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川渝人的心底菜
對土生土長的川渝人來說,回鍋肉是再平常不過的一道菜,以至於都不會被刻意提起,覺得它出現在飯桌子上是天經地義的,如果十天半月沒吃到,就會心欠欠的,總覺得少了啥子,於是向廚房總管提要求:「媽,明天弄個回鍋肉哈!」
常見的回鍋肉來歷
回鍋肉作為菜名,其來歷有好幾個說法,有說是成都一個姓凌的翰林研製的,有說是明代油爆豬演變來的,甚至還有人把源頭追溯到了宋代的爆肉,一盤炒豬肉片子就有那麼多傳說,中華飲食體現出的人文特性總是那麼有趣。
「重慶人挖苦成都人」
除了這些常見版本外,回鍋肉地來歷還有個特別版本,它反映的則是四川盆地另一種人文奇觀。這個版本說回鍋肉的發明者是一位精明的成都袍哥,其內容大意如下:
說在清末年間,成都有個袍哥,某月某日接待了一個來自重慶的拜把子兄弟。按照《海底》制定的漢流規矩,有兄弟來訪理當先由私人接待,然後再介紹到堂口上去。但這位成都袍哥囊中羞澀,荷包裡只有十六文錢可以拿來辦招待,難免有些尷尬。於是這位絕頂聰明的成都袍哥,便喊老婆上街買了八文錢的豬肉,又各用二文錢買了黃豆芽、豆腐乾、豆瓣醬和內江黑芽菜。
菜買回來後,老公指揮老婆先把八分之一的豬肉切成絲絲炒豆芽,把八分之七的肉和剩下的豆芽煮湯,等到半生半熟的時候,把肉撈出來,切成兩寸長的薄片,一半用內江黑芽菜蒸扣肉,一半再夥到豆腐乾和豆瓣醬回鍋炒制,十六文錢做了四樣菜,你想他聰明不聰明。
先不說這個成都袍哥發明回鍋肉的故事是真是假,字裡行間飽含的鬥嘴與調侃,今天熟悉兩地的看客們一定會非常熟悉。成渝這對歡喜冤家,七十多年前就在打口水仗,竟然還大張旗鼓地發到了報紙上。
天造地設的歡喜冤家
成都和重慶的關係,絕不是楚漢之明爭,也不是瑜亮之暗鬥,而是兩個兄弟,一個蹲在川西壩子,一個騎在川東嶺谷,隔著六百裡川中丘陵對空開火。但真的走攏了,還是有種不說自明的親熱,竟然一點都不彆扭,該吃火鍋吃火鍋,該打麻將打麻將。
這個情況千年前如此,今天如此,估計千年後依然會如此,無論是梁益二州,還是巴蜀兩國,亦或是成渝雙城,不管名字如何變,盆地還是這個盆地,平原還是平原,嶺谷還是嶺谷,因天地而生,非誰能決定。
順天由人的川菜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川菜所體現的地域人文特質又是如此強烈和鮮明,今天,成都重慶都依然堅守著巴山蜀水賦予各自的本性。
同樣是回鍋肉,成都人一定要用川西壩子的蒜苗,割半斤資格二刀肉,放陳年郫縣豆瓣,偶爾加兩顆豆豉,炒成標準的燈盞窩,吃的就是一個不偏不倚。而重慶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青椒、蓮白、土豆、豆乾,有啥子就用啥子,切得大不大要看心情好不好,紅油豆瓣加永川豆豉,大刀闊斧炒嗨起鍋,吃的就是一個灑脫乾脆。
這種只有兩地人才明白的特殊感情,就像川菜的文武兩面,看似水火不容,陰陽相對,實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世仇」更是「鄉愁」,至於兩種回鍋肉的味道,輸贏「嘴」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