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到青藏高原7千米高空 浮空器將大氣成分「盡收眼底」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飛到青藏高原7千米高空 浮空器將大氣成分「盡收眼底」

  「極目一號」浮空器

  近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製的系留浮空器——「極目一號」浮空器在西藏納木錯地區成功挑戰海拔7003米的高度。這也是世界範圍內已知的同類型同量級浮空器駐空高度的世界紀錄。

  執行此次科考任務的是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傳輸科考分隊。科研人員在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站開展區域水循環觀測研究,利用「極目一號」浮空器綜合觀測地表至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水汽穩定同位素、大氣黑碳和大氣甲烷含量等大氣組分,首次獲得了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的大氣組分變化科學數據。

  揭示「亞洲水塔」水的來源

  「浮空器上到海拔7000米以上測大氣中的水汽穩定同位素,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在青藏高原上更有它的特殊意義。」中科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學家姚檀棟介紹,青藏地區是西風和季風相互作用的地區,而納木錯地區又是西風季風相互作用的轉換地區,「對於整個亞洲水塔的水汽來源,西風和季風分別起多大作用,這是個新問題。」

  納木錯是青藏高原第二大湖泊,位於藏北羌塘高原東南部,湖面海拔4718米。納木錯流域地處青藏高原腹心地帶,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長江、怒江、色林錯、納木錯在內的「兩江兩湖」區域重要的觀測地。「江湖源頭的水,從大氣的水,到冰川、凍土、湖泊、地下水的轉換過程,我們要搞清楚。」姚檀棟說,這次通過浮空器現場觀測,發現了從東南方向來的水汽輸送,這超出了過去對印度季風輸送高度的傳統認識。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第三極,是僅次於南極、北極的冰雪儲地。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發源於此,供養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當前,第三極大部分冰川正在退縮,湖泊正在擴張,氣候變化加速改變著這座「亞洲水塔」。「我們必須搞清楚該區域雪、冰、水的變化,監測水循環,以應對各種災害、風險。」姚檀棟說。

  監測第三極水循環,除了跟蹤氣溫、溼度、氣壓、降水、風速等傳統氣象要素外,還需要通過測量大氣水汽中氫和氧穩定同位素比率來獲得更多關於水循環的信息。「極目一號」浮空器帶回的相關數據,告訴我們空氣中的水分是如何遠距離輸送,又在大氣邊界層經歷了什麼樣的變化過程,為揭示「亞洲水塔」水的來源提供了關鍵科學數據和新理論基礎,也為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水—生態—人類活動鏈式變化應對策略的提出提供重要科學理論依據。

  可進行垂直剖面和駐空觀測

  執行此次任務的「極目一號」浮空器是高原體驗版,體積2300立方米,是我國同量級流線型浮空器在青藏高原的首次成功應用,可攜帶科學探測儀器進行垂直剖面和駐空觀測。

  高原體驗版的「極目一號」和普通浮空器有什麼區別?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系留浮空器執行隊長張泰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極目一號」更適應高原複雜的風況,環境適應性和抗太陽輻照能力更強,平臺的電磁兼容性能作了特殊設計。「作業系統也儘可能半自動化,減少人的體力操作。也研製了無線監視系統,可以實時監視平臺運轉情況和地面氣象情況。」張泰華說。

  為更好服務第二次青藏科考,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將自主研發「極目一號」「極目二號」和「極目三號」浮空器。這3款浮空器體積從小到大,駐空高度由低到高,系統複雜和技術難度也逐漸遞增。

  張泰華介紹,「極目二號」是科考定製版,將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量身打造,設計駐空高度為海拔7000米,將在藏東南魯朗站,藏中部珠峰站、納木錯站,藏西部慕士塔格站等多站點通用。「這些不同區域的海拔、溼度、高空風場、太陽輻照情況相差很大,需要從多方面綜合考量,拿出最優化的方案。」張泰華說,「極目二號」將於2020年底研製完成。

  「極目三號」的目標是技術突破,設計駐空高度將超過珠峰高度,到達9000米。張泰華說,9000米高空的空氣非常稀薄,風又大又亂,氣溫最低可達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對於整個系統來說難度很大。「浮空器體積要在6000立方米以上,電子元器件要適應低溫低氣壓環境,還要防止在乾燥空氣中可能產生的靜電積累。而且,還要抵抗每秒20米的大風,根據空氣動力學特性對艇體要有相應的針對性設計。」張泰華說,「極目三號」的平臺技術難度、駐空高度、攜帶載荷所取得的可能成果,都有望是空前和突破性的。目前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測試和試驗,有望於2021年底研製完成。

