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飯店。 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華懋飯店是和平飯店的前身。這個豐字型、中央連接著八角亭的大堂是華懋飯店的驕傲。1956年和平飯店開張迎客時,這個大堂已經被分割成幾塊,留給和平飯店的僅是最後那窄長的一橫。在2007年和平飯店大修時,大堂又恢復了五十年代被切割成三段的豐字型,並由此煥然一新。」8月13日,在和平飯店大堂,被一群讀者包圍著的上海作家陳丹燕緩緩說起了這裡的歷史與故事。讀者們紛紛打開了陳丹燕的《成為和平飯店》,並按她的提示翻到了108頁——那一頁有她拍攝於2012年的和平飯店大堂黑白照,一旁還有一段曼妙的文字說明。
8月13日,在和平飯店大堂,被一群讀者包圍著的上海作家陳丹燕緩緩說起了這裡的歷史與故事。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為了這本《成為和平飯店》,陳丹燕曾對2007年大修前後的和平飯店做過長久而持續的跟蹤採訪與拍攝。她從飯店專門安排的英國套房出發,遊走、抵達著這座遍布歷史遺痕的豪華大酒店的每一個角落,感受著在各類文獻資料中出現的種種細節,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非虛構的筆法,還原了歷史人物曾在這座紀念碑式的建築裡留下的音容笑貌。
在遊覽中,讀者們人手一本《成為和平飯店》,邊翻頁邊探尋書中提到的地標實景。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今年恰逢和平飯店整舊如舊、重新翻修後恢復對外開放的第十個年頭,上海文藝出版社與和平飯店一起啟動了「陳丹燕的和平飯店故事地圖導覽」。在遊覽中,讀者們人手一本《成為和平飯店》,邊翻頁邊探尋書中提到的地標實景。也是從這一天開始,這一導覽項目可供大眾預約參與,讓更多人能跟著書去做上海地標的地理閱讀。
《成為和平飯店》書封。重溫八十三年前的故事將「陳丹燕的和平飯店故事地圖導覽」定在8月13日這一天,其實也有著特別的紀念意義。
1937年的8月13日,中日淞滬會戰開始。8月14日,正潛伏在上海的中共黨員王炳南和他的德國太太安娜去華懋飯店底樓的甜品店吃冰激凌,他們剛離開半個小時,中國空軍的飛機就誤炸南京東路。從匯中飯店屋頂滾落下來的炸彈震碎了華懋飯店甜品店的大玻璃,另一顆炸彈直接落在華懋飯店的正門前,炸塌了玻璃雨棚,並炸死了一個美國女教師。
1937年8月下午,落在華懋飯店門口的炸彈。圖片來源:《成為和平飯店》時隔八十三年,如今陳丹燕站在和平飯店裡,透過落地大玻璃窗指向當年炸彈落下的位置,依然感慨萬千。她說現在和平飯店的甜品咖啡廳取名「VICTOR』S」(維克多),以紀念這裡曾經的主人維克多·沙遜。「維克多·沙遜曾對人說起那次上海的爆炸。在他四樓的辦公室裡,只感覺到窗子上有點震動,整個大樓堅固如舊。」陳丹燕告訴讀者們,但也是在那次爆炸之後,維克多·沙遜將自己關在辦公室裡,度過了幾個不眠之夜,最後決定放棄上海。
陳丹燕站在和平飯店裡,透過落地大玻璃窗講述1937年的歷史。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緊接著,陳丹燕帶領大家上樓,乘著極富年代感的電梯,聽著細碎的聲響,望著無限延伸的長廊,感受著在昏黃光線中飛舞的顆粒。在進入由沙遜私寓改造成的沙遜套房前,陳丹燕還說起了這裡傳說中的「鬼故事」和自己採訪時的見聞,讓眼前的一切更像是某種歷史的幻境。這裡收藏歷史,展示未來
和平飯店內景。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在陳丹燕筆下,和平飯店始終是一幢氣派的建築,牢牢站在外灘河灣最中心的地方:「從華懋飯店營業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上海最時髦的,最昂貴的,最耀目的地方。維克多·沙遜將自己的私寓安置在大廈頂端的綠色金字塔下,那個位置,應該就是金字塔下法老的墓室。也許當年維克多·沙遜沒想這麼深遠,但時代更迭,總是如同最好的戲劇上演,自會慢慢顯示出故事中深含的寓意。」
