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梵蒂岡聖彼得廣場。
曾幾何時,保衛梵蒂岡教廷和教皇的瑞士僱傭軍,如今依然忠實地履行著他們的職責,他們是梵蒂岡最忠誠的保衛者和儀式象徵。
」這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卻管轄著幅員遼闊的精神疆域,全世界10億教民的信仰在這裡得到慰藉。」
2019年11月的一天。
一大早,等待進入聖彼得大教堂參觀的人就排成了長龍,還好我倆去的早,排在隊伍相對靠前的位置。
隊伍中有著長袍的教士、帶徽章的修士和人數眾多的教民。
入場前,跑向隊伍的一側,打算給老伴兒拍張照片,舉起相機的瞬間,排在老伴兒前面的這位年輕人搶先舉手示意、他的同伴顯然還沒反應過來這突然的舉動是啥來由~
旅行中,類似這樣的情形還真有過幾次,按下快門的那一瞬,突然有人一個箭步站到了你的旁邊,先是嚇一跳,片刻間反應過來之後,大家在笑聲中相互問候,一起拍照,然後道別。有時候還會說一下各自下個目的地會去哪兒。
如果僅看照片還真會以為是熟人呢,大概是因為旅行中獨特的心境吧,大家心無旁騖,所遇都像舊識。
馬上就進教堂了。快到門口的時候,有一些這樣的提示牌,圖畫形式,一目了然。
聖彼得大教堂是羅馬式建築和巴洛克式建築的融合體。如果說,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從建築外形到內部結構都有一種直插雲霄、高聳飛揚,伸手就能觸及上帝指尖的感覺。那麼,走進寬敞、明亮、恢弘、壯美的聖彼得大教堂的那一刻,恍如一下子踏入了天堂的大門,沒有一丁點思想準備,更來不及想別的。
我始終仰視。
石柱、牆壁、天頂、門扉,無一不是精細雕刻的傑作,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悼基督》和激蕩人心的穹頂,還有貝爾尼尼為教皇祭壇上設計的華蓋。
教堂內允許拍照的,但必須保證不用閃光燈。
在歐洲,花上幾百年的時間建一座教堂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聖彼得大教堂也不例外。在它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1547年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這一年,當時72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接手和主持大教堂的進一步設計和興建。
誰都知道,教堂只是一座建築而已,而人與上帝的對話給它們傾注了無窮的生命力。教堂還在舉行千年延續的彌撒,神父還在接受傳統的懺悔。
禱告之後是彌撒。聖歌在教堂裡久久迴蕩、上升……
那一刻,這無法掩飾的神情,專注而神往……
教堂的側面,你會看到一些等待懺悔的人,靜靜地候在小小懺悔室外的長椅上。那一片片搖曳的燭光,仿佛是一個個卑微靈魂的祈禱和傾訴。
走出教堂,都市的喧嚷帶著塵世的一切撲面而來,你又是一個旅行者。
而對於宗教和信仰,信或不信 ,有或沒有,「只要能日日自持,控制欲望,善良而不貪婪,怎麼講都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