  同步觀測大氣物理與化學等參數

  浮空器升空過程中,多種儀器將同步觀測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等多種參數。第二次青藏科考水汽傳輸觀測分隊介紹,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科考隊已在藏東南魯朗地區、珠峰地區利用同類大型浮空器開展了5次水汽穩定同位素、大氣黑碳和甲烷濃度等科學參數的垂直剖面觀測。

  對於廣袤、高海拔、複雜多變的第三極地區來說,過去沒有條件,靠科研人員的腳步丈量冰川,只能獲取平面二維數據;現在,長得萌萌的浮空器就像在7000米高空上觀測第三極的眼睛,從第三個維度追蹤水循環,監測地面和空中液態水、冰和水汽的變化。

  正是通過監測水中的穩定同位素,將水蒸氣流引向第三極的兩種氣候模式被發現——印度季風和盛行西風。印度次大陸在春夏季變暖的時候,大氣對流會將水分從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吹向北方。這會在喜馬拉雅山脈等地方形成降水。強西風還會將地中海的水分帶到第三極地域的北部和西部。

  水汽穩定同位素信息記錄下了冰川表面和大氣每天變熱、變冷的時候,水分是如何從中釋放到空氣裡的。但目前還有很多問題待解。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高晶說,例如水在固、液、氣三相間轉化對該區域水循環有什麼影響;不同過程在區域水循環中所發揮的作用,還缺乏定量的理解;氣溶膠和冰磧物對冰川的積累和融化有什麼影響等。