如今沙遜套房是外灘老樓中最昂貴的套間。從沙遜陽臺上望去,當年外灘堤岸上那一長排洋行大樓,如今大多改變成奢華之地。來源:《成為和平飯店》在錦江集團副董事長陳禮明看來,和平飯店絕不僅僅是一家酒店。它也是一座博物館,收藏歷史的博物館。「它可以24小時對外開放,是一個能喚醒你記憶的,讓你嚮往的地方。」它還是一座展示館,展示未來生活方式的地方。
在和平飯店底樓酒吧駐唱三十年的老年爵士樂隊,曾經是由四十年代深受美軍電臺播放的爵士樂影響的愛樂少年組成。來源:《成為和平飯店》「我想,來上海沒有來外灘,不算是真正來了上海。到外灘沒有到和平飯店,也不算真正到了上海。外灘是上海的地標,而和平飯店是外灘的核心,所以只有到了外灘,走進和平飯店,聽過老年爵士樂隊的演出,讓他們的音樂帶你穿梭回上海的舊時光,你才領略了上海的風景。這也是為什麼和平飯店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和平飯店總經理、雅高酒店中國區域總經理George Wee表示,他與和平飯店的每一位員工都是和平飯店這座「運營著的博物館」的守護者和大使,都有職責去熟悉、了解、熱愛和平飯店的歷史,對客人講好和平飯店每一個角落的故事,讓來到和平飯店的客人,都能了解這座城市與和平飯店的前世今生。紀念巨變的城市與逝去的時光
「陳丹燕的和平飯店故事地圖導覽」。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陳丹燕的和平飯店故事地圖導覽」啟動的當天,《陳丹燕的上海》系列七本新書發布會也在和平飯店舉行。七本中的「上海三部曲」和「外灘三部曲」為改換設計風格的增訂版,第七本《陳丹燕的上海》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
《陳丹燕的上海》書封。在《陳丹燕的上海》中,陳丹燕以非虛構的筆法,分別講述了搬家與父母的八個箱子的故事、洋涇浜英語與上海買辦的故事、為保護城市記憶而永不拓寬街道的故事、喜歡登高俯瞰上海的年輕爬樓黨的故事、柯靈故居的故事、賀友直故居由外孫精心復刻成1:20的微縮作品的故事、14歲那年的地理老師的故事、1981年中國大陸第一場託福考試的故事,以及打造和維護了上海乃至全中國人民日常生活尊嚴的上海老品牌的故事……這些上海百年巨變中的日常生活、民間記憶與個人歷史,向讀者講述了上海這座城獨特的魅力。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說:「就像馬可·波羅為威尼斯而生,陳丹燕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而更動人。《陳丹燕的上海》從1960年代開場,不僅有風花雪月,更有風雪裡的人間煙火。不僅有紅顏往事,更有往事裡的鍋碗瓢盆。最有意思的是,社會主義時期的少女記憶,構成了書中的潛文本。」
可以說,《陳丹燕的上海》系列七本是陳丹燕對自己作品的又一次回顧與再一次出發。
七本中的「上海三部曲」和「外灘三部曲」為改換設計風格的增訂版,第七本《陳丹燕的上海》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近推出。用陳丹燕自己的話說,這次回顧與出發,是為了「紀念巨變的城市與逝去的時光」。「我努力承擔了對養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盡我所能,為這條充滿象徵並不斷變化的河灘留下有血肉的歷史細節,為它的過去與現在,更為它的將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