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了更好地宣傳煙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煙臺故事,傳播煙臺聲音,不斷提升煙臺的對外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煙臺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煙臺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煙臺大眾網,拍攝製作《守藝·傳承——煙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專題片,通過視頻鏡頭,帶您領略煙臺非遺項目的魅力和風採,展示煙臺良好城市形象。
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具有300多年歷史,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明末清初,招遠人創造了採用綠豆製作粉絲的新技藝,分推粉、漏粉和曬粉三個手工操作過程。1860年,依靠這一技藝生產的招遠粉絲開始由龍口裝船外運,史稱「龍口粉絲」,該技藝被後人稱為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2004年招遠市被命名為「中國粉絲之都」。
每一種美食的獲得,
都需要長久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
在自然中尋覓滋味,
在歲月中精釀傳承,
將幸福的味道傳遞到四方。
招遠,膠東大地上一片美麗的土地。既是「中國金都」,也是譽滿中外的「銀絲之鄉」。甘甜清冽的水質,溫潤清潔的空氣,和煦充足的陽光,為龍口粉絲的製作提供了極佳的自然環境。數百年前,龍口粉絲就是從這裡起源,並通過龍口港走向各地。
每年春秋兩季,是製作粉絲的好時機。精挑細選的綠豆,粒粒飽滿圓潤,放入容器加溫浸泡。20多個小時後,清洗原料,磨漿過濾,提取出澱粉製成粉團。半乾的粉團研成粉末,兌水和糊調成粉水芡。
漏粉是很關鍵的一步。鐵鍋盛滿清水,鍋上方吊一隻鑽滿小孔的漏瓢,水微微沸騰後,均勻而有節奏地輕輕拍打芡子,粉絲便徐徐流到沸騰的水中。
撈出放入冷水,冷卻後將粉絲拉長一米左右後掐斷。再次浸泡後的粉絲掛在粉架上,自然晾透。
從一顆顆綠豆到一縷縷粉絲,需要經過90多道工序。成型後的龍口粉絲絲條勻細,純淨光亮,整齊柔韌,潔白透明,烹調時入水即軟,久煮不碎,清嫩適口,爽滑耐嚼。
看似清淡無味,卻能融合百味;簡單素樸,卻讓美味升華。 粉絲中暗含的哲學正如處世哲學,人間至味是清歡。
如今,所有的工藝流程都實現標準化,在流水線上一氣呵成。但手工技藝的溫度並沒有因機械的使用而消失。一手託舉著發展,一手託舉著傳統,創新與傳承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得到另一種加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口粉絲製作技藝傳承人郭蘭堂說,龍口粉絲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不論是粉匠間的意會言傳的傳承,還是如今的機械化製作,龍口粉絲的核心技藝從未丟失。我從事粉絲製作50餘年,今後,還有更多人和我一起,將它發揚傳承下去。」
汗水凝結成技藝,
技藝創造出美食。
總有一種味道,
以其獨有的方式,
提醒著我們延續、傳承的初衷。
樸素,但有力量,
這,就是龍口粉絲的傳承之道。
在這裡,閱煙臺,讀人生
煙臺大眾網
身邊丨生活丨溫度
新聞熱線:0535-6016688
領導說了!
你點一個,
小編的工資就漲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