一水司樓」,實際上,淨心谷景區內到處都是大手筆的人文景觀,讓人驚嘆,絕非是常人想像中的小氣、造作的人造景觀,沒有什麼看頭。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相得益彰,是一處讓遊客覺得值得一遊的地方。淨心谷位於貴州省獨山縣城北部的影山鎮,總面積208平方公裡,規模非常大,因為天熱,我們只走了一半。
  • 明代衛所屯兵制對威海地名的影響
    打開地圖或沿途都會發現大量的、密集的地名叫某某衛、某某所、某某寨,這與北方傳統的地名命名方式不太一樣,此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所知的歷史故事和傳承。1 明代魯東沿海衛所駐屯軍設置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都督府改為中央五軍(即中、左、右、前、後軍)都督府,地方設都指揮使司,為地方軍事指揮機構。例如:左軍都督府下設浙江都司、遼東都司和山東都司。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的衛所制度
    五軍都督府的主要職責是分領在京各衛所和在外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衛軍。各都督府互不相屬,都只與兵部聯繫,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分掌兵權,「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春明夢餘錄·兵部》)兩個機構互相牽制,便於皇帝操縱和控制。
  • 青島境域內的明代衛所建制
    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從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設「衛」立「所」,實行衛所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衛所的職能是「保衛疆土和鎮壓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有事徵伐,無事軍墾。」
  • 明朝北鎮撫司與南鎮撫司分管什麼?明朝還有哪些機構?
    明朝北鎮撫司與南鎮撫司分管什麼?北鎮撫司,官署名。明朝錦衣衛所屬機構。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是南北兩個鎮撫司,其中北鎮撫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設。北鎮撫司北鎮撫司「專理詔獄」(皇帝欽定的案件),且擁有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偵訊、行刑、處決,不必經過一般司法機構。死於酷刑之下者不計其數。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統領官稱千戶、百戶、總旗、小旗。一般軍士稱為校尉、力士,被稱為「緹騎」。
  • 明朝建立的遼東都司,為東北的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統治,有哪些貢獻
    即在衝要衛所處,屯守中半;在非衝要地區的衛所,則是二八守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 規定雖然是如此,但往往還是有例外,就遼東都司而言,為了省海運民糧轉輸供給艱難的困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下令,遼東定遼等二十一衛軍士,自二十八年起「俱令屯田自食」。 就當時遼東都司的情況說,二十一衛的軍士都從事屯田是極有可能的。
  • 明代「三司」之提刑按察使司,地方重要的監察機構
    提刑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是明代地方最高的監察機構,它的格局設置與中央最高監察機構都察院相同,與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軍事的都指揮使司,合稱為「三司」,是整個有明一代地方最重要的機構。提刑按察使司設按察使一人,品秩為正三品,它的主要職責為掌管一省的刑名案件,巡按糾劾之事,監察地方諸司,平冤獄,肅清風紀,澄清吏治。按察使之下設副使,正四品;僉事,正五品,均沒有固定的人員定額。它們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在各道巡察,兵備、安撫民眾、屯田、水利興修、監軍等由相關各道負責,並且還要分派官員巡視京畿地區。
  • 貴州建「天下第一水司樓」,耗資2億樓高99.9米,如今已成爛尾樓
    並且不僅如此,中國如致力於地標性建築的建設和攻克各大工程困難,包括港珠澳大橋,包括三峽大壩的建築成就,更會為中國贏得了「基建狂魔」的名頭,雖然並不是特別好聽,但從側面來講,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成就。其實說起來,中國的基建實力屢屢受到讚美並非沒有大道理,就比如這個貴州版的「布達拉宮」就是一個體現。
  • 明初實行衛所制,衛所制的官職都是怎麼劃分的?
    我們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在建國後軍隊制度實行衛所兵制,幾個府為一個防區,設衛,叫衛指揮使司,衛的主官為指揮使,指揮使是正三品的武官。 那麼衛所之上又是什麼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