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首家、亞洲最大的迪士尼樂園將於明日12時正式在上海開園迎客。儘管中國本土主題樂園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外來者終究還是闖入了,它會水土不服還是風生水起?
這需要時間給出答案。但對於國內逐漸成長起來的深度遊玩家、產業關聯者、地方政府決策者,另一個問題似乎更重要:迪士尼產業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地方?2015年度財報顯示,樂園與度假產業為迪士尼集團貢獻30.31億美元的淨利潤,這是怎麼做到的?國內大多遊樂園都有過山車、海盜船,迪士尼憑什麼值得排隊5小時?
迪士尼一來,帶來太多思考與問號。
思考1 文化魔力怎樣塑造?
「LET IT GO,LET IT GO(隨它吧,隨它吧)……」5月25日晚9時,上海迪士尼樂園經典項目「點亮奇夢:夜光幻影秀」煙花秀首次面向遊客內測,上海市民陳燕的六歲女兒倩倩跟著現場音樂熟練地哼唱《冰雪奇緣》主題曲。隨著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城堡上空綻放,陳燕和女兒連呼:「太美了!」陳燕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迪士尼最吸引她和女兒的地方在於為每個卡通人物賦予性格和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主題化、人性化、夢想化……這正是迪士尼能在世界眾多遊樂園中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認為,迪士尼樂園的「魔力」是依靠迪士尼品牌超過90年的沉澱得來的,樂園已經融合了電影、衍生品、主題公園和冒險遊戲等環節,中國本土還沒有這樣的娛樂方式。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迪士尼樂園的優勢在於對自有文化形象延伸,而文化形象主要來自迪士尼公司的動畫內容。據統計,包括《瘋狂動物城》等四部電影已進入2016年國內票房前十,這些影片中的角色也將出現在上海迪士尼樂園裡。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榮躍明指出,迪士尼已成為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品牌,甚至可以說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現象。這種被稱之「迪士尼化」的文化現象,與牛仔褲、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一樣,是美國流行文化的表徵。主題公園只是迪士尼文化的投射。
「迪士尼化」也是把雙刃劍。
主題公園的文化烙印讓迪士尼在全世界的發展冷熱不均。在嚮往甚至崇拜美國文化的日本東京,迪士尼長盛不衰屢創佳績;在骨子充滿傲氣、看不起美國文化的法國巴黎,儘管迪士尼做出大量本土化的努力,比如在城堡裡添加以法國歷史為背景的元素,讓米老鼠穿著19世紀巴黎貴婦人的服裝,這些換湯不換藥的迎合,並不能挽救財務持續下滑的狀況。
思考2 產業鏈條怎樣打造?
早在1955年,在美國就誕生了第一座迪士尼樂園;直到1983年,在廣東中山,「長江樂園」才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大型遊樂園。用中山大學旅遊學院院長保繼剛教授的話來說,那是「遊樂園階段」,因為1983年至1988年,雖然廣東建了19個大型遊樂園,卻沒有一個是主題包裝的,「沒有主題,沒有文化」。
美國人玩了30年,中國才開始起步,自然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其中特別為業內人士稱道的,就是迪士尼的產業鏈條。一旦入園,你消費的絕對不止一張門票那麼簡單。
據了解,迪士尼樂園涵蓋了五大產業——媒體網絡、主題公園、影視娛樂、消費品、互動。業內人士指出:迪斯尼不僅是遊樂場,還是集動漫、影視、服裝、玩具、出版、電影、網絡等於一體的美國文化產業的巨無霸,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媒體公司,背後有雄厚的資本基礎、龐大的創意團隊和廣泛的產業鏈條。
據不完全統計,迪士尼在全球授權推出包括服裝、家居裝飾、玩具、食品、文具、出版、電子產品等7大類消費品,在全球有3000多家授權商,銷售超過10萬種與迪士尼卡通形象有關的產品。
儘管目前珠江三角洲也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主題公園聚集地,主題大致可分為機械娛樂、景觀風情集錦、文化藝術、歷史題材、健身康復、產業觀光等六大項,給城市發展也帶來巨大的影響,如2014年開業僅僅9個月的橫琴長隆項目接待遊客800萬人次,帶動珠海機場客流量增加41%。但多個分散的主題公園還沒有形成迪士尼這樣的集群效應、文化效應的遊樂園產業,主題公園還更多地停留在賣門票、賣餐飲食宿的階段,更沒有什麼打得響品牌的衍生產品。
思考3 遊客體驗如何優化?
在國內,遊樂園要應對的難題之一是大客流。
據悉,試運營期間,上海迪士尼度假區接待遊客數突破50萬。體驗過試運營的遊客有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排隊。比如最受歡迎的飛越地平線項目,動輒就要排隊兩三個小時,甚至有遊客排了6個小時才得償所願。
為解決這一難題,上海迪士尼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推出了快速通行證,每天限量發送,持證者可以在指定的時間免排隊進入,但遊客取快速通行證還是要排隊。對此,運營方表示試運營期間,樂園內的7座領取快速通行證的遊客中心沒有全部開放。
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正義表示,迪士尼試運營期間,管委會方面已經發現了4大類100多項需要整改、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交通設施、安全管理標準和綜合執法水平、不同條件下大客流應急方案、遊客服務和配套設施優化等方面。「正式開園以後,也許將考慮通過限制入園人數等方式,保障遊客有一個舒適的遊園環境」。
這100多項要完善的地方,能否交出令遊客滿意的答卷還是未知。但值得國內主題公園思考的是,我們有時過多地考慮快速回本盈利,項目設計過多地追求噱頭和刺激性,反而忽略了優化遊客的體驗,比如人流量過大時該如何緩解,娛樂設施的設計怎樣會更人性化。
思考4 能否形成「鯰魚效應」?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到1萬美元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包括體驗型、參與型的旅遊消費需求在內的各種發展型消費需求也開始逐步形成。迪士尼在這個時候來中國掘金,時機很好。
然而,它是否真的能夠掘到金,還沒有一個定數。香港公布迪士尼的業績,2014年底累計總虧損為31.59億港元。中山大學旅遊學院院長保繼剛則估算,按目前370元和499元的門票,上海迪士尼至少需要1870多萬人次才能保本,340億元的投資僅靠主題公園是不容易收回成本的。他向記者表示,我們要對主題公園的投資進行反思,市場也許遠沒有預期的那麼樂觀。不過,他還是看好迪士尼帶來的「鯰魚效應」。「國際品牌的進入在一定區域內會刺激一部分本土主題公園優勝劣汰,而這種市場選擇的結果,將從根本上促進中國主題公園產業的發展。」