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到達黃經315度
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梅花還沒有開嗎?那我就再等等。」
這是費丹旭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畫的金陵十二釵之一。
那年也是辛丑。距今年整整180年。
冰天雪地裡的蕭冷,紅袍子是最暖的暖色。
這紅袍女若有所思,在思忖什麼?
我猜費丹旭給她定的主題,是踏雪尋梅。
(你猜,這紅袍女是誰?)
費丹旭那年不過四十歲,早已名動江南。他的補景仕女畫得極好,山石、梅竹都是他補景的日常。比他稍年長、也很擅畫仕女的改琦就不一樣,不大補景。故而,印象裡好象也沒有誰象費丹旭那樣畫過那麼多的梅花仕女。
現在梅花沒有開。那就這樣看看吧。
立春以後,梅花漸漸就開了,那就畫一個折梅手。
這是早梅。不再冰天雪地,已是春水流動。但梅英疏淡,還是星星點點。現在是立春,梅花還小。「孟春之月,律中太簇」,這是古人燒葦膜成灰,放在十二律管裡佔測節氣的法子,後來失傳了,詩人詞人們零散寫下來的片言隻語卻留了下來,比如「中宵忽見動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比如「律管葭灰知應候,芸窗梅幹欲抽英」,使我們知道,立春時梅花未發,至少古時如此。孤山邊的林和靖會不會等梅花開呢?
據說,林和靖種梅三百六十餘樹,「花既可觀,實亦可售,每售梅實一樹,以供一日之需,年之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蓋計年以栽樹也」。
這是《孤山志》裡的記錄,說林逋種梅360樹,每年將賣梅子的錢分成360包,每日只取用其中一包。等到用完了,賣梅子的日子也就又到了。
考據學者說這個說法近乎扯淡。
他們說,林逋那時候,孤山沒有種那麼多梅花。明朝後期以來,高濂的《遵生八箋》、陳繼儒《重建放鶴亭記》、吳從先《和靖種梅論》都說林逋或孤山有梅360樹,都不過是好事者「指畫故事,勝談高跡」而已。
真實的情況大概是,北宋林逋在世時居處松竹比梅花還多些,南宋皇家在孤山種植的梅花千百株和林逋舊居也不相干……直到元順帝時,江浙儒學提舉餘謙主持整修林逋墓,重建梅軒、鶴亭等,並在孤山上下種了數百株梅,郡人陳子安又獻鶴一隻。明朝萬曆年間,太監孫隆監織造駐辦杭州,在孤山如數補種360株梅,這是林逋舊居有梅360樹的最早記載。
「處士有梅三百六十」就從這時候開始流傳開去。到了清人筆記裡,更出現了「每售梅實一樹,以供一日之需」的扯淡說法。
雖然扯淡,但是,我覺得很有趣啊。這個實用至上的和靖先生,和黃州時的蘇東坡一樣用撙節之法維持生計,他等花開的時候,就多了些人間氣息。
這幾年梅花開的時候,我們總會去太湖邊採上一籃子梅花,回來做暗香湯。
高濂的《遵生八箋》和顧仲的《養小錄》裡都說,早春採半開的梅花,重紙密封,到了夏天取出來衝飲,梅花會在茶湯中漸次開放,好看極了。
梅花將開時,清旦摘取半開花頭,連蒂置磁瓶內,每一兩重,用炒鹽一兩灑之,不可用手漉壞,以厚紙數重密封,置陽處,次年春夏取開,先置蜜少許於盞內,然後用花二三朵置於中,滾湯一泡,花頭自開,如生可愛,充茶香甚。
▲ 任淡如攝
採梅花來做暗香湯有很苛刻的要求。
要沒經過雨,又沒經過塵的。
要開到五分的飽滿新鮮的花頭,連蒂摘下。
要在梅林中兜兜轉轉尋覓很久,才採回一小籃半開的梅花,還不能放過夜,得馬上趕回城裡,架起炭爐,把雪花鹽炒熱了,層層鋪灑在一罐子梅花上,然後,拿宣紙把罐子封緊,密密扎繩,放置蔭涼處幾個月,這暗香湯才算成。
要飲的時候,準備好滾燙茶水,取梅花兩朵,和少許蜜一起置於茶盞中,注入茶水。一會兒的功夫,梅花便會在茶湯中舒展自開。
好喝。
▲ 任淡如攝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有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初候,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二候的五天,蟄伏了一冬的萬物感應到陽氣,開始甦醒。二候,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三候,魚陟負冰。 陟,言積,升也,高也。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遊而近冰,故曰負。最荒寒的日子就要過去了。
如在梅花樹下,鋪開一張素潔的茶席,煮著小爐茶,看偶爾墜下的花瓣落在暗香湯旁邊,三兩人無事閒談,便堪消磨了一日。
等吧,等梅花開。
插個小廣告:菊齋2021年首度推出系列線上課,後臺鍵入關鍵詞「線上課」。▼
作者:任淡如
本文為菊齋原創文章。歡迎個人擴散、轉發,公號轉載請聯繫我們開白授權。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商務合作請聯繫juzhai99
公號轉載請在後臺鍵入「轉載」
投稿請在後臺鍵入「投稿」查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