  水循環必須從三個維度進行追蹤和監測,同時還要監測其變化。浮空器的加盟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了可能。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矚目的不止「身材」,還有影響力丨大氣悟理
    除了海拔最高,它還是全球面積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東起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北靠崑崙山脈,南達喜馬拉雅,東西橫貫30個經度,南北縱跨15個緯度,面積約為250萬平方千米,幾乎是我國大陸國土面積的1/4。
  • 我國自主研發的系留浮空器成功挑戰海拔7000米高空探測世界紀錄
    ,日前在納木錯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中,由該院研製的系留浮空器新技術正式應用,於5月23日凌晨達到海拔7003米的高度。這一高度也是已知的同類型同量級浮空器駐空高度的世界紀錄。  據科研人員介紹,為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服務第二次青藏科考,空天院自主研發三款系留浮空器:「極目一號」、「極目二號」、「極目三號」。三款浮空器體積從小到大,駐空高度由低到高,系統複雜和技術難度也逐漸遞增。
  •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氣溶膠研究取得進展
    自2011年秋季始,依託野外觀測臺站,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大氣物理研究所、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籌)合作,對青藏高原阿里、珠峰、納木錯和藏東南地區背景大氣氣溶膠開展長期連續監測。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大氣近地面氣溶膠的質量濃度水平較低(圖1),粒徑上呈現積聚模態和粗模態的雙峰模態。阿里、珠峰、納木錯和藏東南觀測站的細顆粒物(PM2.5)日均質量濃度依次為18.2±8.9 μg m-3、14.5±7.4 μg m-3、11.9±4.9 μg m-3和11.7±4.7 μg m-3。同時,細顆粒物濃度具有顯著的日變化特徵。
  • 青藏高原對中國及周邊地區氣候環境的影響
    一、青藏高原概況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她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
  • 中國最大「水鄉」-青藏高原
    它們見證了青藏高原的巨大變遷。是維持湖泊水量平衡的重要成分。青藏高原湖泊蘊涵的最重要的資源是鹽類。全球視野來看,青藏高原變暖變溼的模式還將持續,中國最大水鄉湖泊水域面積擴張模式可能會至少持續到2035年。
  • 國際航班為什麼都要繞開青藏高原?
    大家其實很容易會聯想到這片區域是我國的青藏高原。的確,航空業內有一條規則,那就是國際航班一般不會直接飛越青藏高原。這裡,我們舉個慄子。比如下面這張圖顯示的是今年1月14日的卡達航空QR806航班的實際飛行路線圖,從卡達多哈飛往日本東京。
  • 青藏高原不僅僅是亞洲的「水塔」
    青藏高原佔中國面積的四分之一,其總輻射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區,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嵌入」對流層中部大氣的巨大熱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氣中,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級城市群落所產生的中空熱島效應,對全球與區域大氣環流系統變化的動力「驅動」產生了難以估計的影響。
  • 如果青藏高原變成平原,將會發生什麼?
    如果青藏高原變成平原,那麼中國、南亞、中南半島將變成乾旱和半乾旱區,亞洲將有至少20億人被活活渴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居然有很多人對青藏高原產生了「嫌棄」,認為青藏高原太高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凍土廣布,條件惡劣。
  • 天路——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1日通車營運,開創了人類鐵路建築史上的奇蹟,空前絕後,被美譽為「天上的鐵路」,的確名不虛傳。即便是秘魯安第斯山上的「高空鐵路」也不能望其項背,至少比青藏鐵路的最高點5072米低200米。「天上的鐵路」從青海省的省會西寧至拉薩,全長約1956千米,其中至少960千米穿行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天上」,騰雲駕霧,居高臨下,嘆為觀止!
  • 行走青藏 感悟高原
    羊湖風光今年初秋,我走進了大美青藏高原,此生值得此行,從此戀戀不忘。高低錯落青藏高原顛覆了我對高低錯落的感知。海螺溝國家森林公園是我西行途中第一個較大的景點,位於貢嘎山東坡。沿途所見羊湖、納木錯、茶卡鹽湖、青海湖等高原湖泊,它們靜躺於環山懷抱之中,一碧萬頃,波平似鏡,藍天、白雲、雪峰倒映湖面,恰似一幅靈性十足的油畫。人站在高處,湛藍清澈的湖水、岸邊一望無垠的草原、七彩爭豔的花海、成群簇擁的牛羊盡收眼底,恰似遠離塵世的夢幻之境。深入湖邊,湖水粼粼發光,花草迎風搖曳。
  • 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極
    青藏高原是位於亞洲內陸的大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經是海洋嗎?
    眾所周知,青藏高原不僅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它的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青藏高原由自南向北綿延不絕的一系列山脈構成。喜馬拉雅山脈從海底逐漸升起,並帶著高原大幅度地隆起「世界屋脊」從此屹立於世。高原的強烈隆升,對亞洲東部的自然地理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原大地形的動力作用和熱力作用改變了周圍地區大氣環流的形勢。
  • 中國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在地理上有多重要?
    因為科學條件的限制,古人在探究一些自然問題時,會上升到哲學,再由哲學變成神話傳說。古老的傳說中盤古是世界的造物主,開天闢地創造了中華大地。現在從科學的角度證實,造就中國大地的造物主原來真的存在,但不是某人某物,也不是神靈,而是屹立在西南方的青藏高原。
  • 植被主控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區地表汞通量和大氣汞變化研究獲進展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康世昌團隊與西南大學和美國麻省大學等單位的合作研究成果「Vegetation mediated mercury flux and atmospheric mercury in the alpin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報導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植被對地
  • 【科普】青藏——世界一流高原鐵路(一)
    青藏鐵路被稱作「天路」,是連接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國家幹線鐵路,全長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取得重要成果:探究高原奧秘建設美麗西藏
    圖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西藏珠峰科考隊赴珠峰地區全面開展綜合科學考察。深情暖高原,囑託催奮進。從阿里高原到三江流域,從萬裡羌塘到雅魯藏布,處處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切關懷,時時感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無比溫暖。
  • 科學匯|要想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高原擼串吃火鍋,必須得滿足哪些條件
    青藏高原被喻為"世界屋脊",它的形成是兩大板塊碰撞的結果: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碰撞、擠壓,印度洋板塊俯衝到亞歐板塊下面,亞歐板塊被抬升後就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東北角還有海拔較低的柴達木盆地,西南部是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先來聊聊我國的地形地貌。陸地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這五種地形在我國都有分布,類型齊全。
  • 青藏高原邊緣地區,橫伏高原斷江山,自然奇觀令人震撼
    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仿佛是青藏高原東部被一股超自然的偉力所擠壓和向南扭曲,高原上的那些東西向延伸的雄偉山脈,現今擁擠在一起並轉為南北向橫亙,而且變得更加高聳險峻,這就是我國唯一的南北向伸展的雄偉山系一橫斷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